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内容: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该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上述秦朝的举措(  )
A.解决了边境上匈奴的威胁
B.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C.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巩固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4.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秦统一后,进一步推广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
5.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秦朝的(  )
①疆域四至 ②行政制度 ③民族关系 ④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7.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推广儒家思想 B.建立皇帝制度
C.实行郡县制度 D.统一文字货币
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9.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0.历史学家卜宪群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11.(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12.里耶秦简多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官府档案。下图是里耶秦简之户籍簿和司法文书(局部),它说明(  )
A.秦朝最早在洞庭地区实行郡县制
B.秦代官方文书不一定尽用小篆体书写
C.商鞅变法后秦按户籍征发赋役
D.秦朝曾迁徙楚国贵族豪强到巴蜀等地
13.秦始皇将分散于天下的六国贵族都迁徙到咸阳居住,并收缴普天下的兵器,聚集于咸阳,熔铸成钟鐻。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社会平等
C.彰显皇恩浩荡 D.缓和社会矛盾
14.据《秦律》记载,秦朝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赏赐;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掌管农事的小吏),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耕牛评比反映了秦朝(  )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动物保护意识较强
D.赋税收入得以保证
15.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16.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
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三公”分别指哪些大臣?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大规模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
1 / 5课时分层作业(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A A D D C C D B B A B B B
17.(1)事件:秦攻灭六国。
最大贡献: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央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分)
(3)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和货币,修长城,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订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焚书坑儒等。(4分)
1.C [秦统一的背景通常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以及当时的时代形势等因素,比如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们渴望统一等,而题干所描述的是秦国具体灭掉六国的时间及方式,并非统一前的背景,A项错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修建驰道等,重点在于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统治的举措,题干内容与之不符,B项错误;题干明确指出“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这清晰地阐述了秦国逐步灭掉六国实现统一的过程,C项正确;秦统一全国的意义一般指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题干内容未涉及,D项错误。]
2.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有利于北部疆域的稳定,强化了对北部疆域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选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秦朝对北方匈奴的措施,与西南边疆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指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
3.B [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如繁重的赋税、徭役,严酷的法律等,而不是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并非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A项错误;统一车轨,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军事行动,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统一文字,使得全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政令能够更好地传达,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认同感;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全国经济的统一和发展;编制户籍,便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和赋税的征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巩固了秦朝的统一,B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建立后实行“焚书坑儒”等政策,对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并非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C项错误;租庸调制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4.A [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局部地区推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5.A [疆域四至:从秦朝形势图中,可以清晰看到秦朝的边界范围,从而了解到秦朝疆域的四至,比如最北到九原郡等,所以①能从图中直接获取。行政制度:图中明确标注了众多郡,如渔阳郡、临淄郡等,这体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这一行政制度,所以②能从图中直接了解。民族关系:图中出现了东胡等部族界,反映出秦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关系,所以③能从图中直接看出。法制建设:在给定的秦朝形势图中,没有任何关于秦朝法制建设的相关信息,所以④无法从图中获取。综上,①②③可以从图中直接了解,A项正确。]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有利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边地,促进边地的开发,故选D项;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袭扰,但“阻止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在巩固边疆、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方面的举措,并未体现“以法治国”思想,排除B项;灵渠沟通的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而非黄河和长江,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教育体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货币,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传承、教育发展、文书传递等,从而巩固统一,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故选D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没有推广儒家思想,排除A项;建立皇帝制度可以强化专制统治,影响后世政治制度,但对于“文化认同”不能带来最直接的推动,排除B项;实行郡县制度可以强化中央集权,影响后世政治制度,但不能直接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排除C项。]
8.C [材料反映了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诗》《书》,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的书,禁止私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批评时政,这体现了文化专制,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故选C项;秦始皇焚烧诗书和文化典籍不利于发展教育事业,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与具体的民族政策有关,排除B项;强化地方治理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关,排除D项。]
9.C [虽然秦朝采取这些措施对地方势力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主要是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是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巩固,这些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及边疆的管理,并非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B项错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将地方豪强迁到咸阳,便于中央对他们的控制,削弱地方势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通过移民戍边,开拓边疆地区并设立郡县管理,抵御匈奴,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秦朝疆域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治理,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按照不同民族风俗进行治理的相关内容,D项错误。]
10.D [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可知,卜宪群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其未能有效处理与六国故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对民间舆论的过度管控以及高压政策的效果有限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秦亡不仅仅是因为暴政,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题干涉及的原因之一,不够全面,排除B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题干涉及的秦亡原因之一,不够全面,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终结”说法错误,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以发现秦朝官方文书并非完全统一的小篆体,尽管秦朝官方确实推行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地域、时间、书写者习惯等因素,字体可能会有所变异,这两份档案的文字风格就反映了这一点,故选B项;图片中并未直接提及秦朝在洞庭地区最早实行郡县制的信息,郡县制虽然是秦朝的重要行政制度,但仅凭这两份档案无法断定其起源地或最早实施地点,排除A项;图片中的户籍簿确实表明了秦朝有户籍制度,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是商鞅变法后的结果,也没有提及按户籍征发赋役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图片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迁徙楚国贵族豪强到巴蜀等地的信息,排除D项。]
13.A [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居住,便于对他们进行监视和管控,削弱了他们在原属地的影响力,防止其复辟叛乱,收缴天下兵器熔铸,减少了民间武力反抗的可能,这两项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秦朝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秦朝是封建专制政权,其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非促进社会平等,排除B项;秦始皇收缴兵器并不能彰显皇恩浩荡,排除C项;迁徙六国贵族和收缴兵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比如六国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和权力,百姓失去兵器也会心生不满,排除D项。]
14.B [题干中对于耕牛评比的规定,主要围绕农业生产中耕牛的饲养和使用,并未体现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A项错误;秦朝对耕牛进行定期评比,成绩优秀予以赏赐,低劣的进行申斥和处罚,且对用牛耕田时牛腰围减瘦的主事者进行笞打,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如此重视,其目的是保证耕牛的良好状态,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这充分反映了秦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秦朝对耕牛的这些规定,核心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并非单纯的动物保护意识,C项错误;题干中关于耕牛评比的内容,没有直接涉及赋税收入的问题,D项错误。]
15.B [“封”字在金文中通常与分封制相关,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较弱。而“郡”字则与郡县制紧密相关,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对中央负责,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集权。从“封”到“郡”的转变,反映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显著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封”和“郡”的字形结构主要反映了行政单位的名称或性质,并非直接体现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A项;国家统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仅凭“封”和“郡”的字形结构区别,无法直接推断出国家统一的实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分封制,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的行政制度,虽然郡县制在某些方面可能受到了西周制度的影响,但从“封”和“郡”的字形结构区别中,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郡县制借鉴了西周制度,排除D项。]
16.B [强化中央集权主要侧重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如实行郡县制等,题干中主要围绕人口管理相关规定,与削弱地方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秦律对户口迁移、人口隐匿等情况进行严格规定,目的是准确掌握人口数量和状况,因为古代赋役征发是以人口为重要依据的,只有准确掌握人口,才能保证赋役的顺利征发,这符合秦朝统治者的利益需求,故B项正确;掌握人口实况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人口情况来保障赋役征发等实际统治需求,故C项错误;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等方面的关系,题干内容主要围绕人口管理,与君主专制的加强并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1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