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D B D C D D D B D C C D C C B C
11.(1)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工立国;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发展私营资本主义企业。(6分)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4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探索经济发展道路提供借鉴。(4分)
18.示例:
论题: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阐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首先在广东燃起,虎门保卫战揭开了反抗侵略的序幕。随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广东人民不甘屈服,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4分)
广东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是在广西地区发动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及后来的洪仁玕都是广东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广东各地纷纷响应。1854年,东莞、佛山等地爆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成为广东人民走在近代反封建斗争前列的重要体现。(4分)
总之:广东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1.D [康有为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认为君权非神授,而是来自民众,这一解释体现了中西思想的结合,故选D项;康有为的思想是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而非挑战儒学正统,排除A项;康有为借用了先秦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宣传变法,并非否定先秦儒学,排除B项;康有为并不反对君主制,而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与思考角度的深入,对戊戌变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质量越来越高,体现不同视角有利于推动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多元认识,故选B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近代闭塞的乡下,民众不了解戊戌政变,但皇帝及皇太后的死亡却有地保通知到家庭,这说明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薄弱,故选D项;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材料未涉及守旧势力对戊戌变法的阻挠,排除A项;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严密的组织体系强调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确实依托于无实权的皇帝,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这促进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体现了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出现了办报高潮,并未涉及外国人办报的情况,无法得出“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多是为了宣传变法等,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报刊的运营方式,无法说明报刊商业经营理念的变化,排除B项;“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说法错误,当时的中国保守派势力依然强大,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政府对报刊的态度,无法得出“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待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加重人民负担,激化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故太平天国要求推翻清政府,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此时农民阶级的斗争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故选D项。]
6.D [根据题干的表中信息可知,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义和团运动后的评价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认可,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但其表现出盲目排外的特点,“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说法错误,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统治很快被推翻,濒临崩溃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义和团被镇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成功驱逐外国列强,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如果清政府不接受,将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表明西方国家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且用武力干涉威胁中国政府,反映了中国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犯,故选D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八国联军侵入后,清政府最终决定“招抚”和利用义和团,排除B项;西方列强有利益冲突,“完全一致”说法错误,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
9.D [根据材料“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
10.C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清政府对列强的屈服,包括赔偿巨额白银、划定使馆界、允许列强驻兵等。而停止部分地区文武考试,也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屈从。这从侧面反映出清廷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即其内政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列强的影响和控制,故选C项;“开始勾结”说法不准确,中外反动势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开始勾结,排除A项;停止考试不是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
12.C [晚清秀才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仍学经义,并且认为“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这说明面对外来侵略所引发的时局变化,他非常渴望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期待学到更多新知识以挽救时局,但最终又感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学依然属于皮毛,体现出时人理解新时局时,既想接受新知又放弃不了旧知的矛盾心理,故选C项。]
13.D [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被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积极借鉴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故选D项。]
14.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为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材料中是“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中是“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1900年……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可知,赫德已经看到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中国人的反抗是必然的,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就是中国人民觉醒的例子,说明他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赫德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使侵略者无法在中国继续保持特权,没有表现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八国联军,无法得知赫德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态度,排除B项;赫德认为中国人会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无法预测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信息“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会谈”可知此事件为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体现南方各省督抚对中央政令的抵触,表明中央权威下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B项;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开始上升”表述错误,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东南互保事件中南方各省督抚对中央政令的抵触,清政府在北方依然有权威,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
17.C [由题图中的“外国军队驻扎地”和地图中的驻扎地分布情况可知,与之相关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C项;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A项;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其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B项;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之一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马关条约》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D项。]
1 / 5课时分层作业(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
1.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康有为的观点(  )
A.挑战了儒学正统 B.否定了先秦儒学
C.抨击了君主制度 D.体现了中西结合
2.近十余年的戊戌变法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等。据此可知(  )
A.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
B.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
C.史学研究必须依据考古发掘
D.传统的史实无法解释历史事件
3.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面对的守旧势力强大
B.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
C.依托于无实权的皇帝
D.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4.1873—1895年,国人共办报30种,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至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全国各地创办报刊70多种,且出现了大量政论性报刊,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据此可知(  )
A.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B.近代报刊商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C.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D.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
5.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
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
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 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 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7.1900年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
C.西方列强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8.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9.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
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驳斥了地主阶级顽固派咀嚼二千多年的“重本抑末”“以农立国”的信条。在发展工、农、商、矿各业的经营形态方面,反对洋务派用以垄断新式工业的“官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形式,要求除了货币和邮政仍由国家统一经营外,其余一切生产、流通事业,都应该听任私人资本家投资经营。
——摘编自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
材料二 以维新思想集大成者而成为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在批判继承李鸿章、张之洞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深度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其极具特色的经济主张,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指引了思考的方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刘琳、李丽坤、李卫花《康有为
“富国养民”的经济主张发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经济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12.(2024·海南卷·T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13.(2024·安徽卷·T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运动“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5.1900年,英国政治家赫德预言:五十年以后,将会有千百万像今天义和团民这样的中国人,全副武装、听候国家的号召。他们将使任何列强都无法在中国待下去,他们会把一切势力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据此可知赫德(  )
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
B.批判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C.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
16.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五天后,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会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南方督抚势力开始上升
B.中央权威的式微
C.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D.清王朝名存实亡
17.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2024·广东卷·T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1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