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A C B D C C A D C B C B C C
17.示例:
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妇女权益。(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8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
1.C [材料中的关键变化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特别是礼教条文的删除与恢复,反映了在共和体制下,传统礼教(往往与专制统治相关联)与共和理念的博弈,故选C项;礼教与法治的争论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不存在“立宪与保皇的较量”,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的弘扬主要体现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而材料中的法律变革发生在1912年至1915年期间,时间上存在错位,排除D项。]
2.A [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老者正在舍弃鼎(代表民国体制),并准备离去,这与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和他试图复辟帝制的历史事实相吻合。根据1916年的史实可知,漫画揭示了袁世凯在死亡之前对专制权力的贪恋,故选A项。]
3.A [根据材料“见过二次革命……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可知,鲁迅面对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等政治混乱的事件心生失望,这些事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混乱的表现,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材料“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鲁迅面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而心生失望,并非“西学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开始,与材料“二次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
4.C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华商纱厂数量有所增加,而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数量有所下降,故选B项;A项显示华商纱厂数量持续减少,这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1914—1917年华商纱厂数量处于下降趋势,这同样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的史实相悖,排除C项;D项显示华商纱厂数量先减后增,这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不符,且一战结束后列强重新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纱厂数量不可能增加,排除。]
6.D [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可知,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
7.C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启迪国人的国民意识,运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阅读,有利于人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故选C项;根据材料“提倡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注重文化呈现方式的革新,注重新旧文学结合的说法反映的是新旧文学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文化宣传的方式而非内容,无法得出增强了国人道德观念的结论,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报刊、新式女性词汇不断涌现,这主要受到平等思想影响,客观上冲击了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道德观念,故选C项;白话文运动属于文学革命的体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宣传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学说,而非主要探讨男女平权问题,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重视对社会的局部改良,而非根本改造,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胡适提倡白话文,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新思想的传播,由此可见,他的这一主张旨在通过文学改良助力国家革新,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过激,并不是推动中西融合,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文学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胡适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文学改革来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材料中胡适的主张旨在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可知,两人倡导的“兽性主义”是一种顽强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其目的是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宣传的是进取精神,而非民主科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体育教育有所发展,并未缺失,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其目的是推动进取精神的发展,而非思想文化的革新,排除C项。]
11.C [军阀在互相攻击时,都会用“出卖国家利益”这样的说辞,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大家都非常看重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故选C项;《青年杂志》迁往北京与民族主义关系不大,它更多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事情,排除A项;孙中山在民国时期频繁提及民族主义,这确实表明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重视,但这只是孙中山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全面反映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民族主义盛行的情况,所以B项不能完全论证此观点,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不大,它更多是关于经济发展的事情,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纺织工人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如四川、广西等,这种明显的地域差异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是不平衡的,故选B项;材料中的表格仅仅展示了纺织工人的数量分布,并没有直接涉及男耕女织的传统是否阻碍了工业发展,排除A项;表格仅仅展示了纺织工人的数量,并没有提供关于经济增长速度或规模的具体数据,因此,我们无法仅凭这张表格就断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洋务企业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确实有一些金融政策的调整,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北洋政府的具体政策,也未反映出北洋政府对金融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排除A项;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确实会影响金融业,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及列强资本输出的具体数据或影响,排除B项;国货运动确实反映了民众对民族产业的支持,但国货运动主要影响的是消费市场和生产领域,而非金融领域,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矿业条例》的内容体现了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意图,通过吸引投资和降低税负来振兴实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故选B项;《矿业条例》中并没有特别针对地主的投资进行限制,而是鼓励所有业者投资开矿,排除A项;虽然《矿业条例》中有关矿业权的获取方式有所改变,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由经营,而且这并非《矿业条例》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虽然《矿业条例》中确实降低了矿产税率,但这主要是为了鼓励投资和振兴实业,而不是直接为了解决民众的困难,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机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考虑到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与国货市场的对比或竞争关系,排除A项;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文化入侵,而是突出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价值,排除B项;广告中提到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
16.C [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在1914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这种全面性的变革被比喻为“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说明其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复辟帝制,排除D项。]
1 / 5课时分层作业(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帝制和亲属的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颁布《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  )
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
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
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
D.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2.如图为马星驰在1916年6月创作的反映当时时事的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画面中一名老者右手将鼎丢下,同时回头看着这个鼎,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七个字,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老者左手拉过拂尘,脚踏彩云,正欲成仙而去。该漫画展现的是(  )
A.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
B.陈独秀对复辟帝制的不满
C.孙中山对民国体制的维护
D.梁启超对革命政权的抨击
3.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4.(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的广告篇幅与版面数成倍增长,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生命线。据统计,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和天津《益世报》,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此现象反映了(  )
A.五四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场
C.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生活
D.民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5.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6.结合所学知识,造成下图《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的主要原因的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C.近代工业此期间获得快速发展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7.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等人不仅提倡白话文,还大力推广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的阅读。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推动文化的大众普及
D.增强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8.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D.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9.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10.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11.(2024·福建卷·T7)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
B.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同他人的谈话中,频繁提及民族主义
C.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12.(2024·河北卷·T8)下表是1912年部分省份纺织工人数量(人)。
省别 人数
直隶 772
奉天 850
江苏 35 903
浙江 830
湖北 10 827
山西 597
四川 58
广东 41 871
广西 116
贵州 295
注:本表数字系30人以上工厂工人数,不包括外国工厂工人数。
上述材料用于证明,当时中国(  )
A.男耕女织传统阻碍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洋务企业地域性特点明显
13.(2024·广西卷·T8)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14.(2024·江西卷·T7)1914年3月,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
A.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15.(2024·湖南卷·T8)如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16.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浙江人郑师道因调查盐政来湘,在长沙求见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广告毁唐名誉。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未经核实即刊载郑师道送来的结婚广告。广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报馆更正未果,当晚8时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将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铅字、铅件、盆灯、玻璃窗等尽行捣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参政同盟会通电,指责该报“有意污蔑唐君,摧残女界”。《长沙日报》因此停刊半月之久,报馆向法庭起诉唐群英。
双方各延律师,法庭判唐群英败诉。报馆总经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为不端,唐群英表示将与郑、文二人辩个明白,要么给郑、文二人各一枪,要么自己手枪自击。后经人调解,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并赔偿《长沙日报》损失费大洋2 000元。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
变迁录·第三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述合理)(12分)
1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