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7)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C B D A B B A A B B D C C B C A
11.(1)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4分)
评价: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4分)
(2)进步性: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
18.(1)休养生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2分)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或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与支持)。(2分)
(2)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2分)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2分)
改革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政府要求逃亡农民的邻居代纳租庸调,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按人头收税,无地少产的农民负担沉重;官僚富豪在外地购置田产,破除籍贯以逃避租庸调。(答出2点即可,4分)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的变化,选官依据从血缘变为才学,选官方式从世袭变为考试,选官愈发注重公平公正,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与吏治无关,排除A项;等级和门第观念随着科举制出现逐渐淡化但一直存在,“彻底扭转”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成为后世唯一的选官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这一比例增加至93.5%”可知,品评官员主要出自高门士族,说明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士族手中,出身低微的人很难有机会被品评选拔,阶层流动受到很大限制,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九品中正制下品评官的出身,无法得出“官员素质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这一比例增加至93.5%”可知,士族出身的人担任中正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门第观念加强,而不是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九品中正制中担任中正的人员出身情况,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D项。]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以乡里清议为主要参考依据,隋唐实行科举选官,即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选D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以乡里清议为选官的重要参考依据,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初期以才能、品行和门第为选官依据,后期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排除C项。]
4.A [唐穆宗时期,朝廷为留学生设计“宾贡进士科”,并授予考中者官位,显示出朝廷对外部文化的接纳和尊重,体现了当时的对外开放和包容政策,故选A项;虽然设立科举考试可以视为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现,但题目中强调的是对留学生的特殊待遇,而非普遍的教育政策,排除B项;题目中提到的留学生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虽然这些地区与唐朝有交往,但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融洽,排除C项;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阶层流动的情况,而是强调了对外来留学生的特殊政策,排除D项。]
5.B [科举制确实能选拔人才,但说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过于绝对,科举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其选拔出的人才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劣,不能简单地判定为“最优秀”,A项不符合题意;孟郊出身贫寒,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身份从寒门子弟变为朝廷官员,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这体现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并没有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同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科举制是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但并非排斥世家子弟,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儒家经典、诗赋等内容,与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联,且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并非促进科学技术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6.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需要吏部对科举及第者进行体貌、言辞、书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这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说法过于绝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D项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且材料中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
7.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决策采取分层方式进行,每层决策参与讨论研究的官员数量较多,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裁决,这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项;政事堂会议参与的官员是全体宰相,表明宰相数量较多,宰相权力已经被分割,排除B项;中央决策不仅包括对地方政务的商讨,也包括对中央政务的商讨,C项将决策范围缩小,排除;材料仅涉及分层决策,而非决策制定之后的执行环节,排除D项。]
8.A [题干钱穆先生的观点认为租庸调制不但减轻了民众徭赋,而且推动了民众生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调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而“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租庸调制仍然交粮、绢帛等实物,以实物地租为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规定了以夏秋两季为征收时间,排除C项;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而租庸调制作为赋税制度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自然不会有效消除土地兼并,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B [根据材料“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可知,政府在收税方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做法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所述举措是为了保证赋税征收,增加财政收入,并没有限制土地买卖,与抑制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唐代实行按田亩面积征收地税的制度,这是对前代征税标准的继承而非改变,排除C项;封建王朝大都征收地税,材料未提及地税征收标准高,据此不能得出加重人民的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指的是两税法,以资产为主,对人身的控制减弱,故选B项;两税法并没有遵从“量入为出”的原则,而是遵从“量出制入”,排除A项;赋役沉重是看交的多少,不是看标准,排除C项;两税法未限制土地买卖,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12.D [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成为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及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重要依据,这反映了该时期国家治理中对地方信息的重视与运用,是对治理方式的一种调适,旨在更好地掌握地方动态以维护统治,故选D项;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通过地方传记作为了解地方社会和评定士人资品的依据来间接反映,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指的是历史记录焦点的变化,材料并未提及历史书写对象从何处转移至何处,仅是描述了地方传记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是材料背景之一,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这些传记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科举中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明经科从考儒家经典到后来加试时务策论,进士科从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到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两场考试科目内容均在增加,彼此兼顾,这说明唐朝的科举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故选C项。]
14.C [根据材料“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而封还制书”可知,给事中作为门下省的重要官员,有权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审核。根据材料“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可知,唐宪宗在考虑到令狐通之父有功的情况下,仍然决定任用令狐通。这显示出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并非完全受制于制度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运行中封驳制度的有效实施、君臣互动与政治协商等特征,故选C项;门下省的封驳未被采纳,并不能表明三省体制在当时走向崩溃,排除A项;门下省的封驳职能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失灵,三省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
15.B [从三省长官共同议政,到他官以特定头衔参与国政,再到必须加特定头衔才能成为宰相,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在加强皇帝对宰相人选和宰相权力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唐高宗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形式进一步削弱相权,但三省六部制仍旧发挥作用,排除A项;增加宰相人数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宰相群体的构成变化可能增加了官员数量,但题目中的信息并未直接说明这导致了冗官问题,唐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冗官问题,排除D项。]
16.C [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直接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而是说明了授田与承担赋役之间的关系变化,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到唐朝中期,排除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说奴婢不再授田,而是说如果限外不课田,则不输税,排除B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提到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而是关于奴婢和部曲的赋役问题,且隋代仍然实行定额租调,排除D项。]
17.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1 / 5课时分层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
1.我国古代选官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由此可知(  )
A.古代吏治越来越清明与高效
B.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彻底扭转
C.古代选官愈加注重公平公正
D.科举制成为后世唯一的选官制度
2.“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素质提高 B.阶层流动受限
C.门第观念淡化 D.中央集权加强
3.以下是史学家钱穆对隋唐制度的总结,横线处应填(  )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三省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________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考试制
4.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留学生设计了比普通进士科简单的“宾贡进士科”,留学生考中,会被授予官位;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的众多留学生参加了科考。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开放包容 B.朝廷重视教育
C.民族关系融洽 D.阶层流动增强
5.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6.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7.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有利于(  )
A.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B.避免宰相权力被分割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
8.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有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9.唐贞观初年的“义仓税”源于隋代在丰年时向民众按田亩面积征收粮食以备荒年的义仓,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后改称地税,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上述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
C.改变了征税标准
D.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
10.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这种征纳方式(  )
A.遵从了“量入为出”的原则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
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6分)
12.(2024·福建卷·T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13.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
A.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逐步走向八股取士的局面
C.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D.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14.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  )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
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
15.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构成宰相集体。唐太宗时,出现了他官参与国政的现象,如时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头衔共商国是,成为宰相之一。至唐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定制。这一变化(  )
A.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
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C.有效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导致唐朝冗官问题逐渐加剧
16.(2024·重庆卷·T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17.(2024·广东卷·T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公元30年,在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现今军士屯田,粮储有所积蓄,“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这曾是汉文帝时代实行的田赋制度。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两税法”正式公布,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另外,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并且越来越以土地为主。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前期均推行“三十税一”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代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背景。(8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