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7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3.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提升文学素养。
4.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5.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与劳动之美。
1.[文本联读] 两首诗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歌的体裁不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学考对接] 分析诗歌中的动作描写
3.[读写联动] 《芣苢》与《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场面的古诗……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场面,不少于150字。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1:劳动之美
主题2:乐观精神
5.吟诵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篇目一 芣苢
一、文意理解
(第1章)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盛的样子
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车前草。
(第2章)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
(第3章)采采芣苢,薄言袺(      )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之。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1)芣苢(  )(  ) (2)掇(  ) 
(3)捋(  )   (4)袺(  )
(5)襭(  )


duō
luō
jié
xié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薄
(2)之
助词,无实义
动词,轻视,看不起
动词,迫近,接近
代词,代“芣苢”
动词,往,朝某方向去,到……去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三、文白对译
《芣苢》一诗,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芣苢》中的情感是在悠闲中展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咏唱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自然的流露中,让读者顿生愉悦之情,不期而遇地将自己对田野风光的欣赏和生命动力有机结合。令人感叹春光无限、活力四射的美。
[适用角度] 劳动之美 乐趣 自然美
劳动之美
1.名句识记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5)“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 (吕坤)
(6)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7)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8)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 (路遥)
(9)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10)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2.名段诵读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西周时期先民们群体劳动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辛勤劳动的写照;“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是南宋田间农人争抢农时的辛劳。“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散发出一股强劲的力量,向人们传递着热爱生活的正能量。
(2)劳动之向,在于启生民之智。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的智慧都是在不断地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如饴。
(3)劳动之责,在于树崇高理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中华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更是达到了“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
(4)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无论是田野里耕作的农民,还是工厂里上班的工人;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城市高楼里供职的白领,抑或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只要崇尚劳动光荣,释放创造潜能,都能够在各自岗位和劳动创造中找到价值的支点,实现自己的梦想,收获幸福生活。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成长启示]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评价仲弓时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成长启示] 夫子的话,暗含深意,充满了对弟子的殷切期望。冉雍勤奋好学,品行高洁,唯一的缺点是不善言谈,这让他时常遭受别人的奚落。夫子在公开的场合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人应唯才是举,不看门第出身。冉雍所具有的卓越政治才干,如同一颗尚未被发现的璀璨明珠,总有一天必将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古时传说,芣苢是一种药材,妇人吃了后对怀孕及分娩有利,又可治难产。所以古时妇女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里备用。而且芣苢多子,象征着生儿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人们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所以采摘芣苢、歌唱芣苢,以图吉利。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名家评说]
(1)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宋·朱熹
(2)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鲁迅
(3)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梁启超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________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了,充满了劳动的________,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劳动
欢欣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概述采集劳动


活动一 赏析诗歌的劳动乐趣
1.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整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劳动场景?试简要概括。(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欢快的劳动场景: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摘芣苢,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是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在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2.《芣苢》这首诗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表现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撷之乐。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活动二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这首诗在语言和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劳作的欢欣。
篇目二 插秧歌
一、文意理解
(第1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肩胛
开头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又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
(第2层)唤渠(       )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      )未匝(     ),照管(   )
鹅儿与雏鸭。”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短的时间
移栽、种植
布满、遍及
提防
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1)抛秧(  )
(2)兜鍪(   )
(3)湿到胛(  )
(4)半霎(  )
(5)莳未匝(  )
pāo
móu
jiǎ
shà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的含义。
(1)夫
(2)与
名词,农夫
名词,丈夫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不用翻译
用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指示代词,那
连词,和
介词,和,同
介词,和……比较
(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古义。
(1)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道,特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2)照管鹅儿与雏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照料,照看。
他。
提防。
(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插秧歌》中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描写雨中抢插稻秧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三、文白对译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相帮助,体现了劳动之美不仅是个人努力的写照,更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爱互助、不离不弃的温馨场景。诗中始终洋溢着既紧张繁忙又轻松欢快的气氛,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勤奋乐观的本质特征。这种氛围不仅展示了劳动的艰辛,更突显了劳动者的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
[适用角度] 乐观精神 劳动之美 人与自然的和谐
乐观精神
1.名句识记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你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卡耐基)
(4)乐观主义者看到机会,悲观主义者看到灾难。 (温斯顿·丘吉尔)
(5)乐观精神是手中的一只钥匙,可以打开许多机遇的大门。
(马克·吐温)
(6)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李光耀)
2.名段诵读
(1)乐观者如朝阳初升,其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们坚信乌云背后必有彩虹,即使遭遇挫折,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哭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事物的本质。”乐观者以微笑面对困境,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跌倒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正如磨砺后的钻石,经过压力的挤压,才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乐观,非自大自欺也,而是“直挂云帆”的自信,是“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的旷达。史铁生逃离过去的阴霾,在未来中“好好活”,尽管“命若琴弦”,但他仍以乐观之心弹奏出最强音。正如北大姚洋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我们有理由乐观”,乐观不是盲目,而是有生命力的种子在瓦砾中开花。
(3)乐观,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去追逐未来的梦想。它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黑暗时,能够看到曙光的希望。就像科学家哥白尼,在那个神学统治的时代,他提出“日心说”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周围是反对的声音和强大的宗教压力,但他怀揣着对真理的乐观信念,坚信自己的发现能够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这种乐观让他不顾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科学的真理。即使在他的有生之年,“日心说”并未被广泛接受,但他
的乐观为后来的科学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最终推动了天文学的巨大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无数这样怀揣乐观的人。那些投身创业大潮的年轻人,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确定的前景,却依然保持乐观。他们相信自己的创意和努力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种乐观让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成长启示]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成长启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名家评说]
诚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扫千军,倒三峡,穿天心,出月胁之语。至于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
——[南宋]周必大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今属江苏)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属浙江),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自创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户全家总动员,雨中________________的风俗图画。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____________的赞美。
抢插秧苗
劳动者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夫抛妇接
夫妻对话
活动一 赏析诗歌的形象特点
1.《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秧接秧(夫妇合作)、拔秧插秧(孩童合作)、雨中插秧、招呼用餐、农夫应答。诗歌描绘了一幅紧张劳作的场景,全家人齐心协力,各有分工,有条不紊。
2.诗歌后两联刻画了农夫怎样的形象特点?(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后两联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家人唤农夫歇息就餐,农夫忙于插秧,岔开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还不牢固,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农夫勤劳踏实、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形象跃然纸上。
活动二 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见教材P54“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暗示分工明确,语言浅白流畅。②颔联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语言自然清新。③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请你简要说说这两首诗在描绘劳动场景和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不同,试分析其差异并填写下表。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①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③
[答案] ①重章叠唱 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③充满着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插秧歌》 白描,比喻,对话 ② 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2.两首诗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歌的体裁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②从场景画面上看,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
分析诗歌中的动作描写
[从教材中学]
《芣苢》和《插秧歌》中的动作描写十分典型:《芣苢》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都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插秧歌》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到高考中去]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心理等叫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动作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诗词中的动作描写极富暗示性,其中饱含了诗人的创作目的。
(2)如果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动作描写则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志,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可感的自我形象。
(3)如果抒情主人公是诗人塑造的形象,那么对于这个形象的动作描写往往能精确传达出形象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丰富人物形象。
[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无人①(节选)
陆 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 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形象:“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描写将士们冒着严寒和艰苦,勇追敌人,夺取城池,体现将士们坚定意志及无畏精神,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志士。
如何塑造:①通过“追奔”“露宿”“夺城”“夜踏”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月夜追击敌人、踏冰夺城的画面中,将士的无畏与英勇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②诗句说将士们月夜在青海头露宿,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追逐逃跑的敌人,攻打敌人的城池,“露宿”“青海月”“黄河冰”等都是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中的意象,诗句以此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衬托将士们勇敢坚忍、不畏严寒、不惧艰险的精神。
[答案] 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通过“追奔”“露宿”“夺城”“夜踏”等动作描写将士追逐逃跑的敌人、露宿在青海头、攻打敌人的城池、踏过黄河的坚冰,表现将士奋勇杀敌。②借环境烘托。借露宿、月夜、坚冰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衬托将士为了追逐逃跑的敌人和攻打敌人的城池时不畏严寒、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芣苢》与《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场面的古诗,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场面,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下午最后一节课,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提水桶的同学轮流提水,给抹布、拖把和刷子冲洗。带刷子的同学,一部分刷桌子,一部分刷椅子,一部分刷墙壁。带拖把的同学派一些人扫地,把地扫干净再拖。带抹布的同学擦桌子、椅子、黑板、讲台、三角柜、门、窗和墙壁。你看,池雪薇正费劲地擦掉墙壁上的那块黑点呢!呀,不好了!正在擦窗户的同学不小心把水滴到了“脾气王”李敢的头上,可一向粗暴的李敢并未生气,而且似乎并未察觉,还是继续低着头擦墙壁。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学写重章叠句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作品中,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诗经》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芣苢》。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读者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微点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①衿②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③我心。纵我不往,子宁④不嗣音⑤?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⑦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子:你。②衿:衣领。③悠悠:深思的样子。④宁:岂,难道。⑤嗣音:传音讯。⑥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⑦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请从“重章叠句”的角度针对这首诗写一段文学短评,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②内容上: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
文本对应练(九) 芣苢 插秧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红色)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芣苢(fú yǐ) 兜鍪(móu) 掇之(duō)
B.半霎(shā)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朝餐(zhāo) 莳未匝(shǐ) 袺之(jié)
D.胛(xiǎ) 蓑衣(suō) 雏鸭(chú)

A [B项,“霎”应读“shà”,“襭”应读“xié”;C项,“莳”应读“shì”;D项,“胛”应读“jiǎ”。]
2.对下列加点(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B [B项,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照管鹅儿与雏鸭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A [A项,连词,和。B、C、D三项均为介词,和。]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A [A项,应该是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3)《芣苢》中,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5)《插秧歌》中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一场雨从头上湿到肩胛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③春耕。
【注】 ①铜钲(zhēnɡ):古代乐器,又名“丁宁”,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知我欲山行”,东风便吹断积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彩,也领起了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
B.颔联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中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诗人亲眼看见了雨过天晴后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欢乐场景。
D.全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中美景和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C [C项,“诗人亲眼看见了”错误。尾联中的“应”字表示推测或想象,可知是诗人想象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和春耕的欢乐场景,并非亲眼所见,这属于虚写。]
(2)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描绘画面。
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乡野间,矮矮的竹篱旁,野生的桃树绽放着鲜艳的花朵,那花朵仿佛含着笑意,洋溢着生机与喜悦;清澈的小溪边,垂柳依依,柳枝随风自在地摇曳着,溪水在沙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澈。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的生机盎然的乡野春景。
第二问:写景手法分析。
①拟人手法:“野桃含笑”一句中,赋予了野桃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将野桃开花的状态形容为“含笑”,好像野桃也有着人的喜悦心情,因为能够感知到这美好的春光而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生桃树鲜花绽开时的娇艳与活泼,展现出山野花木的独特之美。②动静结合手法:诗句中既有“竹篱短”“沙水清”这样相对静态的描写,描绘出竹篱的低矮形态以及溪水的清澈特质,呈现出一种清新秀丽的静态之美;又有“野桃笑”“溪柳摇”这样的动态描写,野桃的“笑”通过拟人赋予了动态感,溪柳的“摇”则直接展现出其随风摆动的动态姿态,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使得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和勃勃生机得以充分展现,让整个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富有层次感。
[答案] 第一问:颈联描绘了一幅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的生机盎然的乡野春景图。
第二问:①拟人。桃花含“笑”,写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的景色,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展现了山野花木之美。②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和勃勃生机。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②兮。
【注】 ①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多人之貌。②逝:还,返回;一说往,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

D [D项,“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错误,本诗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没有细腻生动地描绘劳动的过程。]
(2)《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劳动场景不同:《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草的劳动过程,通过描写女子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表现的是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写夕阳西下,暮色欲上,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回家的场景。
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壳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全诗描写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答案] 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 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
【注】 ①本诗应为诗人晚年在临安任职期间所作,同期还有“从宦三十载,故山凡几归”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写诗人初夏傍晚和朋友们散步郊野时的见闻感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说理抒情,结构紧凑。
B.首联写静景,层次错落有致,山峦、田野、村落,远望近看皆美景,蕴含着作者深深陶醉之情。
C.颔联视听结合描写郊野的幽美景色:飞鸟稀疏,灵隐寺钟声悠远;野花芬芳,武陵源流水潺潺。
D.颈联蕴含对田园美景的由衷赞叹,大自然是最好的画家、诗人,只要细心观察,处处皆诗情画意。

C [C项,“飞鸟稀疏……武陵源流水潺潺”错误。“疏”字理解错误,不是飞鸟稀疏,而是形容钟声悠远,比飞得很高很远的鸟儿更远;“武陵源”是说此处美景像极了武陵桃花源。]
(2)本诗尾联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写到了插秧的劳动场面,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尾联为诗人的卓见和此诗的旨趣。“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这两句表明,诗人最爱赏的是农民的“插秧针”,农夫在田间劳作,诗人和朋友拄着藜杖时徙时倚,贪看于插秧,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在这农忙的画面之中,作者领悟到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道理。整首诗作者将田园风光的景和对田园生活以及农事的体悟融合到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也隐隐透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答案] ①本诗尾联写诗人沉醉于看农人插秧,流连忘返直到黄昏,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羡慕,隐隐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②杨万里的《插秧歌》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写道,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B.颔联中“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
C.颈联写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D.第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乌鸦和老鹰飞上飞下、相互追随的画面,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C [C项,“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错误,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从侧面表现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全篇通过描绘农者在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之景,在写劳动者的同时也用适当的笔调渲染了春日的景色。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写从开动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起饲牛饥”,写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为农耕做准备。颔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写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耕种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这两联描写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颈联中“妇子同来相妩媚”,写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鸢飞下巧追随”,写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家庭和睦,景色优美,描绘了一幅和谐农家生活的图景。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纷纭政令曾何补”直接指出政令繁多于农事无益,农民和农事需要的还是风调雨顺,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
[答案] ①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②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③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