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
1.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2.康熙帝对明太祖褒扬有加,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亲奠其陵并作祭文:“惟帝天锡勇智,奋起布衣,统一寰区,周详制作,鸿谟伟烈,前代莫伦。”下列可以体现明太祖“周详制作”的做法是(  )
A.废除宰相 B.增设内阁
C.迁都北京 D.宦官批红
3.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朱元璋(  )
A.设军机处 B.废除宰相
C.设置内阁 D.实行科举
4.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一书,书中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宣扬明朝的大国国威
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C.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D.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
5.(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5)如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 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6.宋人将长颈鹿命名为“馳牛”,后来清代记载长颈鹿为“恶那西约兽”,只有明代于1414年收到进贡长颈鹿的同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八月凯旋,群臣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这表明(  )
A.对外交流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B.国人用中国文化对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观念更新
7.《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A.抗倭斗争初见成效
B.倭寇之患十分严重
C.沿海军力相当薄弱
D.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8.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说》《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9.朱元璋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口号:高筑墙,广积粮。明朝建立之后,重新完善长城防线,建成九边重镇。北部防线建设所余资金,用于沿海一带,从山海关到厦门,沿着大海建筑边墙。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对外政策趋于内敛
B.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
C.中国版图得以基本奠定
D.海防重要性逐渐超过陆防
10.明代真正实现了土司管理机构的“多轨制”,中央有兵部、吏部、礼部的管理,地方既有布政使司和府州县的管理,也有都指挥使司和羁縻卫所的管理。据此可知,明代(  )
A.民族地区治理已趋于完善
B.强化了对边疆治理的力度
C.君主专制体制已达到顶峰
D.中央与地方官制逐步转型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5世纪初,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心理,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队,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队,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8分)
12.(2024·湖北卷·T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13.明代,中央对督抚的权力有两项规定;第一,地方重大事务的处理,最后的决定权不在督抚,而在朝廷和皇帝,督抚的权力是有限的。第二,督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并无佐贰官,具体政务由布按二司按照制度的规定处理,督抚并不插手。这表明(  )
A.督抚权力受到制度约束
B.行省制度发生重大调整
C.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D.中央政令执行出现异化
14.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
B.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
C.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
D.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
15.郑和下西洋期间,满剌加(今马六甲地区)是储放货物和船队汇合的集中地点,后逐渐从渔村发展成为海上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成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
B.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
C.崇尚和平交流的政治理念
D.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
16.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的越南与占婆均为明朝的藩属国,两国长期维持均势,明朝在二者之间扮演着警告入侵者并劝诫受侵者不要报复的角色。仅14世纪70年代,明太祖就曾五次呼吁两国罢兵息争。这可用于说明,明朝(  )
A.重视维护周边稳定
B.积极开拓外交领域
C.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D.面临严重海上威胁
17.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出明朝(  )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自西洋河镇西界台起,至龙门所灭狐墩止,不仅垒筑长城179里,同时建筑敌台、铺屋各719座、暗门60个、水口9个……(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宣府,专总兵事。于是,宣府称镇。附称镇对,或问称镇,曰慎名实也。夫郡县吾得而郡县之,宣德郡也,而废万全都司也,而置以统诸路,以临诸卫所。重臣之所治,重兵之所屯,非镇非抚无称也。故曰称镇,慎名实也。而一代之制见矣。(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驻大同,专总兵事,江阴侯吴高始专任。于是,大同称镇。
——摘编自尹耕《两镇三关通志》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对边疆的治理举措。(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边疆治理的其他举措,并分析其影响。(6分)
1 / 5课时分层作业(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D A B C B B B B A B D A B D A D
11.(1)原因:明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远航;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6分)
(2)历史功绩: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原因: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6分)
18.(1)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驻军;设军镇防御蒙古南下;设立都司、卫、所等加强地方军事力量。(6分,任答3点即可)
(2)示例:
举措: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如鸿胪寺、四夷馆等。(2分)
影响:增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任答2点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1.D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宰相,规定六部直属于皇帝,故选A项;明成祖设内阁,排除B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C项;宦官批红是明宣宗时期开始实行的,排除D项。]
3.B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使得原本由宰相负责的许多政务都直接由皇帝处理,加剧了皇帝的负担,故选B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机构,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朱棣设立的,而非朱元璋时期,排除C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朱元璋的勤政程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C [《瀛涯胜览》是马欢结合自己下西洋的经历所著,书中详细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使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故选C项;虽然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国威,但题干描述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贸易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概况,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确实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题干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国人对海外世界的了解,而非文化传播,排除D项。]
5.B
6.B [根据材料“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可知,明朝君臣把长颈鹿解读为中国传说中的瑞兽麒麟,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贡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和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排除A项;此时,明朝仍然固守海禁政策,没有解除,排除C项;“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与观念更新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通倭之禁甚严”“指倭相詈骂”可知,政府严禁通倭,民间相互以倭寇骂对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倭寇之患较为严重,民间深受其害,故选B项;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成效,但材料未涉及抗倭成就,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明朝沿海军力的表述,排除C项;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是因为当时面临着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建立后完善北部边防和海防,这一方面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另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倭寇侵扰,体现出中国在对外交流中逐渐走向封闭,故选A项;明朝建立之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国内阶级矛盾不断缓和,而非尖锐,排除B项;清朝通过对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边疆的经略,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排除C项;明朝统治集团坚持陆防优先,而非海防,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明代真正实现了土司管理机构的‘多轨制’”可知,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是明代在西南边疆实行的制度,这说明明代强化了对边疆治理的力度,故选B项;“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与地方官制逐步转型,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可知,明太祖仿效汉高祖行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其子孙为王,驻守地方以拱卫皇室,这种做法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以巩固统治的做法极为相似,故选D项;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以应天府(今南京)作为都城,而前朝旧都是北京,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汉朝丞相制度仍然存在,并未废除,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督抚的权力是有限的……督抚并不插手”可知,尽管督抚在制度上拥有地方最高行政权,但督抚地方事务处置权受到很多制度性的限制,这表明督抚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选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央政令执行出现异化,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稽查章奏的权力归于内阁,内阁职权扩大,这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职权的扩大,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冗杂,排除A项;权力制衡是指不同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时期已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满剌加……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世界部分地区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网络中心之一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对满剌加及地区贸易的影响,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越南与占婆均为明朝的藩属国,明朝在二者之间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说明明朝注重维护周边稳定,故选A项;材料与开拓外交领域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属于闭关自守,排除C项;越南与占婆不属于海上邻国,排除D项。]
17.D [根据材料“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可知,明代通过封贡与互市密切了蒙古地区与中原政权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流,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故选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鞑靼不属于明朝直接管辖地区,排除C项。]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