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总分:5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8分)
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表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完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
2.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切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拥有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改革成果逐渐增多,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成就( )
A.表明民族地区率先实现脱贫
B.反映了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促进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形成
D.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造性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一理论( )
A.成为民族自治制度确立的基础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
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提出“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二十大
5.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由此得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 )
A.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6.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
A.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B.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7.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8.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以下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强起来”的是( )
A.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
D.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
10.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这一中心任务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1.回顾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中共十八大重要决策的是( )
A.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C.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D.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
12.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13.中共十三大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九大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认识的变化是基于( )
A.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B.我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正反经验教训的总结
D.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14.下表所示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它体现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2017—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2020—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2050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B.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D.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
1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到,“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一论述表明,我国应( )
A.削弱历史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B.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国情的结合
C.减少对东西方国家经验的借鉴
D.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B.发展经济的手段具有灵活性
C.国家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转移
D.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8分)
材料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其中,每个大的发展阶段又可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据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概述材料中划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节点的依据并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8分)
1 / 5课时分层作业(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C C C D B C D D B B D B B A
17.依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进取。(6分)
经验:现代化建设要符合国情,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等等。(1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1.A [根据材料“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办成的大事”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和新的成果,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故选A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还未实现,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民族地区切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与非民族地区……等基本公共服务”可知,我国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但未涉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过去的对比,故无从判断是否“率先实现脱贫”,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这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未转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属于对内管理,对外开放强调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情况,属于对外开放,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
3.C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有利于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于过渡时期,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才提出来的,两者时间不一致,所以不能得出这一理论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于中共十二大,时间上早于中共十八大,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的结论,排除B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应的是国内的民族关系,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无关,排除D项。]
4.C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故选C项;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但并未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主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样没有提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而推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是中共十八大,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故选C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共十九大之前就已经经历了这个时期,不是新的历史方位,排除A项;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是新的历史方位的表述,排除B项;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故选D项;“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特别是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明确了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非在中共二十大上,排除B项;“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7.B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它们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故选B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完成的,而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主要成就或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点,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标志着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C、D两项。]
8.C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体现了中国在进入新时代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起来”阶段,故选C项;“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都是中国在“站起来”阶段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初步成功,排除A、B两项;“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措施,它推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主要是为“富起来”奠定基础,排除D项。]
9.D [根据题干可知,毛泽东指出政权和政府都加上“人民”二字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更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体现,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的初心,D项正确;题干中毛泽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都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并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A项;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都强调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不忘初心,并非与时俱进,排除B项;C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10.D
11.B [根据题干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故选B项;“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排除A项;“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C项;“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的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排除D项。]
12.B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特征和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这确实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故选B项;“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更多是关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政策,而非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排除;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时,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九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的需求也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全面追求,而社会生产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故选D项;经济总量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多是与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而非单纯的经济总量,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实对社会经济有深远影响,但它更多是影响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效率,而非直接决定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虽然中国共产党确实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但C项表述较为宽泛,没有直接关联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具体背景和原因,排除。]
14.B [根据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B项;中国综合国力并不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在继续完善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规划,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的信息,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经验,应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指的是不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不是削弱历史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注重与国情相结合,而非减少借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不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从1982年到2022年我国在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的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最终把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手段灵活多样,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作重心并没有“转移”,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仍在奋斗中,排除D项。]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