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D D D A A C A C D A A D A
17.(1)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增多;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西方传教士和部分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推动;统治者的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2)新变化:传播内容由科技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传播群体不断扩大;传播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2分,任答1点即可)
1.C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耕农和地主及佃农占人口比例的60%,这表明尽管有新的经济形态(如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出现,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在该地区占主导,故选C项;表格中未直接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具体比例,且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非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排除A项;表格中佃农的比例高达36%,这实际上暗示了人地矛盾突出,排除B项;虽然工场工人、工场主、商人的比例确实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但表格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反映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排除D项。]
2.C [由材料“吴江的庵村成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浙江的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湖州合溪镇则为木炭的产地”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不同地域手工业领域不同,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故选C项;由材料“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可知,这些工商业市镇的手工业不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政府政策,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3.D [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材料印证了这一点,故选D项;明朝时朝贡贸易继续发展,未被摒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外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与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项;“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材料未反映,排除C项。]
4.D [由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而农夫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数量却不断下降,说明这一时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地矛盾的尖锐,未涉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排除A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小农经济没有开始解体,排除C项。]
5.D [由材料“心明便是天理”“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可知,王守仁的心学强调个人修养,故选D项;“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心学并不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是摆脱其束缚,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阳明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以孔子的是非为唯一标准,这说明阳明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A项;“绝假纯真”是李贽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良知”的含义与阳明心学隐含的思想解放倾向,与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诸侯权力过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专在上”指中央过度集权,排除B项;由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可能”可知,顾炎武不主张恢复封建之制,排除C项;“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可知,唐甄明确提出减少官员,注重官员质量以提升整体治理质量的理念,故选A项;根据材料“官多……省官为务”可知,唐甄对官员的数量及质量提出建议,科举制是隋唐以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唐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不可能提倡民主政治,排除C项;唐甄认为养民之道是减少官员的数量,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工资,“主张政府高薪养廉”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C [杜少卿的朋友来自各个阶层,上到大学者,下到泥瓦匠,体现了杜少卿的交友并没有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限制,这说明当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故选C项;“古典文学达到了高峰”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属于经济方面的现象,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并不是戏曲,排除D项。]
10.A [《型世言》通过其设计的人物形象强调“忠”“义”“节”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儒家理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小说作为当时广泛传播的文化载体,通过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这些理学观念传递给广大读者,从而促进了理学观念的世俗化,故选A项;题干强调小说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理学观念,这是士大夫阶层的追求,排除B项;《型世言》更多是在阐扬儒家理学的道德观念,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无关,排除C项;小说虽然可能受到统治者倡导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但并不等于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较多,作为战略资源的战马,备受重视。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耕畜作为农业的主要动力,受到高度重视。因而有关牛的专业性农书数量和种类丰富,故选C项。]
12.D [根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13.A [根据材料“则一日不让……移时不甘”“无征输之苦”“悉得免于追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赋役制度改革,人民可以通过纳银代役,不用亲身服役,人身相对自由,故选A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会使人民免于亲身服役,排除B项;户籍政策调整民众也得服役,排除C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流通、市场整合和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于促进商品交换、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影响百姓应役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A [由材料中的“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的着装讲求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这反映出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生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与繁荣,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读书人经商的信息,C项结论无从得出,故排除;明朝时期,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思想盛行,故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主张四民地位平等,反对重农抑商,提出一系列反传统的经济思想观点。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项。]
16.A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吴妙静从出资修桥而闻名到被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理学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基层社会的渗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而非女性地位的实质性改变,且“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吴妙静形象的变化以及背后的理学影响,并未体现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将吴妙静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官绅阶层思想深受理学的影响,而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
1 / 4课时分层作业(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地区( )
职业 自耕农 和地主 佃农 工场 工人 工场主 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
B.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C.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
D.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发展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吴江的庵村成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浙江的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湖州合溪镇则为木炭的产地。据此可知,当时( )
A.官营手工业经济较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3.下表为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推知( )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的白银/千克
1571—1575年 41 048
1576—1580年 124 050
1581—1585年 187 591
1586—1590年 202 453
1591—1595年 218 506
A.朝贡贸易遭到政府摒弃
B.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C.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4.如表是1766—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 口(千 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 均粮食(斤)
总面积 (千亩) 农夫人 均(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766 200 000 170 000 1 036 100 25.22 1 700 789 439
1784 300 000 255 000 1 009 354 16.75 1 122 521 171
1812 350 000 297 500 1 050 436 14.94 1 012 470 120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5.王守仁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程朱学说对抗,他认为“心明便是天理”,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而致良知就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据此可知( )
A.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
B.心学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心学已经摆脱儒学思想的束缚
D.心学强调个人修养在发现内心
6.王守仁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认为“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反映了阳明心学( )
A.提倡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B.主张“绝假纯真”,率性而为
C.具有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D.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
B.“其专在上”指权力集中于郡守
C.顾炎武主张恢复“封建”之制
D.“封建”是指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
8.思想家唐甄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潜书》一书中说:“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这一思想( )
A.强调去冗官行善政
B.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C.明确提倡民主政治
D.主张政府高薪养廉
9.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既“奇”且“狂”的杜少卿形象,杜少卿的朋友来自各个阶层,上到大学者,下到泥瓦匠,但他结交的大多是正直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 )
A.古典文学达到了高峰
B.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C.传统伦理道德受冲击
D.戏曲创作走向繁荣
10.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忠”“义”“节”的思想观念;第二、三、四回是“孝”;第五回重点是“义”;第六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 )
A.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B.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审美以及品位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11.(2024·山东卷·T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12.(2024·广东卷·T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13.(2024·江西卷·T5)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B.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C.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4.(2024·1月浙江卷·T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15.(2024·6月浙江卷·T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16.(2024·重庆卷·T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文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推动了中西文明对话渠道的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不少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出于对新事物探求的热忱,渴望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启发。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还往往为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兴趣所左右,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推动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
走向开放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6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