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总分:7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4分)
1.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
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
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
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
A.民族交融的凸显 B.民族习俗的趋同
C.华夏文化的扩散 D.民族隔阂的消除
2.据记载,辽大安七年(1091年),彭汝砺使辽,见辽朝官员上朝情形:“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酋豪;其右青紫而立者数十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辽朝(  )
A.对宋关系趋向缓和
B.中央政权分崩离析
C.完全接受宋朝官制
D.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3.《金史·兵志》记载:“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募兵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
4.西夏太祖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金太宗完颜晟以儒家孔孟思想为宗,修立孔庙,敕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由此可知少数民族(  )
A.封建化程度差异明显
B.基本上沿袭了唐宋制度
C.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
D.统治者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5.1141年,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其称臣,每年向其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该政权(  )
A.建立者与鲜卑同源 B.推行南北面官制
C.曾出现“大定之治” D.都城在宁夏一带
6.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7.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8.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9.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例,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此举意在(  )
A.促进民族团结
B.加强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0.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问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
“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在如何治理地方的问题上,历代统治者花了不少的工夫,力图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局势,使地方易于中央控制,以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创新等《中国封建社会地方
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元控制地方的主要举措。(8分)
12.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经、辞赋等科目,经史、文学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辽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辽朝(  )
A.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认同
C.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D.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13.辽道宗耶律洪基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这反映(  )
A.多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局面形成
C.各民族文化创新 D.汉文化影响深远
14.金世宗即位后,派官安抚百姓,对于流亡农户“并令归业,及时农种”,同时把扩大水田面积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金世宗还禁止南迁的猛安谋克出卖土地,督导其自种自给。这些措施的实施(  )
A.导致猛安谋克日益腐化
B.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C.得益于北宋与金签订和议
D.有利于金朝出现治世局面
15.有学者指出,“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展了,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这是强调元代(  )
A.版图空前辽阔
B.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C.边疆管理有效
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
16.(2024·广东卷·T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7.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
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
18.(2024·甘肃卷·T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A D C D C B A D C A B D D D A A
11.(1)表现: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兴建孔庙,尊崇儒学;实行南北面官制;推行科举制,选用汉人。特点:因俗而治。(6分)
(2)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采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
宋朝:设置通判制约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8分)
18.(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南北面官以血缘亲疏划分管理;辽太宗时,规范服饰,明确管理职权;辽世宗时,正式确立以地域划分南北两套职官系统,职权更加明晰,南面官制度更为成熟。(5分)
(2)共同特点: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效仿借鉴汉制(双轨制、因俗而治);官制渐趋完备;传承中创新。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借鉴。(9分)
1.A [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元代契丹人和汉人通婚较为频繁。通婚是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故选A项;通婚不代表民族习俗趋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通婚,是双向交流,而非华夏文化单方面的扩散,排除C项;通婚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民族隔阂,但“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殿左站着的是穿着金冠紫袍的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官员,殿右站着的是穿着青紫衣服的汉族的官员,这种官员左右分立的情形符合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故选D项;题干主要强调辽朝官员上朝情形,并没有提到辽和宋的关系,排除A项;辽朝的官员上朝时左右分站,不代表其中央政权分崩离析,排除B项;虽然辽朝在官制上受到了宋朝的影响,但其并未完全接受宋朝的官制,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金朝实行的制度,在此制度下百姓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故其为“猛安谋克制”,故选C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制度,排除A项;募兵制指的是通过招募方式组建军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
4.D [由材料可知,西夏太祖李继迁注重学习中原文化,金太宗完颜晟则“以儒家孔孟思想为宗,修立孔庙,敕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这些做法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深刻影响,故选D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封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是强调西夏和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和制度上学习中原文化,排除A项;“基本上沿袭了唐宋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重点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影响,并非交流频繁,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1141年,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少数民族政权是金,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时出现“大定之治”,故选C项;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与鲜卑不是同源,排除A项;辽朝推行南北面官制,排除B项;西夏都城在宁夏一带,排除D项。]
6.B [材料反映了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因为元朝在内地和边疆均实行行省制度,使得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得到发展,故选B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急递铺是元朝时期的邮政通信机构,主要任务是传递皇家文件、军情、官方文书,驿站负责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游牧民族的发源地都位于中国边疆地区,其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说明北京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故选A项。]
8.D [根据材料“‘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可知,在行省制下,行省具有较大的权力,这体现了分权的属性;根据材料“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可知,行省之下的各级官员必须听命于中央,军事调动权力也归属于中央,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属性,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制兼具集权与分权的属性,没有体现行省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 秦代郡县制的推行,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9.C [根据题干可知,元朝在进行行省划区时改变以往“山川行便”的局面,有意实行“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犬牙交错”是利用地理条件割裂旧的行政区,形成新的行政区,这种新行政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有利于防范地方势力坐大,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地方行政区内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没有尊重各民族的情况,这不利于民族团结,排除A项;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实行“犬牙交错”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况且这种局面会破坏原有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经济开发并非其意图,排除B项;“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典籍,这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元代的选官制度,未涉及元代的边疆治理,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参加科举的各族士子考试内容均是儒家典籍,这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认同,减少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但“消弭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说明当时存在民族不平等现象,但阶级矛盾指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民族矛盾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考试科目和内容均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从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到允许其参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契丹族对中原文化的逐渐认同和接受,故选B项;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与辽朝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辽朝科举制度参与群体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社会群体的流动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缓和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项。]
13.D [作为契丹族的辽朝统治者自称“不异中华”,且采取了设立学校、建立孔子庙、颁赐“五经”等措施,这说明汉文化影响深远,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文化的影响,未涉及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辽朝未建立起大一统政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世宗即位后,通过派官安抚百姓、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南迁的猛安谋克出卖土地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金朝出现治世局面,故选D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猛安谋克腐化的问题,而不是导致其腐化,排除A项;金朝统治区域在北方,“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说法错误,排除B项;1127年北宋灭亡,1161年金世宗即位,北宋与金签订和议是在金世宗即位之前,排除C项。]
15.D [根据材料“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可知,元朝民族交融,民族文化认同加强,故选D项;元朝版图空前辽阔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华”范围的扩展,不是疆域的扩展,排除A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多民族之巨大中国”无关,排除B项;元朝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但材料“多民族之巨大中国”强调的不是边疆问题,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修纂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具体修纂体例的变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7.A [元朝统治者在定都后,就推行中原王朝所推行的郊祀礼仪,这是通过仪式来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故选A项;仅凭一个郊祀的仪式不能得出“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的结论,且元朝刚刚定都,也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两种文化的深度交融,排除B项;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服膺中原文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当时元朝刚刚定都,用郊祀来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是最重要的,且仅通过郊祀的仪式也很难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排除D项。]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