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2.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
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
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3.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坚决反对后来的汉阳铁厂选址大冶铁矿边,主张建厂于汉阳(如下图所示),并说:“厂在省外,实缺大员。”这折射出当时(  )
A.资产阶级思想封闭
B.洋务新政的曲折性
C.水路交通相当发达
D.技术力量的薄弱性
4.李鸿章在写给恭亲王的信中说,“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为觅“制器之人”,洋务派(  )
A.购置船炮器械 B.建立新式军队
C.创办新式学堂 D.创办近代工业
5.1864年,从广州调职到上海的丁日昌曾致信李鸿章称:“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彼既恃其所长以取我之利,我亦可取其所长以为利于我。”丁日昌借此(  )
A.主张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
B.号召与侵略者争夺利权
C.倡议发展近代工业为国家牟利
D.指出中西文化的同源性
6.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下列史事与清政府应对东南边疆危机有关的是(  )
A.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B.刘铭传率台湾军民击退法军
C.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D.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部抗敌
7.《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省以加强管辖
B.清廷收复台湾并加强管理
C.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引发抗议
D.清廷意识到海疆的重要性
8.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急剧的大转弯,“昔日为师、今日为敌”的关系使得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这场战争是指(  )
A.阿古柏入侵新疆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9.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商银行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商银行开始争相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11.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其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  )
A.革新了办学理念
B.旨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瓦解了科举制度
D.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
12.下图所示为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这说明该企业(  )
A.在民间的信誉较高 B.招股较为顺利
C.经营方式的近代化 D.发展势头良好
13.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 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激化了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C.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D.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14.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15.(2024·广东卷·T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6.洪秀全在分析“万国一家”的原则时说:“尧舜病博施,何分此土彼土;禹稷忧饥溺,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这反映出洪秀全(  )
A.初步具有了近代外交理念
B.理性反思传统闭关自守政策
C.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D.宗教思想体现中西文化融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对近代中国部分文献中国际法方面内容的整理。
时间 名称 出版(翻译) 人物或单位 主要内容
1839年 《各国 律例》 林则徐、美国传教士等 摘译有关战争及其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等
1864年 《万国 公法》 恭亲王、总理衙门文祥、传教士丁韪良 内容涵盖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国际条约、国际司法等
1877年 《公法 便览》 同文馆 内容涵盖了邦国平时的权利与责任、邦国通使的权利与议约规则等
1880年 《公法 会通》 由丁韪良在同文馆主持翻译 详细阐述了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国际公法思想和人权思想
19世纪 末到20 世纪初 《国际法》 留日学生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制度
《国际 私法》 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调整,包括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等内容
《国际公 法讲义》 详细阐述了国际公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等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近代中国与国际法”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B C A B A B C A A C A C A D
17.论题:民族危机下的近代中国逐渐引进国际法以救亡图存。(2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组织出版(翻译)了《各国律例》,摘译有关战争及其敌对措施以期抵抗外来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恭亲王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出外交近代化的第一步,总理衙门参与出版(翻译)了《万国公法》,内容涵盖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国际条约、国际司法等,以期通过外交谈判、法律途径来抵抗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所发展,中外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些留日学生出版(翻译)了《国际私法》,介绍了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调整,包括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等内容以期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出版(翻译)了一系列国际法,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10分)
1.B [根据材料“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近代中国”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并且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B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英国侵略者,排除A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与改朝换代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洋机器……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体现了其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故选B项。]
3.B [根据题干可知张之洞坚决反对将汉阳铁厂设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是主张建厂于距离总督驻所较近的地方,其理由在于靠近总督驻所便于控制管理,设厂时不优先考虑办厂成本和效益问题,说明张之洞办实业仍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近代企业管理理念,这也折射出洋务运动的曲折性,故选B项;张之洞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阳铁厂设在汉阳的弊端,而非交通发达,排除C项;材料强调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的态度,这一态度没有涉及技术因素,无法推知技术力量是否薄弱,排除D项。]
4.C [李鸿章和恭亲王均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培养“制器之人”,李鸿章主张专设一科取士,不从传统知识分子中选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具体措施是创办新式学堂,故选C项;材料强调寻觅制器人才,并非购置设备,排除A项;建立新式军队侧重于“军事方面”,题干侧重于培养技术人才方面,排除B项;创办近代工业与题干强调的培养技术人才不符,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彼既恃其所长以取我之利,我亦可取其所长以为利于我”可知,丁日昌主张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增强国力,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丁日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号召与侵略者争夺利权”理解错误,排除B项;丁日昌主张学习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以自强,并非倡议发展工业牟利,排除C项;中西文化起源不同,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东南边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入侵台湾,刘铭传率军抵抗,故选B项;新疆属于西北地区,排除A项;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期间在广西取得的,排除C项;邓世昌率致远舰抗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事件,排除D项。]
7.A [中法战争中,法国曾试图侵占台湾,这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因此,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决定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让其驻扎台湾,以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外部势力侵扰,故选A项;B项指的是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而题目时间是1885年,排除C项;清朝初年,清廷在台湾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表明其已经意识到海疆的重要性,排除D项。]
8.B [在古代,日本曾作为中国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和技术。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不仅使中日关系发生了从“师”到“敌”的根本性变化,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阿古柏入侵严重破坏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其影响主要局限于新疆地区,并没有对中国整体产生“急剧的大转弯”式的影响,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凸显中国与某个国家的关系从“师”到“敌”的转变,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后,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故选C项。]
10.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商银行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争相对中国借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方式转变,故选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洋务运动探索失败,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外商银行经营方式的变化,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情况无关,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受西方办学的影响,办学理念发生了革新,故选A项;洋务学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19世纪60年代中国选官制度仍然是传统的科举制,其并未瓦解,排除C项;“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可知,开平矿务局实行股份制经营方式,体现了经营方式的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体现经营方式,无法体现信誉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经营方式,无法体现招股是否顺利,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企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
13.A [轮船招商局的运营使得外商在中国的收入大大减少,这说明轮船招商局在与外商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商在中国的收益,这是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故选A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轮船招商局在经济层面上的成就和影响,“激化矛盾”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虽然对中国经济有积极影响,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排除C项;虽然轮船招商局通过竞争减少了外商在中国的收入,但题干中并未明确说明这“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1878年,左宗棠”“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可知,左宗棠旨在通过推广教育、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并用等举措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新疆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未涉及税制改革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内容,不是教育方法,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左宗棠兴办教育的治疆举措,没有涉及社会风尚,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慈禧将“以法文为正”字样“勾掉”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应按公法通例”说明清政府遵守国际法要求,排除B项;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加剧和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以中国为中心,而材料中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属于近代外交,排除D项。]
16.D [洪秀全将这些圣贤的行为与“万国一家”的理念相结合,表明他认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关怀和尊重。这种观念与西方基督教中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D项;太平天国缺乏近代外交理念,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未涉及洪秀全对闭关自守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显示洪秀全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排除C项。]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