【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7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7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39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本课共设四个子目,逻辑关系是先经济,后文化。经济内容主要是第一子目,文化内容包括后三个子目。后三个子目中,按照一般文化史著作的叙述次序,先讲思想,再讲文学(小说、戏曲),最后讲科技。 三个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 两个趋向:个性自由和反专制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出现 一个总结: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巨著
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商帮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他们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观察教材P82《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高产粮食作物引入并推广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土地开发,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思考:史料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有什么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明清时期农业的重大变化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提示: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等。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赋税负担沉重;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等等。
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提示: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多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
(1)新的生产关系: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是,商人始终未能从封建势力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
(2)新的国际环境: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一方面,高产农作物传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市场的契机。
(3)新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但是,局限于地域宗法的商帮严重影响其发展。
(4)新的货币形态: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但是,中国白银产量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这成为近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诱因。
任务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代表 陆九渊、王守仁
内容 “致良知”(核心)
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①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②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王夫之
2.文艺和科技
(1)小说与戏曲
①繁荣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②小说成就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 通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 中期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 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③戏曲成就
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2)科技
①传统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②西学东渐
明朝 从明朝后期起,以利玛窦等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1.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和儒学的关系认识不清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虽具有反对专制的倾向,但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儒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学。
2.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二调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阅读教材P85—P86“历史纵横”,思考: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有什么影响?
提示: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思想领域中的新现象
史料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史料体现了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
提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立法限制君权;工商皆本。
明清科技的特点
史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提示: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科技服务于农耕文明;体现出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互相借鉴的特征;出现接近于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
 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角度 阐释
积极性 (1)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性 (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2.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其发展非常缓慢。 3.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4.由于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多是总结性的,缺少创新。 5.明朝后期开始,大量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2“教材导语”改编)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购买了大片低洼沼泽地并加以治理,不仅种植粮食,还凿水池养鱼,筑舍养猪,种植果木蔬菜,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颇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  )
A.江南存在农业的多种经营
B.经济作物品种多、种植广
C.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进步
D.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A [根据材料“不仅种植粮食,还凿水池养鱼……捕捉鸟类和昆虫”可知,明朝中期,江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凿池养鱼、筑舍养猪以及果木蔬菜种植逐渐增多,这说明江南存在农业的多种经营,故选A项;材料虽涉及经济作物种植,但没有经济作物品种和种植范围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的发展,未涉及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的生产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A.生产自给自足 B.自由雇佣劳动
C.产品远销海外 D.商帮控制市场
B [根据材料“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故选B项;自给自足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品销售情况,不能得出“产品远销海外”的结论,排除C项;商帮是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由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格物致知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
C [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为天下之害,天下之大,不能由一人治理,而需要群力分治,批判自秦以来的君主专制,故选C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万事万物得到天理,排除A项;提倡个性自由指反对用封建道德伦理束缚人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工商皆本主张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
4.(2024·北京卷·T4)《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至理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具有总结性,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在序言中强调“修礼乐而明教化”“齐政治而同风俗”,表明图书对民众有教化作用,故②正确;根据材料“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可知,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政治条件,故③正确;明朝儒学的基础读物主要包括“四书”“五经”,《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并未被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6“学思之窗”改编)“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此言出自《〈几何原本〉杂议》,作者应为(  )
A.李时珍 B.徐光启
C.宋应星 D.徐弘祖
B [根据材料“此言出自《〈几何原本〉杂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因此材料所述内容的作者应是徐光启,故选B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7“教材图片”改编)《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将中国所在的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该地图(  )
A.准确描绘了世界各地区分布
B.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可
C.反映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表明中国制图技术领先世界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坤舆万国全图》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故选C项。]
课时分层作业(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地区(  )
职业 自耕农 和地主 佃农 工场 工人 工场主 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
B.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C.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
D.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
C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耕农和地主及佃农占人口比例的60%,这表明尽管有新的经济形态(如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出现,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在该地区占主导,故选C项;表格中未直接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具体比例,且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非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排除A项;表格中佃农的比例高达36%,这实际上暗示了人地矛盾突出,排除B项;虽然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的比例确实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但表格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反映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排除D项。]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吴江的庵村成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浙江的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湖州合溪镇则为木炭的产地。据此可知,当时(  )
A.官营手工业经济较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 [由材料“吴江的庵村成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浙江的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湖州合溪镇则为木炭的产地”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不同地域手工业领域不同,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故选C项;由材料“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可知,这些工商业市镇的手工业不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政府政策,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3.下表为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推知(  )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的白银/千克
1571—1575年 41 048
1576—1580年 124 050
1581—1585年 187 591
1586—1590年 202 453
1591—1595年 218 506
A.朝贡贸易遭到政府摒弃
B.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C.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 [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材料印证了这一点,故选D项;明朝时朝贡贸易继续发展,未被摒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外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与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项;“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材料未反映,排除C项。]
4.下面是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 口(千 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 均粮食(斤)
总面积 (千亩) 农夫人 均(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766 200 000 170 000 1 036 100 25.22 1 700 789 439
1784 300 000 255 000 1 009 354 16.75 1 122 521 171
1812 350 000 297 500 1 050 436 14.94 1 012 470 120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 [由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而农夫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数量却不断下降,说明这一时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地矛盾的尖锐,未涉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排除A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小农经济没有开始解体,排除C项。]
5.王守仁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程朱学说对抗,他认为“心明便是天理”,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而致良知就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据此可知(  )
A.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
B.心学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心学已经摆脱儒学思想的束缚
D.心学强调个人修养在发现内心
D [由材料“心明便是天理”“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可知,王守仁的心学强调个人修养,故选D项;“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心学并不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是摆脱其束缚,排除C项。]
6.王守仁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认为“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反映了阳明心学(  )
A.提倡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B.主张“绝假纯真”,率性而为
C.具有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D.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D [根据材料可知,阳明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以孔子的是非为唯一标准,这说明阳明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A项;“绝假纯真”是李贽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良知”的含义与阳明心学隐含的思想解放倾向,与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
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
B.“其专在上”指权力集中于郡守
C.顾炎武主张恢复“封建”之制
D.“封建”是指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
A [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诸侯权力过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专在上”指中央过度集权,排除B项;由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顾炎武不主张恢复“封建”之制,排除C项;“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排除D项。]
8.思想家唐甄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潜书》一书中说:“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这一思想(  )
A.强调去冗官行善政 B.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C.明确提倡民主政治 D.主张政府高薪养廉
A [根据材料“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可知,唐甄明确提出减少官员,注重官员质量以提升整体治理质量的理念,故选A项;根据材料“官多……省官为务”可知,唐甄对官员的数量及质量提出建议,科举制是隋唐以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唐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不可能提倡民主政治,排除C项;唐甄认为养民之道是减少官员的数量,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工资,“主张政府高薪养廉”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既“奇”且“狂”的杜少卿形象,杜少卿的朋友来自各个阶层,上到大学者,下到泥瓦匠,但他结交的大多是正直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  )
A.古典文学达到了高峰 B.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C.传统伦理道德受冲击 D.戏曲创作走向繁荣
C [杜少卿的朋友来自各个阶层,上到大学者,下到泥瓦匠,体现了杜少卿的交友并没有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限制,这说明当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故选C项;“古典文学达到了高峰”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属于经济方面的现象,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并不是戏曲,排除D项。]
10.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忠”“义”“节”的思想观念;第二、三、四回是“孝”;第五回重点是“义”;第六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  )
A.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B.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审美以及品位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A [《型世言》通过其设计的人物形象强调“忠”“义”“节”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儒家理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小说作为当时广泛传播的文化载体,通过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这些理学观念传递给广大读者,从而促进了理学观念的世俗化,故选A项;题干强调小说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理学观念,这是士大夫阶层的追求,排除B项;《型世言》更多是在阐扬儒家理学的道德观念,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小说虽然可能受到统治者倡导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但并不等于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排除D项。]
11.(2024·山东卷·T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较多,作为战略资源的战马,备受重视。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耕畜作为农业的主要动力,受到高度重视。因而有关牛的专业性农书数量和种类丰富,故选C项。]
12.(2024·广东卷·T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 [根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13.(2024·江西卷·T5)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B.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C.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A [根据材料“则一日不让……移时不甘”“无征输之苦”“悉得免于追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赋役制度改革,人民可以通过纳银代役,不用亲身服役,人身相对自由,故选A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会使人民免于亲身服役,排除B项;户籍政策调整民众也得服役,排除C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流通、市场整合和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于促进商品交换、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影响百姓应役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2024·1月浙江卷·T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A [由材料中的“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的着装讲求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这反映出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生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与繁荣,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读书人经商的信息,C项结论无从得出,故排除;明朝时期,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思想盛行,故排除D项。]
15.(2024·6月浙江卷·T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D [根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主张四民地位平等,反对重农抑商,提出一系列反传统的经济思想观点。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项。]
16.(2024·重庆卷·T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A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吴妙静从出资修桥而闻名到被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理学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基层社会的渗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而非女性地位的实质性改变,且“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吴妙静形象的变化以及背后的理学影响,并未体现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将吴妙静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官绅阶层思想深受理学的影响,而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文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推动了中西文明对话渠道的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不少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出于对新事物探求的热忱,渴望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启发。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还往往为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兴趣所左右,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推动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文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增多;根据材料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推动了中西文明对话渠道的打开”可得出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渴望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启发”可得出西方传教士和部分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材料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还往往为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兴趣所左右”可得出统治者的支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材料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可得出传播内容由科技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根据材料二“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材料一“不少思想趋新的士大夫”可得出传播群体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除了西学课程外,推动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可得出传播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社会、中国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思想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上,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增多;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西方传教士和部分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推动;统治者的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2)新变化:传播内容由科技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传播群体不断扩大;传播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2分,任答1点即可)
1 / 19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本课共设四个子目,逻辑关系是先经济,后文化。经济内容主要是第一子目,文化内容包括后三个子目。后三个子目中,按照一般文化史著作的叙述次序,先讲思想,再讲文学(小说、戏曲),最后讲科技。 三个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 两个趋向:个性自由和反专制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出现 一个总结: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巨著
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    得到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    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    和    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      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    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    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商帮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他们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观察教材P82《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高产粮食作物引入并推广带来什么影响?
2.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思考:史料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有什么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明清时期农业的重大变化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多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
(1)新的生产关系: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是,商人始终未能从封建势力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
(2)新的国际环境: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一方面,高产农作物传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市场的契机。
(3)新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但是,局限于地域宗法的商帮严重影响其发展。
(4)新的货币形态: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但是,中国白银产量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这成为近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诱因。
任务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背景     逐渐失去活力
代表 陆九渊、王守仁
内容 “    ”(核心)
评价 ①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    ③陆王心学带有    倾向
(2)李贽的思想
①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    标准。
②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
顾炎武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王夫之
2.文艺和科技
(1)小说与戏曲
①繁荣背景:城市    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②小说成就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    》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 通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 中期 《    》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 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是我国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③戏曲成就
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    、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2)科技
①传统科技
李时珍 《    》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    》
   《天工开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    名著
②西学东渐
明朝 从明朝后期起,以    等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1.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和儒学的关系认识不清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虽具有反对专制的倾向,但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儒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学。
2.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二调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阅读教材P85—P86“历史纵横”,思考: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有什么影响?
思想领域中的新现象
史料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史料体现了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
明清科技的特点
史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角度 阐释
积极性 (1)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性 (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2.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其发展非常缓慢。 3.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4.由于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多是总结性的,缺少创新。 5.明朝后期开始,大量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2“教材导语”改编)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购买了大片低洼沼泽地并加以治理,不仅种植粮食,还凿水池养鱼,筑舍养猪,种植果木蔬菜,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颇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 (  )
A.江南存在农业的多种经营
B.经济作物品种多、种植广
C.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进步
D.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的生产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 漫纪》卷4
A.生产自给自足 B.自由雇佣劳动
C.产品远销海外 D.商帮控制市场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由此可知,黄宗羲 (  )
A.提倡格物致知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
4.(2024·北京卷·T4)《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至理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6“学思之窗”改编)“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此言出自《〈几何原本〉杂议》,作者应为 (  )
A.李时珍 B.徐光启
C.宋应星 D.徐弘祖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7“教材图片”改编)《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将中国所在的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该地图 (  )
A.准确描绘了世界各地区分布
B.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可
C.反映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表明中国制图技术领先世界
1 /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