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22:2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总分:61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3分)
1.雍正帝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这表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
C.决策机构根本变革
D.官僚机构日益廉洁高效
2.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3.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驻扎军队、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工作。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问题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
C.基本实现了民族平等
D.表明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5.清朝中央政府除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典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规,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这说明清朝(  )
A.对边疆地区各族实行多种管理制度
B.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方式管理边疆地区
C.以立法形式确定对边疆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
6.有学者认为,虽然元代中央设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委派西藏的高级僧俗官员管理地方重大事务,但是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事务。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宣政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清政府对西藏管辖更有效
C.任用当地官员有利于治理
D.现代的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7.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主权 B.扩大地方自治
C.强化三省职权 D.建立行省制度
8.下表反映清朝时期的社会问题是(  )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1.5 6 6—4
1750 2—2.5 9 4.5—3.6
1850 4.1 12.1 2.95
A.土地买卖频繁 B.粮食危机严重
C.生态环境破坏 D.人地矛盾突出
9.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朝树立中俄界碑,竟把界标立在距离商定的边界线以南很远的地方,就这样失去了约2.3万平方英里应属中国的领土。这说明(  )
A.民众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B.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清朝的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条约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10.乾隆帝写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体现了(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B.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D.清朝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11.清朝雍正帝为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自己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直达御前,并由皇帝批答。该制度(  )
A.保证了政令畅通 B.完善了选官制度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1738年,有大臣上书乾隆帝说:“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应改变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但乾隆组织讨论后发现无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这体现了当时科举制(  )
A.仍然具有合理性
B.导致阶层流动趋向停滞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弊端已为人们普遍认识
13.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枢机构及职权的演变。该表说明(  )
掌权者 中枢机构及职权演变
顺治帝 明确为皇帝负责的内三院对六部有监督权,对奏章有票拟批红权;后来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让学士“分班入直”“掌议天下之政”
康熙帝 利用“南书房”处理政务;实行奏折制度
雍正帝 设置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值禁廷以待召见”
A.君主集权逐渐强化
B.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完备
C.满洲贵族尽失特权
D.中央强化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14.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15.下图是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占有量的对比情况(单位: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徽商形成促进农业发展
B.北方经济优于南方经济
C.徽州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明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记载当地丁数实为“15 232.689 466 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这主要是因为(  )
A.商品经济发展
B.赋役制度的变革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宽松的文化政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 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达到2 460万。实际上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丁增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加上未计入统计的老人、少儿、妇女,到康熙后期,全国实有人口应在1亿以上。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超过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
材料二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回光返照”的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9分)
1 / 5课时分层作业(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B C B A D C B D A A C C B
17.(1)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政局稳定;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封建经济繁荣(或封建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税制改革;隐匿人口的公开;等等。(4分)
(2)喻义:康乾盛世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重重危机。(2分)
说明:
繁荣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如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编纂《四库全书》,《红楼梦》问世;等等。(3分)
危机表现: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等。(4分)
1.B [根据材料“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可知,中枢秘书机构除内阁外,又增加了军机处,这是中枢秘书机构的一种改变,故选B项;根据材料“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并未影响到决策机构,决策权依然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官僚机构日益廉洁高效,排除D项。]
2.C [奏折制度的变化使得更多地方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事务,皇帝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地方情况,从而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故选C项;奏折制度虽然为皇帝提供了更多信息,但它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地方吏治问题,排除A项;从题干描述可以看出,奏折制度的变化实际上加强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而非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排除B项;奏折制度虽然为皇帝提供了更多信息,有助于皇帝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它并不能“确保”国家决策的正确性,排除D项。]
3.A [康熙帝在治理西藏时,尊重并利用当地的宗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A项;元朝时期,西藏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康熙帝采取的措施对边疆地区开发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康熙帝尊崇黄教并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治藏,有利于缓和宗教矛盾而非加剧,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派遣流官管理,进行军队驻扎、户口清查、土地丈量、赋税征收等工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能体现民族平等,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民族平等不可能实现,排除C项;西南地区在秦朝时期已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排除D项。]
5.C [清朝中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规,表明清朝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对边疆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虽然清朝确实在边疆地区采取了多种管理手段,但题干强调的是制定专门法规管理边疆,而非管理制度的多样性,排除A项;题干明确指出,清朝为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制定了不同的法规,这恰恰体现了管理的差异性,而非“整齐划一”,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民族自治”,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委派西藏高级僧俗官员对西藏进行间接管理,而清代中央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事务进行直接管理,这反映了清代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明清政府对西藏管辖更有效,故选B项;“宣政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A [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绘制全国地图,说明清政府重视疆域完整,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扩大地方自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已没有三省体制,排除C项;行省制在元朝建立,排除D项。]
8.D [根据表格可知,1650—1850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D项;“土地买卖频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粮食危机严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生态环境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9.C [根据题干可知,清政府把中俄界标立在距离商定的边界线以南很远的地方,由此失去了“约2.3万平方英里应属中国的领土”,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缺失,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清政府,而不是“中国民众”,排除A项;“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条约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仅是题干所述史实的表象,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认为本国是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互通有无,认为在澳门开设洋行出口茶叶、瓷器、丝巾给外国是加恩体恤,故选B项;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外交流不多,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清朝政府缺乏主权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允许部分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也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
12.A [在有大臣认为清朝的科举制无法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的背景下,乾隆帝组织讨论后发现无替代科举之法,这体现出尽管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但仍是当时条件下选拔人才无可替代的手段,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具有合理性,故选A项;“导致阶层流动趋向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不能体现当时科举制的弊端已为人们普遍认识,排除D项。]
13.A [材料反映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位帝王统治时期中枢机构及职权的演变,体现了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逐渐强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发展,并非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满洲贵族在清朝始终享有特权,“尽失特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朝官吏的相互监督,排除D项。]
14.C [地图能够清晰展示一个国家的疆域范围,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自己国家的疆域。清朝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制作全国地图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排除A项;“开创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稳定统治秩序通常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措施,而不是制作地图,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徽州府人均田地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田地占有量,且徽州府与全国的人均田地占有量都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由于高产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多,人口膨胀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故选C项;徽商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时期南方经济优于北方经济,排除B项;材料强调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占有量的对比情况,涉及人口与土地问题,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代,尤其是清中期以后,赋役制度发生了重要变革,“摊丁入亩”的实行改变了过去按人头征税的方式,转而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寡来征税。这种变革使得“丁”的数量不再严格对应成年男性人数,而可能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统计,如使用粮食计量单位作为折算的依据,故选B项。]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