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D C D B D D C A B A B A B B C C
11.(1)变化:豪门阶层衰落;平民阶层兴起;都市贫民阶层出现。(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原因:科举考试和婚姻不问家世,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商品经济的繁荣,贫富分化加剧。(4分)
(2)示例一:
论题: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2分)
论述:宋朝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等措施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这一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城市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适应市民需要的文艺、娱乐生活更加丰富。(3分)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1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生活的进步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2分)
论述: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3分)
社会生活的发展客观上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1分)
18.(1)表现:茶艺不断发展;受到宫廷推动;普及面广;茶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斗茶之风盛行;茶肆比较普遍,且根据人群进行划分;随处随时都能饮茶。(6分)
(2)积极影响:推动宋朝茶叶产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推动茶文化兴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宋朝茶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8分)
1.D [根据材料“佃农带着大米到农村集市上交易”可知,南宋时,农村集市商品经济活跃,反映了当时基层市场的发展状况,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南宋农村集市上的经济活动,没有提及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货币,不能推断出纸币使用的普及,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解体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经济活动,不能说明城市生活丰富,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大量的商船和客船为鄂州带来了丰富的货物和人流,使得城市商业繁荣,同时商贸活动不仅限于鄂州本地,而是与其他地区形成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这反映了宋代区域商业贸易的繁荣,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止,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海外贸易规模大,有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由此可推知当时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不能推断出国家所有管理机构都趋于专业化,排除A项;为了管理海外贸易,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说明政府注重加强管理,排除B项;宋朝时国家主要财政来源仍是农业税,外贸税收仅是国库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宋南方书院数量猛增,远高于北方书院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推动文化重心南移,故选B项;宋代在全国范围内崇文抑武,不能解释南方书院数量远高于北方的原因,排除A项;宋代印刷技术得到发展,并非南方特殊现象,排除C项;宋代理学在全国推行,并非南方特殊现象,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故选D项;科举制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排除A项;宋代处于封建社会,特权阶层一直存在,“铲除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宋代实行科举制,人才录取途径并未增加,排除C项。]
6.D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科举及第者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还能享受一系列的特权和优待。因此,对于士绅大户而言,抢夺新科进士做女婿成了一种荣耀和保障家族利益的手段。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为“榜下捉婿”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和推动力,故选D项;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门阀政治在唐代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在宋代并未完全终结,宋代仍然存在一些门阀大族,他们对婚姻选择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排除B项;宋代社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依然清晰,且对婚姻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田令:‘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南宋时期‘人户交易,当先凭牙家’”可知,唐朝官府控制土地买卖,宋朝是中介牙人居间买卖,为国家所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田地买卖,与农民人身自由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土地买卖程序,没有提及基层市场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
8.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表明宇宙间存在一个普遍的、不变的“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进一步强调了“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且永恒不变,故选A项。]
9.B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倡导“天理”,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故选B项;隋朝倡导“三教合归儒”,排除A项;朱熹没有主张“工商皆本”,排除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朱熹思想无关,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市民阶层壮大,而杂剧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市民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体现了市民生活丰富多样,故选A项;杂剧盛行是材料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宋代仍处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和性别差异,并没有实现性别平等,排除C项;材料中杂剧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果,排除D项。]
12.B [题干中南宋政府规定明显是为了规范土地贸易,防止官员和地主利用职权非法兼并土地,故选B项;官田通常指的是政府直接管理或所有的土地,而题干中描述的是私人之间的土地交易行为,排除A项;宋朝时土地制度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13.A [从“衣冠不改只如先”可以看出,在杭州,人们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杭州大体保留了原有社会秩序,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杭州的货币使用状况,没有涉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排除B项;题目中虽然提到了“北客南人成买卖”,但这并不能说明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兴盛,只能说明有商业活动,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杭州通货膨胀严重,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王猎……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可知,宋代王猎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选择经商,但其认为经商败其志,最终在庆历年间因范仲淹推荐而出仕,这反映出宋代传统的士农工商思想制约阶层流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猎一直固守入仕的价值取向,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王猎并非因经商成功而被范仲淹举荐,故无法得出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主要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与选官方式的关系,排除D项。]
15.B [《清明上河图》中不仅展现了商贸的繁荣,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许多街头弊病,这些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观察和忧虑,故选B项;《清明上河图》不仅展现了汴京商贸的繁华,还深入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隐患,因此,A项只涵盖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排除;画作中并未直接提及或暗示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排除C项;宋朝并非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书会从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转变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这反映了民间文艺,特别是世俗文艺在宋元时期的兴起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书会最初与科举有关,但主要强调的是书会后来向民间曲艺的转型,而非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书会最初由“门第卑微的平民子弟”组成,他们与民间伎艺结合发展成民间曲艺创作队伍,这实际上是对传统门第观念的挑战,排除B项;戏曲艺术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不能仅凭书会的转型就断定其成熟,排除D项。]
17.C [随着城乡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因此由北宋到南宋绘画题材的变化反映了城乡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C项;绘画题材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社会由兴盛走向衰落,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兴起只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一个方面,而非实质,排除B项;“传统观念的颠覆”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1 / 5课时分层作业(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总分:7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4分)
1.南宋时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大米到农村集市上交易香烛、油盐、椒姜等,当地米店则将买来的大米运到临安府等地出售,并购买货物返回农村集市卖出。这反映了当时( )
A.纸币使用的普及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城市生活的丰富 D.基层市场的发展
2.宋代,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区域商业贸易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3.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由此推知,宋代( )
A.国家的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B.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4.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下表反映了唐—五代、宋书院的数量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朝代 全国(所) 北方(所) 南方(所)
唐—五代 47 8 39
宋 713 31 682
A.崇文抑武之风 B.经济重心南移
C.印刷技术发展 D.理学大力推动
5.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到了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降低了官员的政治素质
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增加了人才录取的途径
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婚姻必由于谱系”。入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B.门阀政治在中国的终结
C.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D.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7.开元二十五年田令:“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而到了南宋时期“人户交易,当先凭牙家索取阄书(确定双方产权的析产书)砧基(记载土地的田形丘段、亩步四至的簿册),指出丘段围号,就问现佃人,有无界至交加,典卖重叠。”据此推断,宋朝( )
A.农民人身自由扩大
B.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兴起
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8.“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明清儒学 D.近代西学
9.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主张( )
A.“三教合归儒”
B.“存天理,灭人欲”
C.“工商皆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在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杂剧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它综合了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宋代( )
A.市民生活丰富 B.杂剧盛行全国
C.实现性别平等 D.南北文化交融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期儒家传统中,士的形象往往会与“贫”分不开。但到宋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宋人郑樵总结道:“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不问家世而取士的姿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无疑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应地,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
——张文涛《宋代救济制度与当代扶贫》
材料二 纵观中国的法制史,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入仕,又将社会化为士、农、工、商四等,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歧视。直到宋代,这种局面才发生了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如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等。
——杨军、刘金《试析两宋经济立法的
专门化对两宋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地位变化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12.(2024·河北卷·T4)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天圣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 )
A.增加官田数量 B.规范土地贸易
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D.遏制土地兼并
13.(2024·河北卷·T5)元初,有诗描绘当时杭州情景:“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纸币)通行满市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城依旧使铜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杭州( )
A.大体保留了原有社会秩序
B.娱乐活动仍旧丰富多彩
C.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兴盛
D.通货膨胀依然较为严重
14.(2024·山东卷·T3)下面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15.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展现汴京商贸繁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病。作者意在( )
A.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
B.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
C.说明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
D.突显国家盛世一统的宏大主题
16.宋元时期,书会最初是门第卑微的平民子弟聚在一起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随着与民间伎艺频繁接触,他们逐渐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自己登台表演。书会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书会的演变表明了(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门第观念的流行
C.世俗文艺的发展 D.戏曲艺术的成熟
17.宋朝绘画以饱满的写实精神展现了社会百态,较之北宋对大型人物活动场景的过多关注,南宋绘画则更多把村医、舟船、行旅、牧童、耕织、商贩等凡俗场景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
B.市民阶层的兴起
C.城乡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
D.传统观念的颠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上自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茶事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因此,它从产生以来便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宋徽宗赵佶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在宋代,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如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随处可见。其中,有专供士大夫辈期朋约友、谈心品茗的茶肆;有供太学生聚会的茶肆;有供行会聚集、议论市场行情的茶肆;还有和游乐场相结合的茶肆。此外,“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积极影响。(8分)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