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七单元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七单元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39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道路新探索的历程。
1.五四运动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4.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本课设置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时间相继,前一子目是后一子目的背景。向学生介绍了相关基本史实,包括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一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 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 两大运动: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任务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学生 学生集会、 游行示威
第二 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思考: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概况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步胜利≠彻底胜利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能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观察教材P122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这则“号外”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对当时的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广。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集团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中国的出版业和民众舆论的力量都大有进展。此外该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
提示: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增强了出版业和民众舆论的力量;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 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发的不堪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
途……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安美慧《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
提示:五四运动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
1.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政治 角度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党史 角度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从思想 角度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从社会 角度 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了社会变革
从现代 角度 继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在上海。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
(3)思考:列举中共一大的内容。
提示: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影响?
提示:(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它的帮助。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开展,也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错误的判断与指导,也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
阅读教材P125“历史纵横”,思考:中共二大革命纲领的制定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入,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发生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册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
提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阶级差别;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核心 (1)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2)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新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 (2)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新的群众基础 (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2)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新的国际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新的革命成就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中国共产党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任务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思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革命
(1)北伐战争
条件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过程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影响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
标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革命时期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参加的,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关于国民革命的几个问题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主要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3)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国民革命失败了。
观察教材P126图片《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思考:北伐的对象是谁?革命势力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提示:对象:北伐的三个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方向: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国共合作
史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国民党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到1924年改组以后,开始向开放型群众型政党转变。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采取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将精力主要投向民众运动。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7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北伐战争能够“迅猛推进”。
提示: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原因: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注重广泛发动民众参与革命;中国国民党改组后采取了新政策;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革命方法;军事斗争与民众动员的结合。
北伐战争的历史影响
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历史功绩。
提示: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革命 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群众 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指导 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革命 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④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2“教材导语”改编)近代中国某理发店在门外贴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保我主权”等口号响彻神州大地。这些告示、口号反映的事件(  )
A.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B.促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胜利
C.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D.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能力
C [根据材料“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保我主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项;“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不是胜利,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3“学思之窗”改编)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A.高举爱国旗帜
B.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
C.挽救民族危亡
D.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D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有力地推动了运动发展,故选D项;高举爱国旗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特征,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B项;挽救民族危亡是五四运动的目的之一,但与材料“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不符,排除C项。]
3.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文化辞书》收录了“共产主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词条。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理念盛行
B.辞书出版业的兴盛
C.维新思想成为潮流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根据材料“共产主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可知,这些词条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关,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学思之窗”改编)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通过的纲领中包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等内容。据此推知,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材料相符,故选A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6“教材知识”改编)从1925年4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  )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
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结合题中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运动,组织工人罢工,推动了国民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故选B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史料阅读”改编)1920年,陈独秀在《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中阐明了共产党的基本主张: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这表明,陈独秀(  )
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C.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D.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D [根据材料“经济的改造……社会主义……俄罗斯……试验场”可知,陈独秀从经济基础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反思,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故选D项;“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
课时分层作业(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五四”前后,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犹如雨后春笋,多达150种。这些报刊,在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宣传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
B.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C.救国思想出现新变化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较多,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思想发生变化,由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故选C项;“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是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非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
2.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各地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3.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的观点(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需要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
4.1921年9月,共产党员沈定一在浙江萧山发起农民运动,仅一两个月时间,即有萧山、绍兴、上虞三县80多个村庄相率建立农民协会,共有10余万农民被动员起来。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成果显著
B.革命斗争目标明确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A [根据材料可知,沈定一作为共产党员,在短短一两个月内,成功在多个村庄建立农民协会,并动员了10余万农民,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成果显著,故选A项;“革命斗争目标明确”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排除D项。]
5.中共一大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
C [根据材料信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可知,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国共合作为特征,排除A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组织工人罢工
B.支援护国战争
C.发动武装起义
D.参加中共一大
D [首先,从时间上看,1921年夏天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时期。其次,题干中所涉人员都是中共一大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聚集在上海,就是为了参加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任何与工人罢工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护国战争是1915年至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排除B项;“发动武装起义”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
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D.标志着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
C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指明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推动了历史进程,故选C项;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B项;标志着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
8.中共三大决议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此决议意在(  )
A.确立民主革命纲领
B.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中共考虑到工人阶级力量尚弱,而革命形势又要求迅速发展,因此与国民党合作是一个适应革命发展需要的策略,故选B项。]
9.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建党之初只有区区几十人,但在1925年末已达到万人,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前,更是达到五万多人,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也建立了党组织。这一形势(  )
A.确保了国民革命的成功
B.属于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
C.得益于国共合作深入发展
D.暗含了“左”倾错误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由于国共合作的成功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不断增长,故选C项;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此时土地革命还未出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D项。]
10.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除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外,还采取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具体政策,例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措施。这表明(  )
A.国共合作扩大了共产党影响力
B.农民运动成为革命的中心任务
C.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发展
D.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明显转变
C [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组织农民运动的政策,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表明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
11.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团的纲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A.践行党的最高纲领
B.成为工人阶级政党
C.促成国共首次合作
D.肩负国家民族责任
D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军阀 (武人政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该组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承担起反对压迫、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排除A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主要是青年组织,虽然它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但并未明确说明它已成为工人阶级政党,排除B项;国共首次合作是在1924年,与题干中“1922年”不符,排除C项。]
12.(2024·河北卷·T9)1923年12月,李大钊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劳动者不过是一个资本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个劳动者不及一个资本家,那可加到千个,倘使能够再加到万个,终有平衡的可能了。”并展示了如下示意图。在此,李大钊主张(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改良现有社会制度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加强工人阶级团结
D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的论述和示意图都强调了劳动者(或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潜力。他提到,尽管单个劳动者在力量上远远不及资本家,但如果劳动者能够团结起来,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实现与资本家的“平衡”。这明显是在呼吁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以共同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挑战,故选D项。]
13.1920年,邵力子指出:“劳动者应该尽国民监督政治的天职。劳动团体也可以有政治的活动,但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这一言论出现的背景是(  )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 [根据题干可知,邵力子的言论是在强调劳动者的力量,尤其是凸显劳动者在政治上的权力,甚至鼓励劳动者形成一个政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劳动”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而此时期处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正在广泛传播,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1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有利于(  )
A.提高工农联盟程度
B.增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
D [根据材料“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要领导人在安源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些措施能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组织能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提高,故选D项;当时尚未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增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5.(2024·江苏卷·T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A [根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由此可知,此时周恩来等人为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革命形势,故选A项;“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2024·北京卷·T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B [根据材料“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可知,20世纪20年代,随着工人力量发展壮大,工人反抗资本家压迫的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中“独创”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中“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故排除D项。]
17.(2024·江西卷·T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1898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胡适表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8年11月,李大钊指出欧战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廿(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有50多家,参加罢工的工人前后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思想启蒙相比,概述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可知,过度强调竞争,忽视社会公平;根据材料一“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仅面向知识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的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材料二“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可知,从面向知识阶层到人民大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学习欧美(西方)到学习俄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可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有50多家”可知,促进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推动国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答案] (1)过度强调竞争,忽视社会公平;仅面向知识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的力量。(4分)
(2)变化特点:从面向知识阶层到人民大众;从学习欧美(西方)到学习俄国。
历史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促进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国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8分)
1 / 21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道路新探索的历程。
  1.五四运动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4.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本课设置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时间相继,前一子目是后一子目的背景。向学生介绍了相关基本史实,包括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一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 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 两大运动: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任务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1919年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北京 “     ,内 除国贼”     学生集会、 游行示威
第二 阶段 6月5日起     工人 工人  、 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思考: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是一场            ,是一场        ,是一场        。
(5)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①它                             
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概况 (1)李大钊发表《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1920年5月,    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步胜利≠彻底胜利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能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观察教材P122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这则“号外”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广。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集团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中国的出版业和民众舆论的力量都大有进展。此外该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 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发的不堪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安美慧《五四运动:
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
1.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政治 角度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党史 角度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从思想 角度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从社会 角度 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了社会变革
从现代 角度 继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    年7月在上海。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
(3)思考:列举中共一大的内容。
提示:确定            明确                        选举产生了            
3.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影响?
提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它的帮助。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开展,也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错误的判断与指导,也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
阅读教材P125“历史纵横”,思考:中共二大革命纲领的制定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 核心 (1)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2)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新的指导 思想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 (2)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新的群众 基础 (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2)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新的国际 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新的革命 成就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中国共产党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任务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思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志: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革命
(1)北伐战争
条件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过程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影响 基本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
(2)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篡夺领导权
标志 1927年4月12日,    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    集团在武汉“分共”
影响       全面破裂
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革命时期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参加的,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关于国民革命的几个问题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主要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3)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国民革命失败了。
观察教材P126图片《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思考:北伐的对象是谁?革命势力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国共合作
史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国民党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到1924年改组以后,开始向开放型群众型政党转变。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采取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将精力主要投向民众运动。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7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北伐战争能够“迅猛推进”。
北伐战争的历史影响
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历史功绩。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革命 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群众 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指导 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革命 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④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2“教材导语”改编)近代中国某理发店在门外贴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保我主权”等口号响彻神州大地。这些告示、口号反映的事件 (  )
A.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B.促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胜利
C.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D.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能力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3“学思之窗”改编)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
A.高举爱国旗帜
B.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
C.挽救民族危亡
D.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3.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文化辞书》收录了“共产主义”“剩余价值”“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词条。这反映了 (  )
A.民主共和理念盛行
B.辞书出版业的兴盛
C.维新思想成为潮流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学思之窗”改编)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通过的纲领中包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等内容。据此推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6“教材知识”改编)从1925年4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 (  )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
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史料阅读”改编)1920年,陈独秀在《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中阐明了共产党的基本主张: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于崩坏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这表明,陈独秀 (  )
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C.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D.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1 /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