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当代文化参与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我们的家园 语文素养
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通过剖析文化现象,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进阶一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
柳编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而精美的手工艺品,它是一种将柳条编织成形的技艺。因为柳条本身的柔软和韧性,适合于各种复杂的构造和弯曲的形状,所以柳编具有纹理清晰、优美动人的特点。而柳编在中国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它是中国民间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柳编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是榆阳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柳编制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可做装饰品。柳编作为陕北人至今离不开的生活器物,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美好记忆。
屈志荣是榆阳柳编非遗传承人,从事柳编行业40余年,其父辈、女儿、孙子,几代人都和柳编有着不解之缘。屈志荣以柳编为生,也将柳编手艺一代代传承。不论是柳条还是藤条,只要他拿在手里,就能“变”出新花样儿。经过手艺人的翻转折叠,几分钟一个小花盆就制成了。
近年来,屈志荣一家不断创新编法和用途,把柳编从日用品拓展到办公、装饰等多个领域,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相结合,笔筒、托盘等新式产品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主要流布于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四十个县与南宁市、崇左市、梧州市和贺州市部分县乡,由明代叙事讲唱道情演变而来,桂林渔鼓是广西重要的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表演时主要以桂林话演唱,以渔鼓作为主要演奏乐器,配以简板、二胡、中胡、月琴、中阮、三弦、笛子、碟子、酒杯等伴奏乐器。
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带伴奏、伴唱形式,有二人组、三人组、五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主要乐器渔鼓由直径约十一公分、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鼓面蒙上蛇皮、蛙皮或猪板油皮,敲打起来清脆灵动。
桂林渔鼓以传统节日、庙会为载体,生动地展现其善于刻画人物、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民间艺术,印证了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骆越文化的交融历史,唱出人间百味,唱响山水桂林,它扎根于民间,普及在群众,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
皮影戏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区域的播布现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