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3)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总分:68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20分)
1.某电影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8月华东战场的一次会战,该会战(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2.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年至1940年的生产总值达14 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
A.推动国统区经济快速恢复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D.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3.1940年8月26日,《新华日报》刊发漫画《敌交通被截断》,同时还配了一段文字:重庆市民获得第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于与敌鏖战中发来的慰问电报,没有一个人会不受感动,而益增敌忾。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C.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D.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4.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上述规定( )
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开始
B.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大发展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的影响
5.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探索,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旨在( )
A.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
B.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
6.194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党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体现的革命精神是( )
A.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实事求是,勤于钻研
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不仅是现代化程度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他认为“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毛泽东( )
A.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B.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C.注重农民群众的力量
D.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
8.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
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
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3 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 000亿美元
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9.下面是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的情况统计表(部分)。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项目 数目
至1940年 抗日救亡团体 2 000多个
至1940年 捐献物资 217架飞机,坦克27辆,卡车数百辆
至1940年 捐献医药物资 救护车1 000多辆,输血1 750立方公升,药物无数
1937—1941年 侨汇 55.7亿元(法币)
1937—1945年 捐款 50亿元(法币)
1937—1945年 购买政府国债 11亿元(法币)
1937—1945年 回国参军参战 4万余人
A.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各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0.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总统特使劳克林·居里博士于1941年2、3月访问重庆后向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访华报告,建议美国加强援助中国继续抗日,促使蒋介石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防止内战。之后,美国较大规模地援助中国。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
A.意在抬举中国,壮大美国势力
B.源于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日
C.利于促蒋联共,稳定中国政局
D.使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11.(2024·6月浙江卷·T7)1938年,《抗战漫画》第1期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下列标题中,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 )
A.《全世界起来打鬼子》
B.《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
C.《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
D.《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
12.(2024·海南卷·T7)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
A.由地域文化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13.(2024·广西卷·T10)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了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14.(2024·广东卷·T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15.(2024·重庆卷·T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援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16.(2024·湖北卷·T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17.(2024·福建卷·T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通过汴河与江淮相连,水运优势明显,但东京地势平坦,不易防守,且时刻面临着黄河决溢的威胁。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汴河等河道畅通,确保漕运顺利至京,并将东京城内的诸运河与护城河连接起来,形成水道纵横的交通网;另一方面,运用引黄淤灌、修造遥堤、束埽护岸等技术治理河患,并按照边城战斗式样修筑外城,同时深挖外城濠河,达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确保都城安全。
——据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便于开展游击战的山地作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首选,但也不放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为丰富的平原地区。在山地,根据地政权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灵活性,降低敌军武器效力;在平原,则以挖道沟、平毁敌方封锁沟和开展地道战等方式,限制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根据地政权一方面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产原料,创办日用品替代工业,开发矿藏和发展重工业,并自制弹药等,保证军需民用。
——摘编自李金铮《中共抗战的生态环境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为保障都城安全所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营建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在利用改造生态环境上的共通之处,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态环境对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作用。(1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C D C C B A D B B D D D B B
17.(1)畅通河道,保障供应;串连河道;治理河患;修城墙,加强防御。(8分)
(2)共通之处:扬长补短;因地制宜;服务于政权建设。(6分)
作用:促进根据地形成;自给自足;发展壮大。(6分)
1.A [根据材料“1937年8月华东战场”“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此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四行仓库,日军原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淞沪会战阻击日军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故选A项;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位于华北地区,与“华东战场”不符,排除B项;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与材料“1937年8月”不符,排除C项;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武汉位于华中地区,与材料“华东战场”不符,排除D项。]
2.D [在全国抗战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的大规模迁移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还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这些内迁的工厂在抗战期间持续生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故选D项;虽然工业内迁对国统区的经济有积极影响,但“快速恢复”说法过于夸大,此外题目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内迁对抗战的意义,而非单纯的经济恢复,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主要依赖于各阶层、各党派在抗战目标上的共识和协作,而非单纯的经济或工业措施,工业内迁虽然对抗战有重要意义,但并不能直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工业内迁更多的是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而非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因此说工业内迁“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过于牵强,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1940年”“《敌交通被截断》” “朱德、彭德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该漫画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所取得的胜利对于广大人民的抗战决心起到了极大鼓舞作用,在此之后,全国的抗战军民欢欣鼓舞,抗日情绪高涨,都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故选C项;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徐州会战开始,在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41年中共中央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的影响,故选D项;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开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三三制”原则,不能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的经济大发展”,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探索”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这样做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实行民主选举,旨在扩大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是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排除A项;实行民主选举,主要是为了调动坚持抗战的其他力量,不能直接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排除B项;实行民主选举是一种政治举措,“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说法错误,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可知,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选C项;根据材料“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可知,此时主要是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群众,排除A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关,排除B项;勤于钻研更多的是科技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7.B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也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要加强对士兵和民众的教育和动员,让他们明白抗日救国的大义和责任。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故选B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每个士兵每个人民”可知,毛泽东不仅仅注重农民,还注重士兵和其他抗日力量,排除C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了多篇重要文章,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和政策,“对日作战的方针”包括军事战略、群众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抗战时间最长,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抗击了最多的日军,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并支援了盟国的作战,这些都表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东方的主战场,故选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惨重,但这只是用来证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而不是论文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更多的是在描述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包括抗战时间、伤亡情况、抗击日军数量和支援盟国等方面,而不是分析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关注的是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而没有深入分析日本战争策略或失败的原因,排除D项。]
9.D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海外华侨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故选D项;材料“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不属于国际援助,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海外华侨对国内抗战的援助,不能说明各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未说明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不能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结论,排除C项。]
10.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可一世的日军深陷对华战争的泥潭,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正是中华民族的英勇抵抗,使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力量,促使美国决定把中国作为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合作力量,加大对华援助,故选B项;美国援助中国,主要是为了牵制日本,减轻美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而非壮大美国势力,排除A项;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C项;促使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主要是中国人的英勇抗战,而非美国的援助,D项史实错误,排除。]
11.B [根据漫画信息可知,“中华民族”这支有力的胳膊手中高举“抗战”的火炬,正在捶打一个拿着“大陆政策”的日本侵略者,反映出漫画描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粉碎敌人侵略的迷梦,故选B项;漫画只涉及中国对抗日本的场景,“全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项;《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主要强调了日本侵略者的邪恶本质,突出多国共同抗战的意思,而漫画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C项;《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侧重于鼓励个人参军抗战,没有体现出漫画中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的意思,排除D项。]
12.D [由“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可知,鲁迅提倡的新诗是更适合民众接受的具有广泛传播性的诗歌,而到了抗战时期,不仅有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这就与其提倡的新诗发展方向相一致,有助于宣传和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由此可见新诗的发展受时代因素影响,故选D项;题干只是提到鲁迅认为新诗应该是“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这样一个发展方向,然后在抗战时期得以实现,并未体现出地域文化对新诗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理论上讲,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根本上都不是个人喜好所左右的,虽然题干提到了鲁迅的主张,但主要因为其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才有了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结果,所以新诗的发展并不是受个人爱好左右,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文人审美局限于文人这一特定的人群,而题干中鲁迅的主张是顺应文化服务于大众的时代需要,而不是服务于文人的审美,所以新诗的发展并不是由文人审美决定,排除C项。]
13.D [根据材料“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可知,毛泽东暗示要减少不必要的规模,但要更加扎实,这正是精兵简政政策的核心思想,即减少军队和政府机构的冗员,提高效率,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产运动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提高生产力,与材料中“变小”和“扎实”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无法体现毛泽东“变小但更扎实”的战略构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政权政策,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这与毛泽东社论中的战略构想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功绩,其独裁之心昭然若揭,D项正确;1938年,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现裂痕,排除A项;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5.B [根据材料中1938年中国共产党与爱国人士利用外国的掩护办报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全国抗战时期,利用报纸这一新闻媒介旨在加强抗日宣传,推动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进行,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与爱国人士利用了英美等国作为掩护办报纸,目的是宣传抗战,不是为了寻求英美援助,排除A项;当时创办报业的目的是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宣传,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办报纸,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活动在华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两者之间不存在掩护的关系,排除D项。]
16.B [1944年豫湘桂战役之前,大学生杨静远表示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但之后却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民众抗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革命力量,故选B项;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就走向了高涨,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青年学生被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行动感染,从而倾向革命,主旨是青年学生杨静远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进入战略反攻,和平建国还不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排除D项。]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