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1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学习之道 语文素养
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
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
本单元课文体现出对学习之道的探索,所选作品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欣赏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修养。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0课 劝学 *师说
1.识记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作者的主要思想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3.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4.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探究学习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5.体会“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6.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段。
1.[文本联读] 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应该更新?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学考对接] 文言文断句
3.[读写联动] “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请你以“家风”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你的观点,字数不少于150字。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1:坚持不懈
主题2:博采众长
5.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君子 驽马 句读 六艺 经传 巫医
[国学经典]
①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篇目一 劝学
一、文意理解
(第1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第2层)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 ( )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 )有槁暴( ),不复挺( )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 )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 )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深
合乎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圆规
即使
晒干
直
经过墨线比量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接近、靠近
磨刀石
检验
省察
同“智”,见识
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第3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踮起脚后跟
劲疾
清楚
借助
善于奔走
到达
游泳
横渡
同“性”,天性
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
(第4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 )
备焉。故不积跬( )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词,相当于“于此”
非凡的智慧
圣人的心怀
跨出一脚
跨出两脚
没有用来……的,
骏马
一天的行程
停止、止息
刻
雕刻
泥土,尘土
地下的泉水
专一
蟹钳
浮躁,不专心
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强调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无从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1) 以为轮( ) (2)中绳( )
(3)槁暴( )( ) (4)就砺( )
(5)参省( )( ) (6)跂而望( )
(7)跬步( ) (8)骐骥( )( )
(9)锲而不舍( ) (10)金石可镂( )
(11)二螯( ) (12)蛇鳝( )
róu
zhòng
gǎo
pù
lì
cān
xǐng
qǐ
kuǐ
qí
jì
qiè
lòu
áo
shàn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使之然也(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有”同“又”,表示再次
“知”同“智”,见识
“生”同“性”,天性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绝
(2)假
动词,横渡
动词,停止,消失
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
副词,极,非常
动词,借助,凭借,利用
动词,假装
动词,借
(3)劝
(4)望
动词,鼓励
动词,劝说,劝导
动词,向远处看
名词,名望,声望
(5)而
(6)焉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连词,表修饰关系
兼词,相当于“于此”
代词,可译作“它”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呢”,常不译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情况。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
(2)其曲中规( )
(3)故木受绳则直(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8)积善成德( )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10)用心一也(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名词作动词,游泳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古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2) 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把……做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广泛地学习。
特指长江、黄河。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地下深处。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地下的泉水。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藏身。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用心一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直中绳, 以为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
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烘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省略句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状语后置句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旅游结束后,李华借助人工智能快速制作出一家人旅游的视频,家人都惊叹不已。《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
(2)在高三第一课上,王老师用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正面设喻,又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面设喻告诉同学们积累的重要性。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三、文白对译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以,因为。一:专一。跪:蟹腿。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再好的马只跃进一步,总归不如驽马行路的十日之遥;即使是一段朽木,锲而舍之,终难刻断,更何况要使之成器;金石之可镂,全在于锲而不舍的坚持。
[适用角度] 坚持不懈 恒心与毅力 坚守
坚持不懈
1.名句识记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岱《夜航船·政事部·识断》)
(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6)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
2.名段诵读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的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坚持不懈的意义。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便能在比赛时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一会儿”可不得了,那是无数汗水与泪水的累积。据统计,一位优秀运动员一年的训练时长可达上千小时,他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与疲惫和伤痛斗争,只为了那赛场上的荣耀一刻。就如跑马拉松,过程枯燥又艰辛,但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穿过终点线。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可现实是,许多人只是思想上的巨人,却是行动上的矮子。意志力太过薄弱,目标不明确,做事半途而废,往往会遭遇失败。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黄大发、林俊德那样,用一生时间只为做好一件事情,最终会有所收获。坚持是一份巨大的力量,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宝贵的精神,无不赞美。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还有近代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现代的航空精神、工匠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人民,使人民更加团结,国家更加富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驽马十驾
驽马:指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也指蹩脚马。语出《周礼·夏官·马质》:“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
1.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成长启示] 人言可畏之处,在于其是非难辨,让人曲直难分。有些虽然只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但是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却能在精神上戕害对手,足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即便是像孔子这般淡定之人,在面对弟子的质疑时,也只得无奈地指天发誓,才能还自己一个清白。由此可见,“人言”的破坏力有多大。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明理知义]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造福天下百姓。
[成长启示]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所以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得志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名家评说]
荀卿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世之言弟子胜师者,辄以此为口实,此无异梦中语。青即蓝也,冰即水也。酿米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曰酒甘于米,膳羞美于羊,虽儿童必笑之,而荀卿以是为辨,信其醉梦颠倒之言。以至论人之性,皆此类也。
——[宋]苏轼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学术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重要性
专心致志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学不可以已
注重积累
活动一 把握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1.《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请简要分析并填写表格。(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1段)
学习的意义 文中运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
① 文中运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②
[答案] ①学习的作用 ②文中运用十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2.下列句子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蕴含了什么学习道理?是从哪个角度阐释的?(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1段)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②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
③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活动二 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3.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来谈谈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其思想观点主要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习意义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三是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荀子如此重视学习,与他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
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学习;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活动三 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当今社会知识激增,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有人认为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人认为荀子的观念已经过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终身学习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固守于旧有的知识,哪怕过去的成就再大,过去的名声再大、地位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观点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做事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结果只会落得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观点三)荀子在文章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文本对应练(十五) 劝学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暴”同“曝”。]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取之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C [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从。B项,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⑤
√
C [①古今义都指“上到高处”。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④古今义都指“风和雨”。⑤古义:寄居,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
D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主谓倒装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开学典礼上,校长在致辞中借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学生,要想变得聪慧明达就必须广泛学习、自我反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①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有删改)
【注】 ①客刺:名刺,名片。
7.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
[解析] 句意:我现在京城,天天事务纷冗,都可以不间断,何况在家中的事务远远比不上这里的繁杂呢?“吾”是主语,“在”是谓语,“京”是宾语,语意完整,B处断开;“日日”是状语,不能与后文断开;“事务纷冗”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D处断开;“犹可以不”是状语,不能与后文断开;“间断”是谓语,省略了主语“我”,语意完整,F处断开。“况……乎”是反问句,中间不断开。
[答案] BDF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疾,本义是病,后引申为痛苦、毛病、厌恶、妒忌、劲疾。“声非加疾也”与“疾风知劲草”中的“疾”都是“劲疾”的意思。
B.“顺风而呼”与“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的“而”用法不相同。
C.“为孝元所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句式特点相同。
D.肄业,文中指修习课业,与现在所说的“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并不一样。
√
B [A项,正确。两者都是“劲疾”的意思。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只有经过劲疾的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B项,错误。用法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承。句意:顺着风呼喊。/寒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C项,正确。都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表被动。句意:被孝元帝礼遇。/英雄的业绩被风吹雨打早已不复存在。D项,正确。修习课业/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句意:明年修习课业的地方。故选B项。]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材料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设喻,论述学习的作用是弥补自己的不足。
B.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以刘绮、朱詹、臧逢世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C.曾国藩以自身为例,虽事务繁忙仍坚持每天临帖、读书圈批;批评诸弟“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D.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曾国藩家书》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
B [B项,“以刘绮、朱詹、臧逢世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错误,根据“古人勤学,有……”可知,作者举刘绮、朱詹、臧逢世的例子,是为了强调读书要勤奋,而不是侧重于功利方面。臧逢世最终凭借《汉书》闻名,没有官至高位,受到皇帝的赏识。]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2)“资”,资财;“爨”,生火做饭;“实”,使……充实,填饱。
[答案] (1)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朱詹)爱好学习,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
11.古人云“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说的是君子求学,要慎重地对待开头。高一的你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述三则材料给你提供了哪些反思角度?请分别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材料一中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启发我们:个人苦思冥想远不如学习有益;②材料二《颜氏家训》中列举古人勤学的事例,“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尤其是刘绮、朱詹等人的事例,告诫子孙要勤奋学习,启发我们:学习要勤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③材料三曾国藩告诫弟弟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启发我们:学习要有恒心,今日事今日做。
[答案] ①个人苦思冥想远不如学习有益;②学习要勤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③学习要有恒心,今日事今日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子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材料二:
古代人勤于学习,有用锥刺腿的(苏秦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有投斧求学的(文党本为樵夫,为了下决心求学投斧于高树),有利用雪光读书的(南朝人孙康家贫,夜间无灯读书,于是借雪光映照而苦读不已),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晋朝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夏季遂捉萤火虫数十入袋,夜以继日地读书),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汉代的倪宽在田间耕作时带有经书,利用休息时苦读不已),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汉朝人路温舒,年少放羊,取泽中蒲作为书写材料,用以写字学习),所有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梁朝彭城的刘绮,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荻草,把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
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人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出居扬都。(朱詹)爱好学习,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寒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但他仍不荒废学业,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被梁元帝礼遇。朱詹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的典型。有位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要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别人书读时间不能太长,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帖、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写一本,军府里的人佩服他有志气,最终他以精通《汉书》闻名。
材料三:
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总以有恒心为主。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的时候就没有计算数量。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了结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心,那四弟虽是中等的资质,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资质呢?
明年修习课业的地方,不知定了没有?或者在家,或者在外,都无不可。说在家不好用功,这是善于(找借口)推卸责任而已。我现在京城,天天事务纷冗,都可以不间断,何况在家中的事务远远比不上这里的繁杂呢?切记不要因为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也切记不要因为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
篇目二 师说
一、文意理解
(第1层)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
同“授”,传授
疑惑
知道,懂得
以……为师
学习
表示反问语气
提出中心论点,并以老师的职能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他)来……的
(第2层)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 )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
尊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
尚且,还
一般人
更加、越发
以从师学习为耻
糊涂
同“否”
放弃,舍弃
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之类
差不多
谄媚奉承
并列、排列
竟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3层)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如是而已。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的老师
同类的人
不一定
超过
学术技艺
学习、研究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全面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赞许
指古人从师之道
赠送
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缘起。
与骈文相对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红色)的字注音。
(1)句读( ) (2)近谀( )
(3)经传( ) (4)郯子( )
(5)苌弘( ) (6)老聃( )
(7)子蟠( ) (8)贻之( )
(9)无少( ) (10)或不焉( )
dòu
yú
zhuàn
tán
chánɡ
dān
pán
yí
shào
fǒu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受”同“授”,传授
“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师
名词,老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动词,学习
动词,尊师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学习
(2)道
(3)相
名词,道理
名词,道理
名词,道德学问,学识修养
名词,风尚
名词,从师之道
副词,互相
代词,动作偏指一方
名词,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4)传
(5)而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连词,表顺承,不译
连词,表顺承,不译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而已,罢了
(6)其
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代词,他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与“欤”配合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真是……啊!”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情况。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而耻学于师( )
(4)孔子师郯子( )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 )
(7)吾未见其明也( )
(8)惑而不从师( )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明智的地方
名词作动词,遇到疑惑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3)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古旧的道路。
(4)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指古人从师之道。
跟随、而且。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一般人。
在小的方面学习。
(7)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一定。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判断句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宾语前置句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4)不拘于时,学于余。(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不必贤于弟子。(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耻学于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状语后置句
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状语后置句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负责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内容,孔子的“有教无类”揭示了他选择学生的观点,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择师观点。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三、文白对译
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孔子曾
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适用角度] 博采众长 超越前人 勇于探索 大胆质疑
博采众长
1.名句识记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5)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题《竹梅图》)
(6)虚心竹石后,直学古人心。 (王安石《进学》)
(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荀子·非十二子》)
2.名段诵读
(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翠色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2)古语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世间,人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价值,并且向他们学习,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本事。
偏见和嫉妒并不能使人变好,但欣赏可以。如果你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就会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你总是嫉妒他人的才华,往往只会心生怨念,也就难有长进;但如果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诚心实意向对方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日渐增益。
(3)善于学习他人的人往往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的人,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奠基者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批评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指出了我们的错误。”不能接受他人批评,不能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的人让人尊敬,骄傲的人永远被人唾弃。
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诗》《书》《礼》《易》《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明理知义]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遵循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成长启示]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要充分重视。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名家评说]
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朱熹《朱子考异》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________________”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耻于相师
传道受业解惑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古之圣人
于其身
活动一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1.《师说》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唯道是学”。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活动二 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2.根据原文,说说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愈主要是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行批判,倡导师道的回归。比如原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等句,直指社会问题,以笔为矛,对当时人们耻于问师学道的风气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
活动三 分析作者学习观的现实意义
3.你认为对于当今社会来说,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观点有没有值得借鉴之处?简要说明理由。(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韩愈的某些观点对当今社会仍有借鉴意义,比如他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即不分身份、年龄,而是以能力高下来作为择师的标准,以能者为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人和人之间应该打破身份和长幼的界限,互相学习长处,才能不断进步。
1.《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试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见教材P87“学习提示”第1段)
课文 学习态度 学习目的 和意义 学习作用 学习途径
和方法
《劝学》 学不可以已, 学习要专心 致志 成为君子 ② ③
课文 学习态度 学习目的 和意义 学习作用 学习途径
和方法
《师说》 ① 成为圣人 学习可以正风气,学习可以行古道,学习可以长智慧 从师学习,以道为师
[答案] ①尊师重道 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③学习要善于凭借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
2.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应该更新?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不应以年龄为标准。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文言文断句
[从教材中学]
在《劝学》第3段中,文章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些句子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如能借助断句读出节奏感,必能有利于准确理解文意,并能很好地感悟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到高考中去]
1.语意断句
断句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直接切段,这是断句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最能切合文意的方法。
2.语法断句
(1)抓名词、代词,看主语与宾语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2)抓动词和形容词,看句子的谓语
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察句式,看有无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3.标志断句
(1)找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2)看文言虚词
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
(3)看句式结构及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此外,文言文中还会使用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抓住这些特点来断句,常能收到断定一处则几处都断开的效果。
常见的句式类型及标志
句式类型 句式标志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迁移应用]
(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 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魏君贤未可图也。
[解析] 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依据句式,“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作“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依据语法,“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答案] CEH
【参考译文】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语文课上,学习荀子的《劝学》,老师讲到“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时,对大家说:“这是讲学习的作用,倒也罢了,如果在人的培养上也这么做的话,那就可怕了!”这位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请你代他说出来。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木直”即人直,做人应该正直不屈。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应该坚持自己做人的标准,行为正直,思想端正。如果一个人因为外界的“ ”而改变自己做人的标准,卑躬屈膝,曲意逢迎,就不可取了。李白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表明做人的威武不屈,坚守初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立于世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对比论证,观点鲜明
《荀子》在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时,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运用对比论证“四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微点小练]
“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一句话道出了家风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家风呢?家风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你以“家风”为话题,就以上两个问题写一段文字,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你的观点,字数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家风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家族的兴盛衰败。包公祖孙三代都克己奉公,廉洁守法,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次子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后人评道:“包公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反观当下,家风却已与旧时渐行渐远。富二代与官二代的横行,李刚和李双江对后辈的不作为使不正之风传递,使家风沦为笑柄。人们须纠正当下家风的不正之气。作为长辈,应端正自身,切不可上梁不正。倘若长辈能以身作则,好的家风对后辈将有无尽影响。作为晚辈,则应继承长辈身上的优点与正能量,切不可辱了先辈的颜面,使家风沦丧。
文本对应练(十六) *师说
1.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属予作文以记之
C [A项,“受”同“授”,传授。B项,“不”同“否”。D项,“属”(zhǔ),同“嘱”。]
√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红色)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从而师之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C [A项,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后果、目的等;因此就。B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D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面各句中加点(红色)的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3分)( )
①六艺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习之
②师道(方法)之不传也久矣
③道(取道)芷阳间行
④则耻师(老师)焉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
⑥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
⑦其为惑也,终不解(解决)矣
⑧吾从(介词,自从)而师之
A.①③④ B.②⑥⑧ C.②④⑦ D.③⑥⑦
√
B [②道,风尚。④师,从师学习。⑥无,无论。⑧从,动词,跟随。]
4.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耻相师 ②则群聚而笑之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吾从而师之 ⑨吾师道也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①⑧/②③/⑤⑥⑦/④⑨⑩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⑨⑩
√
C [①④⑧意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⑦⑨⑩名词活用为动词。]
√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D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是班里的奥数高手,数学老师有时也会向他咨询,有同学笑话老师,老师引用《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学生也有擅长的领域,老师并不一定比同学优秀。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甲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7.材料甲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岂可使呶呶者过矣。
[解析] 句意: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咈吾耳”“骚吾心”,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及后句末尾处C、D断开;“愈”,此处表递进,引出后句,前面G处断开。本题要求断三处,可按以上断句。其中“岂可使呶呶者”,“呶呶者”作后面句子的主语,可在其后断开,表强调。故C、D、G三处需要断句。
[答案] CDG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辄哗笑之”和“张口辄骂欧曾”中的“辄”的词义相同。
B.“吠所怪也”中“怪”的用法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用法相同。
C.“将以责成人之道”中的“责”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用法不同。
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
√
C [A项,正确。“辄”,都是“就”的意思。句意: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B项,正确。“怪”“师”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感到奇怪;/以……为师。句意: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跟随他学习而且拜他为师。C项,错误。“责”用法相同,都是“要求”的意思。句意: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D项,正确。故选C项。]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宗元从魏晋以来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尚谈起,以韩愈冒天下之大不韪收召后学的经历为鉴,委婉地拒绝了韦中立拜自己为师的请求。
B.柳宗元以孙昌胤行古代的冠礼为例,谈人们对于特立独行者的态度。大部分人漠然,感觉莫名其妙。有的人则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受到指责。
C.黄宗羲在文中认为师道之不传是因为老师素质不高,没有指导学生的德行和能力却好为人师,既轻视传统又浮躁自负。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所以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
√
B [B项,“有的人则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受到指责”表述错误。文中有“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讲京兆尹郑叔对孙昌胤告知大家自己已经行冠礼的愤怒和抵触,并且世人并没有因此而指责郑叔。]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见”,被;“病”,辱骂;“顾”,不过。(2)“盖”,大概;“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相率”,相互,共同。
[答案] (1)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
(2)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
11.两篇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对当时从师的风尚进行了批判,两者的观点矛盾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结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可知,柳宗元的文章从世人以从师为耻,对他人从师的行为漠然、大惊小怪甚至群起而攻之的角度,对当时从师的风尚进行批判。②结合“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可知,黄宗羲的文章从世人浮躁、自负,无能力却轻易为师的角度对当时从师的风尚进行批判。③结合“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可知,两篇文章的观点并不矛盾,从不同的角度为师道正名,倡导对古代“师道”的传承。
[答案] ①柳宗元的文章从世人以从师为耻,对他人从师的行为漠然、大惊小怪甚至群起而攻之的角度,对当时从师的风尚进行批判。②黄宗羲的文章从世人浮躁、自负,无能力却轻易为师的角度对当时从师的风尚进行批判。③两篇文章的观点并不矛盾,从不同的角度为师道正名,倡导对古代“师道”的传承。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风瘫之类的),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乙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做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