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4 第三单元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4 第三单元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任务一 借助知人论世,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高考要求考生能站在一定高度上,对古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感情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阅读古诗词可以采用此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中寄寓的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见教材P69“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黑暗混乱,老庄哲学思潮抬升,许多读书人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是《归园田居》组诗的主要内容,也是诗人精神胜利的情绪体现。
(示例二)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满怀郁愤,心境凄凉。诗人送客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他们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凄凉、冷落的寂寞生活。在此境况下,白居易创作出传世名篇《琵琶行并序》,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命之叹!
(示例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年过六旬。词人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报国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才能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写这首词时,执掌政权的韩侘胄,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侘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表现自己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赏析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要联系诗歌的注释,把握诗歌的标题,建立丰富的解读背景系统,以此观照解读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
2.要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多角度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结合诗歌的词句,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会同馆①
[南宋]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③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 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同馆。②沤浮:水中气泡。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
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句,谈谈其中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意思是敬慕当年苏子卿,誓与汉节同死生,公羊能否生乳何须问!运用了苏武北海牧羊的典故,以苏武自许。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孤身一人出使万里,已到了殉身报国的时分,自己会像苏武那样坚贞不屈,所以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意思是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防秋”,是指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侵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却与山窗障北风”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悲愤,无限感慨之情。所以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
[答案] ①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②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
任务二 揣摩情感基调,欣赏音韵之美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鉴赏诗歌,要借助诗歌语音的轻重、高低、长短等的变化,欣赏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由此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在小组内朗诵。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见教材P69“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第1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
(1)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低沉悲戚的语调和较为和缓的语速。开头三句,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寻而不得的失望,形单影只的孤寂,朗读时要读出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接着是比较平缓婉曲的抒情,诵读时,先适当放慢节奏,感情渐趋强烈,最后一句则是将此情推向高峰。
把握诗歌的音韵与节奏是诵读诗歌的关键,也是体会诗歌情感基调的重要方法。欣赏诗歌音韵节奏之美,要弄清以下三点:
1.古代诗歌往往是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构成诗歌韵律美。这种有规律的音节组合和搭配,使诗句产生一种流畅而和谐的感觉,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
2.节奏是指诗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和音节的重心所在,通过合理的控制来形成节奏感。诗歌中的节奏感来源于对诗句造型的独到处理,使得诗句有纵深感和呼应感。
3.音韵和节奏在诗歌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调和的。音韵与节奏相得益彰,使诗句更加优美动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 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运用顶真手法,写月下凉州之景,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的气派;“胡人半解弹琵琶”体现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C.琵琶乐声动人,风声萧萧,长夜漫漫,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诗人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宴饮。
D.全诗既具有盛唐时的豪迈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前六句语言节奏欢快,后六句语言节奏舒缓。

D [D项,“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错误,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不明显。]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六)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 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
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平和,中间高亢,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C [C项,“起调平和,中间高亢”错误,诗歌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应是“起调高亢,中间平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