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A A A B A B D B D D B A B B
17.(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4分)
积极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4分)
(2)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任用酷吏、铸币权收归中央。(4分)
1.B
2.A [题干中的这些措施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是统一的,并不是长期分裂局面,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都与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治,没有直接减轻人民负担,排除D项。]
3.A [秦始皇时期设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是为了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期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是为了巩固边疆,尤其是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则是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正式统治的开始,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由此可知,这些事件均与边疆开发治理有关,故选A项;汉代和秦代在边疆治理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并非继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秦汉时期对边疆的管理,没有关于监察机构的描述,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秦汉时期对边疆的政治统治措施,不属于文化交流传播,排除D项。]
4.A [根据题干“乡里豪民武断乡曲,恃财自重”“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等信息可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危害乡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鉴于此,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排除B项;徙六国贵族至关中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汉武帝,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5.A [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因常年战争,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控制经济的措施,缓解了财政危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解决财政危机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其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它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对外开放,开辟丝路,其最初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它虽客观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但对于解决财政危机的效果有限,排除D项。]
6.B [汉武帝通过货币改革,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将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对货币市场的控制。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来破坏经济秩序,还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和治理能力。此外,货币的统一也有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地位,故选B项。]
7.A [太学的学生经过严格考核后按等次被分配到不同职位任职,这意味着进入官员队伍的人员是经过太学学习和考核,太学以经学博士为教师,学生在此接受系统教育,与之前未经过这种教育的官员相比,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所以太学兴办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太学学生的考核与任职情况,虽然太学以经学博士为教师,经学与儒学相关,但题干未直接体现出对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太学兴办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且题干未提及诸子百家融合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8.B [仅从一枚“羌眇君”官印及相关职责,不能推断出整个地方管理体系逐步完备,故A项错误;因为“羌眇君”印是西汉政府颁发给武阳县羌族首领的官印,这明确表明西汉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管理,即该地区归属于西汉政府管辖,B项正确;虽然印文是阳文篆书,但一枚印章上的字体不能代表篆书就是当时的流行字体,故C项错误;一枚铜质印章不能充分证明整个西南地区冶炼技术发达,故D项错误。]
9.D [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人与天地相应”“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等信息可知,这些医书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可推知汉代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B项正确;汉代中医与儒学有相融通之处,但中医的理论基础以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为主,儒学思想不能作为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排除A项;汉代医书中带有政治色彩,但“充满”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儒学与中医伦理的关系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但不能说明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排除D项。]
11.D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减轻百姓负担,“与民休息”,这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处无为之事”“顺自然之性”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强化君主权威相悖,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与“汉初”不符,排除B项;汉初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和楚人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因楚人“好游侠”“易发怒”,面对秦朝的苛政,反抗最激烈。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这使得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权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故选D项。]
13.B [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指干预本职之外的郡县事务),而汉桓帝时,益州刺史山昱击破夷寇,荆州刺史度尚击破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表明刺史开展打击盗贼、夷寇等军事行动,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监察职能到后来涉及地方军政,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刺史的职权范围在日渐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监察权力分化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刺史职权重心的变化,而非监察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与外戚交替执政,政局黑暗腐朽,许多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局势表现出了担忧与失望,这在汉赋的文风变化中展现出来,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士人的心态逐渐理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汉赋文风的变化,没有涉及士族衰落的信息,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壮大有利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但与材料中汉赋文风的变化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可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就为地方势力膨胀和后来军阀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这一转变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而不是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排除A项;刺史势力的膨胀使其逐渐背离了监察地方的本职,排除C项;“完全失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B [从画面内容可以看出,东汉庄园中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多种生产活动,这表明东汉庄园经济采取多种经营策略,故选B项;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庄园内的生产经营景象,而非对外安全防范问题,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自身的需要,排除D项。]
4 / 4课时分层作业(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2.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减轻了人民负担
3.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秦汉时期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学习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秦始皇时期 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汉武帝时期 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
汉宣帝时期 设置西域都护府
A.边疆开发治理 B.统治政策延续
C.监察机构变革 D.文化交流传播
4.西汉时期,乡里豪民武断乡曲,恃财自重,“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鉴于此,汉武帝( )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颁布“推恩令”
C.徙六国贵族至关中 D.确立察举制
5.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对外开放,开辟丝路
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C.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
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守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黜。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A.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8.2019年成都宝墩遗址出土了一枚铜质印章,印文为阳文篆书,经辨认为“羌眇君”,该印为西汉政府颁发给武阳县羌族首领的官印。“羌眇君”官位等级与乡有秩相当,职责是对部众的日常管理。这印证了( )
A.地方管理体系逐步完备
B.该地区归属于西汉政府
C.篆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D.西南地区冶炼技术发达
9.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0.由下表可知,汉代( )
医书 中医医德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应也”
汉代枚乘《七发》 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达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A.中医以儒学为理论基础
B.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
C.中医思想充满政治色彩
D.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
11.汉初君臣提倡,君主治理天下,应“处无为之事”,“顺自然之性”。这一理念( )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源于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12.(2024·湖南卷·T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13.(2024·广西卷·T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破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14.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
B.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C.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
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15.汉武帝时期划分十三州部,分设刺史,刺史担有巡视监察官员和豪强之职,并可向朝廷推举秀才;东汉时期,州逐渐变成了凌驾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这一转变( )
A.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严重隐患
C.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D.导致察举选官制度完全失效
16.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如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来任免,王国的封
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贾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6分)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