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从193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并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时期。
1.局部抗战开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趋高涨,推动了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2.全国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3.人民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局部抗战、全国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前两个子目大致按时序展开叙述,呈现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以及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特点。第三子目集中揭示侵华日军的各种侵略暴行。日军暴行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空间上遍布中国大地,时间上贯穿整个侵华战争期间。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大阶段: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 四大暴行: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细菌战、“慰安妇”制度 五大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
任务一 局部抗战
1.背景
(1)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 ,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2)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 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2.表现
九一八 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标志着 的开始
一·二 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 挑起侵略战争
伪满 洲国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 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华北 事变 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 ”
3.各界应对举措
国民 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国联 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东北 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代表人物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
中国 共产 党 八一 宣言 1935年8月1日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 会议 1935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爱国 学生 一二· 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国民 党爱 国军 队及 将领 中国 军队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西安 事变 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实行联共抗日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 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的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
正确认识“不抵抗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不代表国民政府没有为抗战作准备。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为抗战作了准备及制定了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规划(如将沿海工业西迁;建设战略要地、军事要塞及城市、交通线的防御工事;等等)。
阅读教材P137“史料阅读”,思考: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史料 1927—1937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史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历史认识
任务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 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通电全国: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 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庐山会议: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召开,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的形成。
(4)递交宣言: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5)改编红军: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6)正式建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战的含义
不要误认为全民族抗战只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史料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1.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
2.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广泛性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复杂性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长期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有利的 国际环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任务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对占领区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30万人以上。
(2)政治上:实行“ ”方针,1940年3月, 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上:实行“ ”。
2.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 ”政策,在华北推行“ 运动”。
3.对国统区: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 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过万。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
5.“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战养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政策之一。
阅读教材P139图片《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和“史料阅读”,思考:史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史料有什么史料价值?
日军的侵华暴行
史料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说到,对于“(占领区)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并加以适当利用”。日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予以查封、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棉纱、棉布、人造丝、毛丝及毛丝制品、工业药品、染料、纸张、谷肥、砂糖等,并直接控制这些行业的原料和产品。1940年11月,日本又成立“输配联合会”,对“军配组合”控制之外的物资进行统制,低价收购粮食、棉花及其他农副产品,同时又向农村高价销售工业品。
——摘编自梁发芾《日本侵华的“以战养战”》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日本在中国战场“以战养战”的表现。
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特点 政治: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经济: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
思想文化:日本侵略者从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违反人性的细菌战和推行“慰安妇”制度
危害 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违反人道主义,践踏了国际公法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华战争,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华北事变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3.全国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5“教材知识”改编)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 ( )
A.推动了日本东方会议的召开
B.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意味着中国全国抗战的爆发
D.激起了十九路军的奋力反抗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7“史料阅读”改编)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据此可知 ( )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6“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它具有两重性,在亡国灭种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左”的关门主义是党内主要危险。这次会议 (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B.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4.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份《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中说:“要求停止一切现存的内战,反对一切可能的新内战”;“要求当局尊重全国的民意,和平解决陕事;要求张、杨诸将军立即恢复蒋先生自由,和中央剀切磋商,实行抗日大计。”该宣言所述“陕事”的和平解决 ( )
A.意味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促使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0-141“问题探究”改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 )
A.仍抱有和平解决战端的希望
B.尚未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C.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9“史料阅读”改编)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反映出当时 ( )
A.日本为全面侵华作准备
B.中日民族矛盾即将成为主要矛盾
C.日本侵华犯下滔天罪行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即将初步形成
1 / 13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从193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并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时期。
1.局部抗战开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趋高涨,推动了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2.全国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3.人民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局部抗战、全国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前两个子目大致按时序展开叙述,呈现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以及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特点。第三子目集中揭示侵华日军的各种侵略暴行。日军暴行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空间上遍布中国大地,时间上贯穿整个侵华战争期间。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大阶段: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 四大暴行: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细菌战、“慰安妇”制度 五大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
任务一 局部抗战
1.背景
(1)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2)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2.表现
九一八 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一·二 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伪满 洲国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华北 事变 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3.各界应对举措
国民 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国联 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东北 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代表人物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
中国 共产 党 八一 宣言 1935年8月1日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 会议 1935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爱国 学生 一二· 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国民 党爱 国军 队及 将领 中国 军队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西安 事变 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实行联共抗日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的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
正确认识“不抵抗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不代表国民政府没有为抗战作准备。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为抗战作了准备及制定了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规划(如将沿海工业西迁;建设战略要地、军事要塞及城市、交通线的防御工事;等等)。
阅读教材P137“史料阅读”,思考: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开放政治,实行民主。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史料 1927—1937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提示:背景:中国的内战特别是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严重后果: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史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提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历史认识
任务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通电全国: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庐山会议: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召开,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递交宣言: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5)改编红军: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6)正式建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战的含义
不要误认为全民族抗战只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史料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提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策;改变农村土地革命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同意红军改编。
1.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
2.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广泛性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复杂性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长期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有利的 国际环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任务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对占领区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30万人以上。
(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
2.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3.对国统区: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过万。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
5.“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战养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政策之一。
阅读教材P139图片《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和“史料阅读”,思考:史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史料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历史事件: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史料价值:这些史料都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日军的侵华暴行
史料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说到,对于“(占领区)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并加以适当利用”。日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予以查封、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棉纱、棉布、人造丝、毛丝及毛丝制品、工业药品、染料、纸张、谷肥、砂糖等,并直接控制这些行业的原料和产品。1940年11月,日本又成立“输配联合会”,对“军配组合”控制之外的物资进行统制,低价收购粮食、棉花及其他农副产品,同时又向农村高价销售工业品。
——摘编自梁发芾《日本侵华的“以战养战”》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日本在中国战场“以战养战”的表现。
提示:没收国民政府财产;成立经济实体,控制物资和物流;对占领区工农业生产实行军管和统制;运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牟取暴利。
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特点 政治: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经济: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
思想文化:日本侵略者从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违反人性的细菌战和推行“慰安妇”制度
危害 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违反人道主义,践踏了国际公法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华战争,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华北事变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3.全国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5“教材知识”改编)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 )
A.推动了日本东方会议的召开
B.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意味着中国全国抗战的爆发
D.激起了十九路军的奋力反抗
B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B项正确。]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7“史料阅读”改编)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据此可知( )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停止一切内战”可知,此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的需要,故选C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6“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它具有两重性,在亡国灭种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左”的关门主义是党内主要危险。这次会议(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B.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C [根据材料可得出,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应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在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C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排除A项;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1937年8月洛川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排除D项。]
4.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份《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中说:“要求停止一切现存的内战,反对一切可能的新内战”;“要求当局尊重全国的民意,和平解决陕事;要求张、杨诸将军立即恢复蒋先生自由,和中央剀切磋商,实行抗日大计。”该宣言所述“陕事”的和平解决( )
A.意味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促使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根据材料“要求停止一切现存的内战,反对一切可能的新内战”“要求当局尊重全国的民意,和平解决陕事;要求张、杨诸将军立即恢复蒋先生自由,和中央剀切磋商,实行抗日大计”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C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0—141“问题探究”改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
A.仍抱有和平解决战端的希望
B.尚未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C.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 A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9“史料阅读”改编)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反映出当时( )
A.日本为全面侵华作准备
B.中日民族矛盾即将成为主要矛盾
C.日本侵华犯下滔天罪行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即将初步形成
C [根据材料“1937年12月14日”“市区”“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侵华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故选C项;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7月7日,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22)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折射出( )
类别 措施
经济 加紧币制改革,筹措战争经费;搬迁沿海地区重要的工厂,加强内地经济建设
军事 加强京、沪等战略要地国防工事及江海防建设,扩建兵工厂,征集兵员,整编军队
政治 1935年起,蒋介石数次考察西南地区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民政府积极开展经济建设
C.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加快
D.国共两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A [根据材料“币制改革”“加强内地经济建设”“整编军队”“考察西南地区”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国民政府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不断为战争做准备,包括稳定金融、整训军队、巩固国防和重视西南建设等,故选A项;材料表格中包括了国防、军队和西南建设等多项措施,大多与军事建设有关,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经济发展的举措以服务备战为核心,是战时统制经济的一部分,与经济近代化进程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国民党在备战方面的措施,而且国共还处于对峙状态,双方矛盾依然尖锐,排除D项。]
2.如图是发表于1931年的题为《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的漫画,据此可知( )
A.九一八事变已被各国重点关注
B.时人认识到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
C.中国全面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 [根据材料“《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可知,漫画中一人在“东三省”点燃了“世界二次大战”的炮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事件即九一八事变,此漫画表明时人认识到日本侵华的国际影响,故选B项;漫画并未呈现他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寄托于国际联盟的调节无果,因此无法得出“九一八事变已被各国重点关注”的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
3.1935年,北平各校学生强烈呼吁,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这些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这( )
A.表明民族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B.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C.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D.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根据题干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华北掀起了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学生大规模参与的一二·九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爱国运动以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为主要内容,带动了全国社会各界的抗日救亡浪潮,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开始于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运动爆发时,西安事变还未发生,不能推出该事件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项。]
4.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国民党也表示要“团结各方共赴国难”。据此可知,当时( )
A.进行全民族抗战已迫在眉睫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A [根据材料“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团结各方共赴国难”可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多股政治力量都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日”,这反映了进行全民族抗战已经迫在眉睫,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体现在整个抗战过程的实践中,仅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通电无法完全印证这一点,排除C项;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
5.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已达成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助推国共走向合作
D.国共两党间的根本利益冲突
C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在瓦窑堡会议后,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助推了国共走向第二次合作,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A项;1935年,全民族抗战尚未达成社会共识,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所述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了阶级利益之上,体现出国共两党间的共同利益是抗日,而不是强调二者间的阶级利益,排除D项。]
6.193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题为“共赴国难”的宣言,其中提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
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中国共产党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D.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C [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发表宣言,表达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并愿意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这明显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做的政策调整,故选C项;(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指的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史实,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转换时局的枢纽,从此,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D两项。]
7.1937年以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边区民众抗敌后援会、边区文化界救亡会等民众团体纷纷成立。这说明边区政府( )
A.贯彻落实全面抗战路线
B.积极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
C.继续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D.扩展抗日统一战线的范围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以来,陕甘宁边区政府倡导、支持民众成立抗敌后援会、边区文化界救亡会等民众团体,贯彻依靠、团结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项;“积极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不符合史实,1937年边区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扩展抗日统一战线的范围”不符合题意,应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8.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还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也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日伪的这一统治措施( )
A.规范了妇女的行为举止
B.意在奴化伪满洲国民众
C.推动了家庭结构的革新
D.有效地化解了家庭矛盾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伪满洲国对妇女的教育强调道德修养,意在奴化民众,故选B项;日伪政权对妇女的教育强调道德修养是出于其殖民统治的利益需求,意在奴化民众,而非为了规范当地妇女的行为举止,排除A项;材料与家庭结构的革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家庭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排除D项。]
9.“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
B [由“一九三七……一二一三……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哀哉国殇”可知,材料是对南京大屠杀的准确描述,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此事件与题干中提到的“一九三七”“一二一三,古城沦丧”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重庆大轰炸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对战时中华民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此事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
10.1938年10月,日军设立华北开发公司,成为华北最大的掠夺与垄断机构。同时,另组建华中振兴公司垄断和掠夺华中企业。日军此举的动机是( )
A.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B.实现以战养战政策部署
C.扭转华北华中经济困境
D.反对国联国际共管方案
[答案] B
11.如表是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大学校园刊物《厦大周刊》中的时论(节选)。以下观点反映出( )
人物(身份) 观点
教职员 代表 “早日消弭内争,一致御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正告各友邦人士“日人进侵东北,直接是践踏我国主权,间接实向世界挑战”
沈家诒 (博士) “日本此次侵占辽宁,是侵我主权、占我领土、完全是有政治性质的纠纷。根本上说是不能交付国际公断的。即使交付国际公断,亦断无成绩可言”
刘禄 (教授) “一切学术皆为强国之源”“无论是否在战争时期,必须尽量利用科学智识长期作刻苦坚忍的研究,方能一遇外侮,不至失措”
A.教育改良成为救亡主要路径
B.学者血性与理性救国并存
C.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遭到质疑
D.国人意识到科学改变国运
B [材料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体现了学者的血性,“必须尽量利用科学智识长期作刻苦坚忍的研究……不至失措”体现了学者的理性,故选B项;材料“一切学术皆为强国之源”强调的是学术的重要性,而不是教育改良,排除A项;材料“日本此次侵占辽宁……即使交付国际公断,亦断无成绩可言”体现了沈家诒对日本侵占辽宁的看法,没有涉及国民党不抵抗政策,排除C项;材料“必须尽量利用科学智识长期作刻苦坚忍的研究……不至失措”体现了学者对科学的重视,但并没有强调科学改变国运,排除D项。]
12.(2024·福建卷·T8)1937年5月,中央银行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截至该年4月30日,该行存于香港、纽约和伦敦等地的白银和资金,合计达到了约1.69亿美元。这种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 )
A.避免了侵华日军的掠夺
B.支持了中国的对日抗战
C.满足了外债偿付的需求
D.赢得了英美的战时支持
B [因为把白银和资金存在香港、纽约等地,政府就可以更方便地从国外购买武器、物资来支持抗战,而且这些钱还能用来稳定金融市场,给抗战提供经济支持,故选B项;虽然把白银和资金存在香港、纽约等地确实能减少被侵华日军抢走的风险,但“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目问的是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对中国抗战的影响,而不是它怎么来的或者要用来还什么债,排除C项;虽然把白银和资金存在英美等地可能让政府和他们关系更好一点,但并不能说赢得了英美的战时支持,排除D项。]
13.下图为《申报》刊登的新闻简讯。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逼蒋抗日方针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上海新闻界为开辟正面战场制造舆论
D.共产国际推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B [根据材料“蒋委员长夫妇偕宋子文等乘巨型机由西安起飞……降落洛阳机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最终安全脱险的历史信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B项。]
14.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指出:“今天所发动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企图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和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基于此形势,中国共产党( )
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C.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D.坚持“三三制”原则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故选B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时间是1936年12月,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三三制”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2024·北京卷·T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B [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材料中的言论是在1937年,且主要讨论的是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和原则,而非解决某一特定事件的方式,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6.如表为“伪满洲国”木材输出年表(单位:元)。据此推知,当时( )
输出地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日本 日本本土 34 144 62 332 56 562 79 949 93 394 283 066
朝鲜半岛 1 096 355 657 886 1 525 910 1 861 804 1 956 914 2 052 381
总计 1 130 499 720 218 1 582 472 1 941 753 2 050 308 2 335 447
中国(含东北) 4 180 805 2 125 726 2 271 066 1 897 212 927 497 771 534
A.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日本加紧对东北的经济掠夺
C.日本为局部侵华做经济准备
D.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2—1937年“伪满洲国”木材输出地中,日本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本土的数量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资源掠夺进一步加剧,故选B项;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表格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A项;当时随着局部侵华战事的推进,日本为接下来全面侵华做好准备,排除C项;1910年朝鲜就已经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长期形成的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需要这个民族能看到新的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图存和勇于变革,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并就所拟论题以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事例作简要阐述。(要求:紧扣论题、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条件,第一是民族危亡,第二是要有希望和勇气。我们可以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作答,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而国共合作给人们点燃了新的希望,中国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答案] 论题: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分)
阐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接着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0分)
1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