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2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B D D B D C A A C A D B C
17.(1)经济状况:重工业基础薄弱。
措施:制定五年计划。(4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分)
1.B [根据材料“恢复……第一条……开始播放广告”可知,1979年以后,媒体、报刊又可以发布商品广告了,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运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广告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手段”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于21世纪初,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2年宪法的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国有企业,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但当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可知,1992年海南房地产公司和北京的公司数量激增,经济呈现活力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潜力,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在农村推行,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题干中城市公司数量激增现象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描述的是国内企业数量激增,侧重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可知从1958年到1985年,国家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由限制到放松,并且不再控制城市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这既反映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又反映了城市放松了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成分也不断增强,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蛇口工业区通过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有针对性地招收并培训技术人才,以支持特区内的企业发展,这体现了特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务实和创新精神,故选D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拉开,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6.D [根据“把反光镜改成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陆建新工程测量技术的创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开拓进取的奋发精神,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D项;“增强了我国科技竞争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但材料描述的是陆建新创新生产技术,创造“深圳速度”,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促使我国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鸡毛换糖”可知物资匮缺,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这种私营商业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开始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允许发展私营商业,开放小商品市场,释放了经济活力,故选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针对农村的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8.D [由“赋予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将其推入市场”“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指标由66个减少到15个”“500多个日用工业品实行工商企业自行定价”可知,材料中的举措是在减少指令性计划,给予企业经营自主权,把企业推向市场,从而使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当时重庆正逐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措施是有关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与国民经济地位改变不属于同一范畴,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干未提到农业、工业和商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的变化,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的结论,排除C项。]
9.C [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89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21世纪初提出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故选C项。]
10.A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只要能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故选A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排除B项;1979年初级阶段理论还未形成,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1979年4月”可知,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材料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提上日程,故A项正确。]
12.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使得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故选C项。]
13.A [根据材料“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大力加强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可知,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从1979年侧重基础变为1984年强调应用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加强应用研究等体现了中国科学院更强调实际应用,这有助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故选A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国企工程师辞职,欲入职江苏某乡镇企业,最后入职湖北某偏远山区企业,这体现出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就业市场打开和社会管理松绑,促进了人才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并非体现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排除A项;乡镇企业、当地企业不一定就是私有企业,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保障制度也由以往单位包办转变为个人承担部分缴费责任,即由国家—单位保障制迈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故选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影响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16.C
1 / 4课时分层作业(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总分:5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8分)
1.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恢复刊登商品广告,介绍戏剧服装和“人参补酒”。3月15日,《文汇报》刊登了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广告。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
A.广告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手段
B.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3.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海南仅房地产公司就增加了3倍,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 000家的速度递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D.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4.1958年,为了控制城市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从1985年返城知青安置完毕后,政府逐渐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C.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1981年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发布一份人才招聘启事,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结业后,由蛇口工业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这一启事(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体现了特区建设的务实创新
6.1982年,陆建新前往深圳负责国贸大厦的工程测量工作。在测量时,他把反光镜改成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的团队还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增强了我国科技竞争力
B.加快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
C.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D.展现了建设者的奋发精神
7.新中国成立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鸡毛换糖”曾被举报“投机倒把”。1982年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外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此后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义乌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8.1983年,重庆拆掉67个行政性公司,赋予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将其推入市场。与1983年相比,1986年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指标由66个减少到15个,同时对500多个日用工业品实行工商企业自行定价。据此可知,当时重庆(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国民经济地位明显提升
C.社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D.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9.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A.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C.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D.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10.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些论述体现了(  )
A.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初级阶段理论已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1.(2024·天津卷·T8)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等。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12.(2024·6月浙江卷·T10)据统计,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8年增长到原来的近3倍,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显著缩小。下列选项中,与上述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3.(2024·山东卷·T8)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14.(2024·安徽卷·T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15.(2024·广东卷·T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16.(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10)《参考消息》曾刊登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
历史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1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