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A C D C B C C D D C D A B
17.(1)过度强调竞争,忽视社会公平;仅面向知识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的力量。(4分)
(2)变化特点:从面向知识阶层到人民大众;从学习欧美(西方)到学习俄国。
历史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促进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国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8分)
1.C [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较多,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思想发生变化,由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故选C项;“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是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非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各地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沈定一作为共产党员,在短短一两个月内,成功在多个村庄建立农民协会,并动员了10余万农民,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成果显著,故选A项;“革命斗争目标明确”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信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可知,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国共合作为特征,排除A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D [首先,从时间上看,1921年夏天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时期。其次,题干中所涉人员都是中共一大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聚集在上海,就是为了参加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任何与工人罢工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护国战争是1915年至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排除B项;“发动武装起义”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
7.C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指明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推动了历史进程,故选C项;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B项;标志着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中共考虑到工人阶级力量尚弱,而革命形势又要求迅速发展,因此与国民党合作是一个适应革命发展需要的策略,故选B项。]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由于国共合作的成功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不断增长,故选C项;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此时土地革命还未出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D项。]
10.C [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组织农民运动的政策,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表明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
11.D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军阀 (武人政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该组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承担起反对压迫、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排除A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主要是青年组织,虽然它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但并未明确说明它已成为工人阶级政党,排除B项;国共首次合作是在1924年,与题干中“1922年”不符,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的论述和示意图都强调了劳动者(或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潜力。他提到,尽管单个劳动者在力量上远远不及资本家,但如果劳动者能够团结起来,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实现与资本家的“平衡”。这明显是在呼吁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以共同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挑战,故选D项。]
13.C [根据题干可知,邵力子的言论是在强调劳动者的力量,尤其是凸显劳动者在政治上的权力,甚至鼓励劳动者形成一个政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劳动”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而此时期处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正在广泛传播,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要领导人在安源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些措施能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组织能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提高,故选D项;当时尚未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增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5.A [根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由此可知,此时周恩来等人为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革命形势,故选A项;“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B [根据材料“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可知,20世纪20年代,随着工人力量发展壮大,工人反抗资本家压迫的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中“独创”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中“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故排除D项。]
1 / 4课时分层作业(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五四”前后,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犹如雨后春笋,多达150种。这些报刊,在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宣传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
B.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C.救国思想出现新变化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3.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的观点(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需要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921年9月,共产党员沈定一在浙江萧山发起农民运动,仅一两个月时间,即有萧山、绍兴、上虞三县80多个村庄相率建立农民协会,共有10余万农民被动员起来。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成果显著
B.革命斗争目标明确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5.中共一大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
6.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组织工人罢工 B.支援护国战争
C.发动武装起义 D.参加中共一大
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D.标志着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
8.中共三大决议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此决议意在( )
A.确立民主革命纲领
B.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9.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建党之初只有区区几十人,但在1925年末已达到万人,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前,更是达到五万多人,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也建立了党组织。这一形势( )
A.确保了国民革命的成功
B.属于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
C.得益于国共合作深入发展
D.暗含了“左”倾错误
10.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除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外,还采取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具体政策,例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措施。这表明( )
A.国共合作扩大了共产党影响力
B.农民运动成为革命的中心任务
C.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发展
D.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明显转变
11.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团的纲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A.践行党的最高纲领
B.成为工人阶级政党
C.促成国共首次合作
D.肩负国家民族责任
12.(2024·河北卷·T9)1923年12月,李大钊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劳动者不过是一个资本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个劳动者不及一个资本家,那可加到千个,倘使能够再加到万个,终有平衡的可能了。”并展示了如下示意图。在此,李大钊主张(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改良现有社会制度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加强工人阶级团结
13.1920年,邵力子指出:“劳动者应该尽国民监督政治的天职。劳动团体也可以有政治的活动,但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这一言论出现的背景是( )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有利于( )
A.提高工农联盟程度
B.增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
15.(2024·江苏卷·T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16.(2024·北京卷·T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17.(2024·江西卷·T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1898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胡适表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8年11月,李大钊指出欧战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廿(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有50多家,参加罢工的工人前后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思想启蒙相比,概述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