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9 第五单元 进阶一 阅读前备知识与方法指导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9 第五单元 进阶一 阅读前备知识与方法指导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五单元 
乡土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乡土的中国 语文素养
  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 1.探索社科类书籍的阅读门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2.把握论著中的关键术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了解和考察其学术价值。
3.深入研读作品,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4.了解学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借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自己专著研读和专题研讨的能力。
本单元要求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这为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拓展阅读视野、提高理论认识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通过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其乡土意识,使其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进阶一 阅读前备知识与方法指导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晚年开始对一生学术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他的主要著作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缘起于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文章,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问题,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课标全国卷对学术论著考查的主要能力要求包括筛选、提取、整合、比较、分析、应用等,这些能力均可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下的《乡土中国》中找到相关对应点和解题依据,为此,我们选取一些经典片段来介绍读书方法,以期达到全面提升对学术论著阅读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阅读”读文技法
第一步:构建阅读目标任务
阅读《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可能是为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无论带着哪种预期来阅读,目标明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步: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就是要遵循这种逐步推进的阅读方法。
第三步: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学以致用
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要研究作者形成结论的过程,分析其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要用这种研究思路去指导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单篇研读”读文技法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可以总结出先“粗”后“细”、反复思考的学术论著阅读方法。
第一步:“粗”读,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有些学术类文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段与段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这就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具体来说,可通过抓文体特征(如论述文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结构)、寻找标志性词语(如关联词、顺序词、过渡词等)、寻找关键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来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步:“细”读,抓住内容要素,理解作者观点
一是要抓住核心概念。在学术类文本中,作者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比较抽象,但它恰恰又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因此,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此外,还要从概念入手,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是要筛选重要词句,提炼材料要点、论证要素和推理要素,进行全面理解分析,把握内容要点和重要观点。
第三步:多“思”,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阅读学术类文本,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要通过找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策略和方式,学以致用,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读文通法示范]
原文节选整合
(2022·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①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原文节选整合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原文节选整合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原文节选整合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读文过程呈现
依据上述提供的读文技法,快速阅读文本内容,补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
(1)材料一由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引出中国社会结构“________________”的概念;再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指出这种格局的特点;最后采取举例的方式,强调“差序格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抓核心概念,分析行文思路)
差序格局
伸缩能力
读文过程呈现
(2)作者认为,差序格局就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作者观点)
不同的圈子
原文节选整合
材料二:
①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原文节选整合
②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原文节选整合
材料三:
①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原文节选整合
②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读文过程呈现
(3)材料二先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在中国传统中没有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接着强调“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________________搭成的网络”。(分析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私人关系
读文过程呈现
(4)材料三中,作者强调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________________,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理解作者观点)
敬畏之感
读文过程呈现
(5)作者认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单纯地依靠________是满足不了时代需求的,还必须实行“________”。(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礼治
法治
[试做考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命题意图:本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培养其定位获取,分析判断,识别选项谬误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A.与西方社会相比,乡土中国“家”的界限模糊,作者认为这正是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的一种表现。
B.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
C.礼和法律对人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礼”靠教化养成,“法律”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D.维持礼的是传统,而乡土社会可以靠礼来维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的前提。
B [B项,“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错误。根据原文“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可知,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命题意图:本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信息推断与评价等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判断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正误,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A.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表现为水波纹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
B.传统道德中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
C.礼和法律都是一种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合乎礼的行为就是做得对的。
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

C [A项,“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错误。根据原文“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可知,亲属关系不单包括血缘关系,还包括夫妻关系即根据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B项,“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错误。根据“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这依然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D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并不等于礼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发挥效力。]
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命题意图:本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及分析观点(论点)与材料(论据)的关系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之间的契合点,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A.袭人是贾母拨过来侍奉宝玉的,因此宝玉不能直呼她的名字而称“姐姐”。
B.凤姐弄权铁槛寺,干预张姓财主女儿金哥的婚事,导致金哥殉情而亡。
C.柳湘莲因贞操名节的禁锢,拒绝了和尤三姐的婚约,尤三姐以死明志。
D.有一回晴雯不在,三等丫鬟小红给宝玉倒了一杯茶,招来一顿责骂。
B [结合文中“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凤姐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强行让张家退婚,致使金哥殉情,体现了王熙凤因自己的私利而谋财害命,并不能体现“礼”。]
4.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出现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论证手法的鉴别与分析能力,通过对作者运用论证手法的分析,以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确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都采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材料三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突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②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材料充实,生动幽默,在轻松活泼中呈现乡土中国的特点。③材料三主要运用假设论证的手法,有力精准,在理性中阐释礼治在乡土中国的独特性。
5.下面的文字是小说《白鹿原》的节选,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白嘉轩对鹿子霖忏悔的原因。(6分)
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
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
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盯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命题意图:本类题目考查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通过运用文内观点对文外材料进行解读,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预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人有亲密的血缘、地缘关系;②白嘉轩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兄弟之情不顾,巧取慢坡地,体现了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伸缩性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③白嘉轩认为鹿子霖发疯及鹿家败落是自己不义的结果,同时两人的关系密切,因而忏悔。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