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主要体现了( )
A.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C.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趋势
D.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2.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内涵相契合。这体现了( )
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B.佛教思想已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3.陶渊明《桃花源记》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表达的思想理念是( )
A.为政以德,顺应民心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D.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4.唐代杜甫的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被誉为“诗史”。这体现了杜甫作品的( )
A.思想价值 B.文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史学价值
5.如图是魏晋时期流行的鸲鹆舞彩绘女子陶俑图。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注:鸲鹆舞是古人模仿八哥的动作形态而编排的舞蹈,跳舞时“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
A.社会繁荣兴盛 B.人们崇尚精神自由
C.政治和谐稳定 D.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6.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的一部分。它( )
A.节奏明快,壮阔欢腾
B.注重意境,笔墨情趣
C.融汇了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雄健
D.主要表现了南方婀娜轻盈的舞姿
7.“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为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据此可知,敦煌壁画的显著特征是( )
A.以人为本 B.多元融合
C.题材单一 D.色彩朴素
8.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唐文化兼收并蓄
C.青花瓷制造发达
D.佛教和道教融合
9.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10.737年,日本僧人道慈在长安临摹西明寺建筑样式,并以此为蓝本在平城京内设计建造了大安寺。由唐高僧鉴真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这说明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11.(2024·江苏卷·T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12.(2024·黑吉辽卷·T2)如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13.唐代诗人元稹记载:“(白居易的诗集)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
C.诗歌繁荣与科举制密切相关
D.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
14.(2024·安徽卷·T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15.下图所示为铸于唐朝时期高昌王朝钱币。钱币正面钱文为“高昌”“吉利”四字,字体为隶书,背面无文。“高昌”为国名,“吉利”为吉祥语。该货币( )
A.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B.反映了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C.体现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特征
D.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16.(2024·甘肃卷·T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
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
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6分)
1 / 6课时分层作业(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B D B A B B B A C D B A D A
17.(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6分)
(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6分,任答3点即可)
1.D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文人抑郁不得志,因此尽量回避政治,研究玄学、养生等,因此材料体现了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故选D项;养生不一定就是用封建迷信手段,养生思想不等于封建迷信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儒学受佛道冲击,但依然是主流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中表述的养生学没有明显的儒佛道合流的特征,排除C项。]
2.D [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是通过佛经来实现教化功能,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教化手段,所以二者都体现出了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唐朝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题干所述属于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内容和功能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未涉及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他们为躲避秦时战乱,来到桃花源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体现了道家的隐世观点,即明万物之道而顺其道,人虽存于世但隐于世,与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相符,故选B项;为政以德,顺应民心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与材料主旨“隐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隐世”,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指无等级差别的爱人,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和才能,两者不相关,排除C项;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是法家思想,倡导严刑峻法,积极发展经济和提高军事实力,与材料主旨“隐世”无关,排除D项。]
4.D [思想价值通常侧重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哲学思考等对人的启发,而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重点并非在于其思想观念对人的启发,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优美、写作手法的精妙、文学风格的独特等文学创作层面,“诗史”强调的不是杜甫诗歌在文学创作技巧等方面,而是其内容对历史的呈现,所以B项不正确;艺术价值涵盖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感染力等方面,“诗史”并非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或感染力,所以C项也不合适;杜甫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具有如同历史资料般的价值,所以体现了史学价值,D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鸲鹆舞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追求精神解放和自由的态度,故选B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繁荣兴盛”说法有误,排除A项;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和谐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材料“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可知,材料主旨是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精神自由,且魏晋时期战乱较多,“幸福安康”说法错误,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旋舞来自西域,其舞蹈特点即为节奏明快、壮阔欢腾,故选A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飞天以西域风格为主流,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飞天洞窟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神灵,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由此可知,北朝时期的“飞天”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风格、中原之风等因素,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征,故选B项;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价值,与材料描绘的多元风格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北朝“飞天”,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中原等元素,反映了题材丰富多元,排除C项;材料描绘的是北朝“飞天”多元融合的形象特征,无法得出色彩朴素的信息,排除D项。]
8.B [材料反映了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数量众多,这意味着当时有大量胡人生活在唐朝境内,体现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青花瓷,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唐三彩并不能体现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桥梁专家”可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首创敝肩拱结构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故选B项;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排除A项;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排除C项;元朝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僧人到长安学习建筑样式,以及唐朝高僧在日本设计建造寺庙,这直接体现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虽然唐朝的海外贸易确实有所发展,但材料并未提及与海外贸易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并未涉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虽然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确实很高,但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建筑艺术的交流,并未直接涉及文学艺术,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朝,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
12.D [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白居易的诗集)……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技术进步推动白居易诗集的刊刻出版,并在市场中交易传播,表明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艺的影响是多重的,并不直接导致文艺低俗,题干主要反映文艺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且文学艺术的价值和质量取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不取决于其传播的方式,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诗歌繁荣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密切相关,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主要通过其内容和形式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审美、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题干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没有涉及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14.A [材料反映的是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由此可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市民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
15.D [高昌国为西域古国,其钱币采用唐王朝时期的隶书,这就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故选D项;高昌王朝的钱币只体现东方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并未体现高昌王朝对唐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所以不能据此见证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排除A项;高昌王朝不属于唐王朝政权管辖范围,所以其钱币也就不属于唐朝货币体系,因而不能反映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排除B项;高昌王朝的货币具有唐文字,能够体现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力,但不能体现唐朝的多元开放,排除C项。]
16.A [李素家族是波斯人,来到中国后获赐李姓,并且家族成员“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这表明唐朝接纳了波斯人,允许他们在唐朝为官,同时他们也学习中国文化,融入唐朝,体现了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波斯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仅提及李素家族的任职等经历,并没有涉及民族迁徙对政治格局的改变,没有体现政治格局因为李素家族的迁徙而发生重大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虽然李素家族其祖是奉命出使中国,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他们家族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融入,并非仅仅是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C项没有准确概括题干主旨;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李素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所以无法得出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这一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