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单元)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10分,20题12分)
一、选择题
1.(2025·四川适应性考试·T1)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对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竖穴土坑墓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号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计14件。下列与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2.周代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功绩”而轻视“祖荫”。如管仲被齐桓公立为相,拜仲父,是以才得拜,以功得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彻底瓦解
B.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社会转型趋势已出现
3.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4.有学者认为,唐代中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这一观点是基于唐宋时期( )
A.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均田制进一步推行 D.藩镇势力的削弱
5.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较高
6.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这体现了统治者( )
A.坚持满汉一体
B.奉行华夷平等观念
C.实行改土归流
D.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7.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能直接体现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
A.赔款2 100万银元
B.开放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8.(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7)下面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统计表(单位:库平两)。
年份 借款名称 贷款者 数额
1883 广东海防借款1 汇丰银行 1 000 000
1884 轮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 000
广东海防借款2 汇丰银行 1 000 000
广东海防借款3 汇丰银行 1 000 000
沙面恤款借款 汇丰银行 143 000
滇桂借款 宝源洋行 1 000 000
1885 福建海防借款 汇丰银行 3 589 781
广东海防借款4 汇丰银行 2 012 500
援台规越借款 汇丰银行 2 988 862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5 000 000
据表可知,当时清朝( )
A.洋务派着力兴办工业
B.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C.地方争夺财政控制权
D.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9.《大公报》记者考察武汉后写道:文字印刷在墙壁者,以孙中山遗嘱和建国大纲为多。汉口看见的最新宣传品是“农工兵联合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举凡车夫及几岁小孩子都可以叫得出。据此判断,该报道应写于(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2024·甘肃卷·T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11.下图中的战役( )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B.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
D.结束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
12.(2024·湖南卷·T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13.如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表(单位:%)。这一情况的出现得益于(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14.(2024·黑吉辽卷·T11)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15.(2024·重庆卷·T9)如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16.2023年4月6日,习近平致辞: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上材料可以证明,中国( )
A.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B.坚持开展全方位的新型外交活动
C.积极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二、非选择题
17.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外销瓷窑,工匠们将釉下多彩和诗词绘画等多种装饰艺术运用于瓷器制作,同时注重吸收域外的各种文化要素,如西亚人喜爱的葡萄、胡人乐舞等图案,阿拉伯人感兴趣的抽象几何图形和阿拉伯文字,以及南亚特产椰子树等植物题材,极具活力和异国风采。
——摘编自宾娟《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的外来纹饰》
材料二 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清朝前期,为帮助清廷掌握确切的边疆地理信息、有效控制国家政区,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绘制各省地图,在全国统一了丈量尺度,固定了里的长度单位,并沿用至后世。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如用拉丁文译的《孝经》等儒家经典,在欧洲广为流传。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
通史(下)》等
(1)依据图文材料,概括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制造及销售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分析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民间资本开办企业不仅在呈请开办时会遇到官府种种刁难,且在开办后税收与运费较重,加上资本薄弱、洋货竞销,企业难以获得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开办企业,促使各类工厂大量出现。以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为例,晚清一共有65家机器厂设立,平均每年创设厂数不足两家;民国建立之后,仅1912年一年就新设15家,次年为11家,1914年又有17家开业。不过这些工厂的规模都很小,除一家资本达到万元外,其余各厂资本额多在三五百元之间。又如火柴业,1912—1914年,全国新设火柴厂25家,苏、鲁、晋、甘、川、粤、滇、冀、闽、黔等省几乎都有新厂创设,其中地处内地的四川省发展最快,三年间共有8家大的新建火柴厂投产,几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再如面粉工业,也不像晚清时期仅集中于上海、天津、汉口等通商大埠与东北、江苏等沿海地区,而是扩散到山西、河南、湖北、云南等内地城市,在大同、开封、沙市、昆明等地也出现了新设的机制面粉厂。
——摘编自孟晋《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
展概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逐渐提速的中西部工业经济与增速明显下滑的东部沿海工业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快东慢”的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已然形成,并深刻影响着东、中、西工业布局的空间格局演变。
——摘编自胡伟、陈晓东、李传松《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晚清上海民族机器工业“平均每年创设厂数不足两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14年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说明影响中国工业格局变动的因素。(6分)
19.(2024·广西卷·T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开展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并非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农村社会性质研究”体现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农村社会性质研究”的意义。(4分)
20.文字和图片,是解锁记忆和历史之门的钥匙。文字记录下的文明,给人们无穷想象。而图片和照片则是记录历史最直观的方式,人类通过它们能寻找到历史中的留痕,甚至发现历史的某些规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选取材料中两张或两张以上相关联的图片,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1 / 8滚动综合测评(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C B C D D D B A A A C A B D
17.(1)特点:长沙窑外销瓷器融合了中外文化,既有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销售;销售范围广泛,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4分)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制瓷技术发达;域外国家仰慕唐朝文化。(4分)
(2)影响:西方的科技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欧洲的绘图技术有助于清政府更加精准掌握国家地理信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教士翻译的儒家经典著作,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6分)
18.(1)原因:官府的刁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民族工业税收与运费较重;民族资本力量薄弱;近代技术落伍;列强侵略(或洋货竞销和资本输出)。(4分)
(2)表现:民族企业数量和资本增长迅速;中小企业发展突出;面粉、火柴、纺织等产业发展较快;企业分布由沿海沿江大城市向内地中小城市扩展。(3分)
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产业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或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创造了条件);为思想解放运动开展提供有利条件。(3分)
(3)特征:工业企业分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东部沿海工业地位始终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迅速;地域间差距逐渐缩小(或工业分布趋向均衡)。(3分)
因素:社会制度和经济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地区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国内外市场;等等。(3分)
19.(1)指导思想:唯物史观。
具体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中国农村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的社会性质为半封建社会。(6分)
(2)意义:有利于对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指导;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分)
20.示例:选取图2和图3。(1分)
论题:民族独立是摆脱屈辱外交地位、实现和平外交的前提。(1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把守,俨然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一规定使东交民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沦为“洋人的朝廷”,其卑躬屈膝、妥协退让的形象是近代屈辱外交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部分与会国家对新中国的猜忌、敌视,周恩来同志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新中国在现代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大国风范和强大影响力。(8分)
由此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和平外交,也才能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作出国际贡献。(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得分)
1.D
2.D [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西周到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由以血缘选官到以功绩选官,这说明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官僚政治逐渐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奴隶社会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表明此时社会转型趋势已出现,故选D项;材料强调先秦选官制度的变化,虽然血缘关系的淡化体现出宗法制的瓦解,但是分封制主要强调周天子、诸侯、大夫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材料无法推知分封制彻底瓦解,排除A项;官僚政治秦朝时才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霍去病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的进取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B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4.B [唐代中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这一观点是基于唐代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和宋代方田均税法的实行,体现出赋税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松弛,故选B项;租佃关系从宋代才开始日益普及,唐代并未普遍发展,所以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均田制在唐代中期就已经走向崩溃,与题干时间和题意均不符,排除C项;藩镇势力与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并无关联,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5.C [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民间“尚讼”风气盛行,“编户之内,学讼成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不断完善,社会文化教育得到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使社会发生变化,所以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排除A项;“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官员执政水平较高”与官员具体处理政务的能力有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6.D [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监督管理,这些措施各有特点,又区别对待了不同的地区,说明清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故选D项;题干所涉及的地区并没有满族,而是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且不同地区的措施各有不同,所以不能体现坚持满汉一体,排除A项;由于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统治措施,且与汉族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体现各民族之间的地位是否平等,所以不能由此得出统治者奉行华夷平等观念的结论,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在云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措施,与题干所述北部、西北部在空间上不一致,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这是一种明显的司法特权,使得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D项。]
8.D
9.B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一时期,革命口号广泛传播,“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成为深入人心的政治口号。同时,“农工兵联合起来”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两党联合农民、工人和士兵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此外,武汉作为国民革命的中心之一,自然成为这些革命口号的传播重地,故选B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通过参加纺织生产,不仅解决了家庭的穿衣问题,还获得了财产使用权,这明显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丈夫和公婆,而是能够自主地掌握一定的经济资源,故选A项;材料中仅描述了妇女通过劳动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无法得出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的结论,排除B项;妇女参与纺织生产有利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但边区劳动生产主力并非女性,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到妇女通过纺织生产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并未表明她们的物质需求已经达到高度自足的程度,且“高度自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A [根据题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A项;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B项;淮海战役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多农民不愿与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而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不断建立,农民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故选A项;农村宗族观念至今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排除D项。]
13.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粮食作物比重有所减少,经济作物比重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故选C项;20 世纪晚期国际市场并没有向中国全面开放,排除A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排除D项。]
14.A [李鹏副总理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并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这一主张明显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一种改革尝试,旨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故选A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1988年提出来的,排除B项;李鹏副总理的这次视察和提出的改革主张主要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未涉及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可知,1995—2010年,中国的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均有所增长,这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研发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与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思想相符,故选B项;题图中并未提及中国科研人员的总量和世界其他国家科研人员总量,不能得出中国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题图中仅展示了研发经费和投入强度的增长趋势,并未表明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排除C项;虽然题图内容反映了国家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但并未直接体现“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顶层设计,D项过度推断,排除。]
16.D [根据材料“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可知,中国提出多个全球倡议,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与团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展示了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的立场,故选D项;“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所述倡议涉及全球范围,而非仅限于新型外交活动的范畴,排除B项;“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说明需要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局限于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排除C项。]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