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4 第六单元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4 第六单元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39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四个子目,从不同的方面揭示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一个春天: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三次维护民主共和的运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任务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复辟帝制
条件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准备 (1)1913年11月,下令解散    (2)1914年5月公布《       》,改责任内阁制为     (3)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4)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    ”
称帝 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    元年
2.反袁斗争
名称 背景 概况 结果
    “宋教仁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败
护国 战争 (1)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    ,武力讨袁  (2)袁世凯称帝  (1)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      讨袁 (2)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1.阅读教材P115“历史纵横”,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2.观察教材P116《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图文,思考: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
袁世凯复辟
史料 
上图为1915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
思考: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
(1)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号召人民采用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
(3)复辟帝制违背民意,激起各阶级人民的强烈反对,形成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4)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
任务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派系纷争: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    为名,解散国会,拥清废帝    复辟。
4.护法运动
(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     》,拒绝恢复    。
(2)概况: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失败。
5.参加一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    方面。
(3)思考:中国参加一战有何影响?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阀割据
军阀割据指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不听从中央政府号令的现象。军阀割据现象在古今中外皆有存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大一统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在中央衰落或乱世易鼎之时,也存在军阀割据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五代、民国三个时期为代表。
北洋军阀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是由袁世凯死后掌权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主要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观察教材P117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劳工作出了什么贡献?
北洋宪政
史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的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1919年,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很快炮制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摘编自《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
1.共和与专制的斗争
2.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特点
(1)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
(2)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多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
(3)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竞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4)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军阀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5)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任务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的发展
(1)原因
内因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外因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2)概况: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以    和面粉等轻工业为主,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
(3)思考: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    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思考: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的新习俗、新风尚。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张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张謇是重要代表,他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观察教材P118图片《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它不断扩大规模,设立了多家分厂。思考: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二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多万人。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5万左右。
——摘编自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族工业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产生与 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缺乏),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地域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经济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任务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人们缺乏对    、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      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2)阵地:    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
(1)拥护“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
(1)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提出了妇女解放、   、家庭革命等口号。
(3)高举      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     的重大意义。
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2)新思想:前期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
(3)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阅读教材P11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陈独秀认为维护共和政体的关键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表现
史料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结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有无合理性?为什么?
认识新文化运动
1.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消极影响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制度。
1.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与辛亥革命一脉相承,都是建立或者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中国政局混乱,但民族工业也有所发展,一些现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观念也有所传播并产生积极影响。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5“历史纵横”改编)民国初年,“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随后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说明民国初年 (  )
A.政党政治成为时代主流
B.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
C.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军阀割据破坏民主政治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8“学思之窗”改编)据统计,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为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这一现象 (  )
A.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B.导致了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
C.保证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实现
D.提供了革命发展的物质条件
3.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易白沙等学者撰文抨击孔子,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应定为国教,不该编入宪法。这些学者本质上反对的是 (  )
A.宗教伦理 B.宋明理学
C.民主共和 D.封建专制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9“史料阅读”改编)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该言论 (  )
A.指出了政党政治失败的必然性
B.旨在建立反专制的共和立宪制
C.希望调和共和制与纲常阶级制
D.揭示了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
5.近代中国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的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0“问题探究”改编)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梁启超一直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人的主张,还曾先后担任新内阁的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梁启超态度的转变说明 (  )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
B.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
C.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
D.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
1 / 14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四个子目,从不同的方面揭示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一个春天: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三次维护民主共和的运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任务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复辟帝制
条件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准备 (1)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2)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4)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称帝 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反袁斗争
名称 背景 概况 结果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败
护国 战争 (1)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袁  (2)袁世凯称帝  (1)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 (2)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1.阅读教材P115“历史纵横”,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提示:这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这一事件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2.观察教材P116《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图文,思考: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
提示:目的: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危害:使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山东等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民族危机加深。
袁世凯复辟
史料 
上图为1915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
思考: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
提示: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说明民主共和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
(1)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号召人民采用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
(3)复辟帝制违背民意,激起各阶级人民的强烈反对,形成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4)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
任务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派系纷争: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护法运动
(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概况: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失败。
5.参加一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思考:中国参加一战有何影响?
提示: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军阀割据
军阀割据指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不听从中央政府号令的现象。军阀割据现象在古今中外皆有存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大一统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在中央衰落或乱世易鼎之时,也存在军阀割据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五代、民国三个时期为代表。
北洋军阀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是由袁世凯死后掌权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主要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观察教材P117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劳工作出了什么贡献?
提示:弥补了协约国因征兵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北洋宪政
史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的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1919年,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很快炮制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摘编自《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
提示:军阀干预宪法的制定;宪法频繁更换;利用宪法实行专制;宪政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附庸。
1.共和与专制的斗争
2.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特点
(1)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
(2)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多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
(3)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竞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4)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军阀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5)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任务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的发展
(1)原因
内因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外因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2)概况: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主,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
(3)思考: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思考: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提示: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张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张謇是重要代表,他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观察教材P118图片《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它不断扩大规模,设立了多家分厂。思考: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史料二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多万人。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5万左右。
——摘编自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族工业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
提示:(1)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
(2)无产阶级成长壮大,推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产生与 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缺乏),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地域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经济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任务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
(1)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
(1)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提出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2)新思想:前期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
(3)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阅读教材P11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陈独秀认为维护共和政体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广大民众的思想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表现
史料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结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提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有无合理性?为什么?
提示:问题: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原因:有利于打击封建正统思想,回击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而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
认识新文化运动
1.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消极影响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制度。
1.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与辛亥革命一脉相承,都是建立或者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中国政局混乱,但民族工业也有所发展,一些现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观念也有所传播并产生积极影响。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5“历史纵横”改编)民国初年,“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随后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说明民国初年(  )
A.政党政治成为时代主流
B.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
C.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军阀割据破坏民主政治
B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但是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遏制政党力量,导致民主共和遭到破坏,这说明民国初年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并未实现有效的政治治理,反而成了各种力量角逐的舞台,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A项;“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指的是资产阶级内部派别之间的斗争,而材料强调的是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排除C项;军阀割据指的是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材料只提到袁世凯一人,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8“学思之窗”改编)据统计,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为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B.导致了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
C.保证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实现
D.提供了革命发展的物质条件
D [根据材料“自1914年8月至1920年……为117 434 500元”并结合所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知识可知,1914年一战爆发,在这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且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当时的革命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故选D项;维新变法思潮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国近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依然属于农业国,“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政治并未真正实现,排除C项。]
3.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易白沙等学者撰文抨击孔子,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应定为国教,不该编入宪法。这些学者本质上反对的是(  )
A.宗教伦理 B.宋明理学
C.民主共和 D.封建专制
[答案] D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9“史料阅读”改编)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该言论(  )
A.指出了政党政治失败的必然性
B.旨在建立反专制的共和立宪制
C.希望调和共和制与纲常阶级制
D.揭示了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
D [材料指出了共和制与纲常阶级制的冲突,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纲常阶级制是封建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言论揭示了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政党政治,也没有明确指出其失败的必然性,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并未直接表明其旨在建立反专制的共和立宪制,B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且非材料主要论点,排除;材料中明确指出,共和制与纲常阶级制(等级制)是冲突的,不可能调和,C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
5.近代中国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故选C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0“问题探究”改编)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梁启超一直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人的主张,还曾先后担任新内阁的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梁启超态度的转变说明(  )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
B.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
C.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
D.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
B [根据材料“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可知,袁世凯称帝这一行为不得人心,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理念不断传播,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责任内阁制主要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美日在华争夺的具体情况,故“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能说明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没有明确反对封建帝制的具体主张及方式,故“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帝制和亲属的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颁布《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  )
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
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
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
D.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C [材料中的关键变化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特别是礼教条文的删除与恢复,反映了在共和体制下,传统礼教(往往与专制统治相关联)与共和理念的博弈,故选C项;礼教与法治的争论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不存在“立宪与保皇的较量”,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的弘扬主要体现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而材料中的法律变革发生在1912年至1915年期间,时间上存在错位,排除D项。]
2.如图为马星驰在1916年6月创作的反映当时时事的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画面中一名老者右手将鼎丢下,同时回头看着这个鼎,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七个字,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老者左手拉过拂尘,脚踏彩云,正欲成仙而去。该漫画展现的是(  )
A.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
B.陈独秀对复辟帝制的不满
C.孙中山对民国体制的维护
D.梁启超对革命政权的抨击
A [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老者正在舍弃鼎(代表民国体制),并准备离去,这与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和他试图复辟帝制的历史事实相吻合。根据1916年的史实可知,漫画揭示了袁世凯在死亡之前对专制权力的贪恋,故选A项。]
3.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A [根据材料“见过二次革命……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可知,鲁迅面对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等政治混乱的事件心生失望,这些事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混乱的表现,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材料“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鲁迅面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而心生失望,并非“西学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开始,与材料“二次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的广告篇幅与版面数成倍增长,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生命线。据统计,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和天津《益世报》,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此现象反映了(  )
A.五四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场
C.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生活
D.民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 C
5.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华商纱厂数量有所增加,而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数量有所下降,故选B项;A项显示华商纱厂数量持续减少,这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1914—1917年华商纱厂数量处于下降趋势,这同样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的史实相悖,排除C项;D项显示华商纱厂数量先减后增,这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不符,且一战结束后列强重新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纱厂数量不可能增加,排除。]
6.结合所学知识,造成下图《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的主要原因的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C.近代工业此期间获得快速发展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D [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可知,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
7.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等人不仅提倡白话文,还大力推广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的阅读。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推动文化的大众普及
D.增强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C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启迪国人的国民意识,运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阅读,有利于人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故选C项;根据材料“提倡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注重文化呈现方式的革新,注重新旧文学结合的说法反映的是新旧文学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文化宣传的方式而非内容,无法得出增强了国人道德观念的结论,排除D项。]
8.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D.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C [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报刊、新式女性词汇不断涌现,这主要受到平等思想影响,客观上冲击了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道德观念,故选C项;白话文运动属于文学革命的体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宣传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学说,而非主要探讨男女平权问题,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重视对社会的局部改良,而非根本改造,排除D项。]
9.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A [根据材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胡适提倡白话文,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新思想的传播,由此可见,他的这一主张旨在通过文学改良助力国家革新,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过激,并不是推动中西融合,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文学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胡适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文学改革来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材料中胡适的主张旨在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排除D项。]
10.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D [根据材料“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可知,两人倡导的“兽性主义”是一种顽强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其目的是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宣传的是进取精神,而非民主科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体育教育有所发展,并未缺失,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其目的是推动进取精神的发展,而非思想文化的革新,排除C项。]
11.(2024·福建卷·T7)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
B.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同他人的谈话中,频繁提及民族主义
C.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C [军阀在互相攻击时,都会用“出卖国家利益”这样的说辞,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大家都非常看重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故选C项;《青年杂志》迁往北京与民族主义关系不大,它更多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事情,排除A项;孙中山在民国时期频繁提及民族主义,这确实表明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重视,但这只是孙中山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全面反映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民族主义盛行的情况,所以B项不能完全论证此观点,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不大,它更多是关于经济发展的事情,排除D项。]
12.(2024·河北卷·T8)下表是1912年部分省份纺织工人数量(人)。
省别 人数
直隶 772
奉天 850
江苏 35 903
浙江 830
湖北 10 827
山西 597
四川 58
广东 41 871
广西 116
贵州 295
注:本表数字系30人以上工厂工人数,不包括外国工厂工人数。
上述材料用于证明,当时中国(  )
A.男耕女织传统阻碍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洋务企业地域性特点明显
B [根据材料可知,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纺织工人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如四川、广西等,这种明显的地域差异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是不平衡的,故选B项;材料中的表格仅仅展示了纺织工人的数量分布,并没有直接涉及男耕女织的传统是否阻碍了工业发展,排除A项;表格仅仅展示了纺织工人的数量,并没有提供关于经济增长速度或规模的具体数据,因此,我们无法仅凭这张表格就断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洋务企业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2024·广西卷·T8)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C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确实有一些金融政策的调整,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北洋政府的具体政策,也未反映出北洋政府对金融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排除A项;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确实会影响金融业,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及列强资本输出的具体数据或影响,排除B项;国货运动确实反映了民众对民族产业的支持,但国货运动主要影响的是消费市场和生产领域,而非金融领域,排除D项。]
14.(2024·江西卷·T7)1914年3月,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
A.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矿业条例》的内容体现了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意图,通过吸引投资和降低税负来振兴实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故选B项;《矿业条例》中并没有特别针对地主的投资进行限制,而是鼓励所有业者投资开矿,排除A项;虽然《矿业条例》中有关矿业权的获取方式有所改变,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由经营,而且这并非《矿业条例》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虽然《矿业条例》中确实降低了矿产税率,但这主要是为了鼓励投资和振兴实业,而不是直接为了解决民众的困难,排除D项。]
15.(2024·湖南卷·T8)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C [根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机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考虑到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与国货市场的对比或竞争关系,排除A项;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文化入侵,而是突出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价值,排除B项;广告中提到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
16.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C [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在1914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这种全面性的变革被比喻为“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说明其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复辟帝制,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浙江人郑师道因调查盐政来湘,在长沙求见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广告毁唐名誉。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未经核实即刊载郑师道送来的结婚广告。广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报馆更正未果,当晚8时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将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铅字、铅件、盆灯、玻璃窗等尽行捣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参政同盟会通电,指责该报“有意污蔑唐君,摧残女界”。《长沙日报》因此停刊半月之久,报馆向法庭起诉唐群英。
双方各延律师,法庭判唐群英败诉。报馆总经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为不端,唐群英表示将与郑、文二人辩个明白,要么给郑、文二人各一枪,要么自己手枪自击。后经人调解,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并赔偿《长沙日报》损失费大洋2 000元。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述合理)(12分)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由材料“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得出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妇女权益。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等阐述分析,如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近代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 示例:
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妇女权益。(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8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
1 / 2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