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2讲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课件(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2讲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课件(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通史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7张PPT)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主题突破 专题融会 精准备考
板块三 世界史
第12讲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通史复习 主题突破 多维探究 引领备考新模式
从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资本主义取得全球优势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
(1)经济与社会生活: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同时,对社会关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2)政治与社会治理: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确立。工业革命后,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国家的职能扩大,对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国家治理向现代化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工业革命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主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01
主题二 国家治理、国际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02
大题增分12 高考非选择题——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03
通史限时集训(十二)
04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题一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促进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工业革命推动了历史发展。
一、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 革命 的开 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先后出现
③化学工业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工业 革命 的影 响  (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生产组织: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形式
(3)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筑、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的变化;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5)水陆交通:推动了水运轮船、铁路火车、公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变化
(6)社会生活:促使生活观念、教育文化、休闲生活等
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变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 市场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贸易 格局 (1)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金融 体系 (1)19世纪初,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2)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后,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命题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2024·全国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2
4
1
3
题号
5
6

A [根据材料“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项;B项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都是18世纪以后出现的事物,排除C、D两项。]
2
4
1
3
题号
5
6
2.命题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4·全国甲卷)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2
4
1
3
题号
5
6

C [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对生产组织结构的重构,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女工人身自由被限制,并非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且这种方式降低了女工的生产自主性,故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单纯的工厂的管理能力,故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3.命题点: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024·湖南卷)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2
4
1
3
题号
5
6

B [根据材料“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这表明当时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4.命题点:20世纪初的德国制造业
(2024·安徽卷)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2
4
1
3
题号
5
6

B [根据材料“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工艺文化,提升了德国的工业品质量,故体现出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欧洲工业制造都采用德国工艺,排除A项;材料未讨论德国国际地位与其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文化竞争只是欧洲强权博弈的一种手段,材料无法说明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且该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5.命题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4·甘肃卷)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获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2
4
1
3
题号
5
6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用到全球各地的产品,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产品并不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的福利制度,无法得知其福利制度很完善,排除B项;伦敦居民可以享用到全球各地的产品并不等同于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
2
4
1
3
题号
5
6
6.命题点:19世纪的伊朗
(2024·广东卷)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
4
1
3
题号
5
6

C [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棉布进入伊朗市场,冲击了伊朗纺织业,导致伊朗由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说明伊朗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C项正确;伊朗并非英国独占的殖民地,俄国也侵略了伊朗,排除A项;英国棉布大量进入伊朗冲击了其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英国对伊朗的经济侵略,这不利于伊朗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1.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精神文化的变化: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发挥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2)女性地位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欧美各国广泛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普选权。
(3)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问题:出现了许多“血汗工厂”,人文情怀缺失,工作环境恶劣,大量雇佣童工,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生产事故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等。
(4)社会立法的变化: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劳资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通过社会立法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2
4
1
3
题号
1.(2024·广东佛山二模)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2
4
1
3
题号
A [根据“1839年”和材料内容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科学和工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年轻人的教育课程中却缺少这些内容,这会使英国的工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后续人才,表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的是英国有关科学和工艺的教育课程缺失,“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并不是该学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英国教育课程存在缺陷,可能会对以后英国工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D项因果颠倒,排除。]
题号
2
4
1
3
2.(2024·江西上饶二模)如图是创作于1860年的绘画《邮局:差一分钟到六点》。作品描绘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把邮件寄出的场景。据此推断,该作品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A.贫富分化持续拉大
B.都市工作节奏加快
C.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时尚生活

题号
2
4
1
3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与材料中人们去邮局寄邮件的场景相符,故选C项;“贫富分化持续拉大”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人们寄送邮件相悖,排除A项;“工作节奏加快”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时尚生活指人们在短时间内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种高品质生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题号
2
4
1
3
3.(2024·山东济宁一模)据统计,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包括棉织品在内的纤维制品所占比例则从72%减少到44%。在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方面,19世纪20年代欧洲地区占5成以上,但到19世纪中叶欧洲所占比例锐减。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实证(  )
A.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均衡
B.欧洲国家出现衰退
C.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题号
2
4
1
3
D [根据材料“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约5倍”“在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方面……欧洲所占比例锐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英国出口商品的出口地方面,欧洲所占的比例锐减,说明英国出口其他地区的产品上升,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产品出口到其殖民地,增强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情况,不能得知整体欧洲国家发展是否均衡,排除A项;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整体有所发展,排除B项;此时期世界经济重心仍旧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
题号
2
4
1
3
4.(2024·吉林长春一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由此可知,股份公司的出现(  )
A.标志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助推了近代工业结构的调整
C.说明英国金融资本高度集中
D.得益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题号
2
4
1
3
B [根据材料“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可知,股份公司通过集资的方式,可以筹集到修建铁路所需的庞大资本,体现了股份公司的出现有助于近代工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了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发展,故选B项;最早的股份制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办于殖民扩张时期,股份公司出现时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排除A项;铁路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但是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垄断资本,排除C项;铁路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国家治理、国际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主题二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强不断瓜分世界,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英国 (1)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历经多次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2)1835年,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加强了基层自治管理
俄国 1861年,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促进了
资本主义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美国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内战,最终北方获胜,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随后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意大利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国家统一
德意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 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改革,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但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最终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近代西方国家治理
文官 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对西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律 制度 英美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立法和司法独立、保障个人权利
基层 治理 1835年,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加强了基层自治管理
国家 关系 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三、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 思主 义  (1)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发展:先后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第一 国际 1864年,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巴黎 公社 1871年3月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四、殖民体系与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 体系 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民族 独立 运动 拉丁 美洲 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1822年,巴西独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26年基本实现独立
亚洲 20世纪初,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非洲 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势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1.命题点: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的重心
(2024·山东卷)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2
4
1
3
题号
5
6
7

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并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然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因为他们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非理性非正义,而且还要进行改造,构建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故选C项,排除B项;经济规律体现不出“激进”,也并非社会主张,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2.命题点:维也纳会议
(2024·江苏卷)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靡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2
4
1
3
题号
5
6
7

D [根据材料“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可知,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让大部分参会代表沉溺于娱乐,使会议主导权掌握在少数强国手中,即国际协调机制由大国主宰,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体一致原则是一战后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排除C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3.命题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2024·北京卷)《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2
4
1
3
题号
5
6
7

C [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可知,这一言论认为,让中国了解国际法将对列强在中国获取不当利益造成麻烦,不利于列强侵华,C项正确;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的标志是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浑然不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4.命题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2024·甘肃卷)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2
4
1
3
题号
5
6
7

B [根据材料“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可知,由于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故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受到王后推广,由此可见王室借助此行为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消弭贫富分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披萨是那不勒斯的贫民食品,并非传统美食,排除C项;王室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凸显南部特色,而是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5.命题点: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024·全国新课标卷)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2
4
1
3
题号
5
6
7

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非洲大陆本土的抵抗运动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为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埋下了思想的种子,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形式有和平斗争也有暴力斗争,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非洲大陆本土人民的抗争,不能体现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大陆本土的抵抗运动逐渐增多,这些团体是反对殖民者入侵的团体而非政党,不能体现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排除B项;C项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2
4
1
3
题号
5
6
7
6.命题点:世界殖民体系与民族解放运动
(2024·黑吉辽卷)下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2
4
1
3
题号
5
6
7

A [根据漫画内容可知,这是非洲人民把根植于非洲的欧美殖民者的“巢穴”给吹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积极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欧美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推翻殖民统治,没有体现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人民推翻欧美殖民统治,不是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其在非洲的冲突问题,排除C项;泛非主义是指全世界黑种人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一个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思潮,但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地区的民族解放,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7.命题点:“美洲人”新观念的形成
(2024·广东卷)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2
4
1
3
题号
5
6
7

B [根据材料可知,《人权宣言》在拉美地区印刷出版,拉美出现秘密结社,出现“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等口号,“美洲人”新观念开始形成,这些现象都说明拉美地区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正在觉醒,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问题,排除A项;“摧毁殖民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拉美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未具体提到革命理念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
2
4
1
3
题号
5
6
7
1.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特点
维度 概况
从过 程看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1)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发展了中世纪形成的议会制度,开创了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
(2)美国保留了殖民地时期的州自治制度,也没有废除奴隶制度,在妥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3)德国政治体制中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地方各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维度 概况
从内 涵看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设置。英、法、德等国的政治体制也体现了这一基本特点
维度 概况
从策 略看 斗争与妥协的平衡
(1)英国:国王和议会相互妥协,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2)美国:地方与中央相互妥协,形成了联邦制;南方与北方妥协,保留黑奴制度;大州与小州妥协,形成了独特的选民分配制度;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相互妥协,形成了参众两院制度
(3)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制定了1875年宪法
(4)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相互妥协,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2.《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
(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作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科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革命纲领以及国际主义精神。
(4)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创新成果,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
4
1
3
题号
1.(2024·湖南永州一模)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 数量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2
4
1
3
题号
据上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2
4
1
3
题号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这与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扩大,需要更多文官有关,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
题号
2
4
1
3
2.(2024·山东青岛一模)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题号
2
4
1
3
B [根据材料“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想实现联合”“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等可知,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曾经尝试联合其他势力,通过和平的手段达到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故选B项;巴黎公社属于暴力革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之一是没有发动农民,缺少工农联盟,并且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情况,排除C项;巴黎公社没有与外省的无产阶级取得联系,更没有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排除D项。]
题号
2
4
1
3
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集墨西哥、秘鲁等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题号
2
4
1
3
A [根据材料“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可知该同盟条约诞生于拉丁美洲刚刚独立之后,而且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摆在突出位置,说明该条约意图通过结盟维护独立成果,故选A项;拉美独立后遭到了欧美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半殖民地,排除B项;材料中的盟约只涉及少数拉美国家,并不包括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广泛认同”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盟约范围和成员国家仅限于拉美地区,材料也并未说明世界其他国家对该盟约的态度,无法体现“融入了国际法体系”,排除D项。]
题号
2
4
1
3
4.(2024·福建福州二模)1807年开始,普鲁士国王发布一系列土地改革法令,如下表所示。
法令 内容
1807年《十月敕令》 地产自由,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1821年《共用地分割条例》 持有庄园保有地的佃户才有资格分割共用地
1850年《赎买法》 任何农民只要缴纳相应的赎买金,即可以解除封建义务,获得大小不等的土地产权
题号
2
4
1
3
这反映出当时普鲁士(  )
A.国王独掌立法和行政权
B.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
C.农村经济活力逐步释放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题号
2
4
1
3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鲁士1807年以来的土地改革允许土地买卖,而且农民逐渐获得了土地,对领主的依附性在减弱,这意味着农村经济活力逐步释放,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国王的权力,无法看出“国王独掌立法和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发展,而非工业化发展速度,排除B项;当时的普鲁士,庄园经济是主导,D项说法错误,排除。]
高考非选择题——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大题增分12
例 (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根据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绘制
材料二 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尤其是独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7.3%。不过,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此外,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
措施。例如,从1951年开始,印度对大城市新建工业或扩大工业规模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发展小型工业,支持在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建设国有工业企业,并大力建设新城。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编自俞金尧等《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点拨] 根据材料图片中城市分布情况可知,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根据材料“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得出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由印度近代历史受英国等西方国家殖民得出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根据材料“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指出独立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再从人口增长过快、工业水平低等方面分析原因。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分)
[点拨] 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但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6分)
[答案] (1)特点: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6分)
(2)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居住条件恶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各地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原因: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以农业为主;社会不平等,城乡及地域发展差距大;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6分)
(3)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6分)
[题后反思·技法指导]
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高考阅读时间紧,阅卷教师工作量大,最喜欢批阅符合以上六点要求的试卷。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六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2024·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实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可得出香槟集市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槟集市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根据材料一“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可得出香槟集市加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可得出香槟集市巩固了封建王权。
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汉萨同盟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根据材料二“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二“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知西欧王权的加强使汉萨同盟逐渐失去了地区贸易的垄断权;根据材料二“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欧洲战争频发的冲击是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第(3)问,根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和材料二“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可得出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根据材料一“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材料二“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根据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一“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和材料二“同盟实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得出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答案] (1)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封建王权。(4分)
(2)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贸易中心转移削弱了其影响力;西欧王权加强使其失去地区贸易垄断权;欧洲战争频发的冲击。(6分)
(3)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一、选择题
1.(2024·安徽合肥二模)19世纪中叶,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通史限时集训(十二)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该协会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有利于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故选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涉及棉花的质量标准,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无关,排除C项;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有利于确保棉纺织业原料品质,但“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024·山东日照二模)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勒是强调要保护穷人,强化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控制,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由此可推知这一思想针对的是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故选B项;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排除A项;这一思想针对的是阶层分化,主张增强政府职能,以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项;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形态,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2024·辽宁锦州一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德国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说明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故选D项;古希腊时期已经产生了欧洲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德国并没有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2024·山西运城二模)1824年,法国企图干涉哥伦比亚独立,哥伦比亚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按照门罗宣言的精神与美国结盟,但美国却没有答应这一请求。在18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中,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同意坐下来与委内瑞拉谈判,和平解决了领土争端。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援助哥伦比亚违背了门罗主义
C.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主权的尊重
D.美国反对改变拉美被殖民现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美国之所以没能阻止法国对哥伦比亚的干涉,是因为美国的国力弱于法国;到1895年,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已经有了能力阻止英国对委内瑞拉的压迫。这说明美国门罗主义的推行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美国的门罗主义是要实现对美洲的霸权,所以援助哥伦比亚并不违反门罗主义,排除B项;美国门罗主义是对拉丁美洲国家主权的干涉,并没有尊重拉丁美洲各国的主权,排除C项;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向美洲殖民,但美国自己却干涉拉美事务,改变拉美殖民现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4·湖南长沙模拟)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并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有利于政府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文官改革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因此,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选拔专业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24·河南五市二模)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这最能用来说明
(  )
A.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B.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C.欧美政党制度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说明英国旧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不利于政治发展,而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说明美国同样面临旧的选官制度不利于政治良性发展的困境,所以上述两个事例最能用来说明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属于政治范畴,且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欧美政党制度产生于上述选官制度弊端出现之前,排除C项;题干所述旧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与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时间距离较远,且也与其彻底性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2024·广西南宁一模)随着对职业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舆论的施压,英国于1891年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开启了英国职业病防治的新路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
A.福利国家促进人文精神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法律体系完善
C.国家干预助推医疗技术革新
D.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职业病的频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护工人的健康与权益,英国政府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这表明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故选B项;福利国家是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发展特点,与本题的时空不匹配,排除A项;西方国家干预起于罗斯福新政,并在二战后得到发展,同时,材料中主要是针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与路径,不能得出职业病医疗技术革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来加大对职业病的防治,防治职业病有利于缓和阶级关系,而工业革命是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分裂与对立,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024·广东梅州一模)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  )
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
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彼素来疏于礼让……故亦有其国昌”可知,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认为美国人民上下级平等,国内人民团结,其对美国强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当时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部分藩士开始觉醒,故选C项;倒幕运动促使幕藩秩序走向崩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一个藩士的说法,并未说明该说法得到具体执行,不能得出当时日本“身份秩序开始打破”,排除B项;日本倒幕运动爆发的背景是日本面临内忧外患,材料并未体现当时日本的内忧外患,不能得出“倒幕运动迫在眉睫”,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834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2/3,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意志(  )
A.市场统一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B.自由主义潮流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要求克服分裂状态
D.实力增强推动海外殖民扩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信息“普鲁士的推动”“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结合材料时间1834年可知,随着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要求克服四分五裂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故选C项;材料中看不出德意志经济的高速发展,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自由主义潮流、海外殖民扩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854年,美国通过的《土地价格递减法》规定,针对上市多年而没有销售的西部地区土地,按与其上市时间成反比的规则重新核定新的上市价格,上市时间越长,出售价格越低。同时,美国西部各州设立了移民局,各州还纷纷出版书籍介绍本州基本情况。美国上述举措(  )
A.意在扭转国内战争基本态势
B.埋下了南北冲突的隐患
C.导致了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核定新的上市价格……设立了移民局……出版书籍介绍本州”可知,1854年美国通过《土地价格递减法》采取多种措施,有利于加快西部土地出售和鼓励向西部移民,结合所学1854年前后美国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美国南方和北方争夺西部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成为引发南北战争的重要原因,埋下了南北冲突的隐患,故选B项;美国南北战争于1861年爆发,1854年尚未发生国内战争,更谈不上扭转国内战争态势,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各种措施鼓励向西部地区移民,从而加剧了南方和北方、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而非种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美国采取措施重新核定西部土地价格,并未显示将土地卖给农民,因而体现不出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2024·湖南岳阳一模)如图为一位高三学生在学完某国近代政治制度后,用物理电路知识绘制的图示。由此可推知(  )
A.大权控于国家元首手中
B.帝国议会制衡政府首脑
C.国民居于权力核心地位
D.联邦议会控制立法大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议会,同时人民只能通过议会维护个人权益,这说明皇帝掌控了国家大权,故选A项;图片中帝国议会受内阁控制,无法制衡政府首脑,排除B项;国民只能通过议会表达个人诉求,国家元首总揽国家各项权力,居于核心地位,排除C项;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都要受到皇帝和宰相的控制,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了立法权,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4·山东德州模拟)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可知,马克思批评了工人阶级在早期反抗运动中单纯破坏机器的错误方式,根据材料“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可知,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反抗要认清正确的斗争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是针对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的评论,认为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只是简单地捣毁机器,把机器的使用当作他们贫困的根源,没有认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为指导,故选A项;材料反映无产阶级的斗争没有找准对象、没有掌握正确的斗争方式,与无产阶级联合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批评了工人阶级早期斗争的原始性、落后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需要科学理论为指导,没有体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排除C项;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巴黎公社认为凯旋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国际权利的否定,以及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通过拆毁拿破仑凯旋柱,巴黎公社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立场,强调了对国际权利与和平的追求;这一行为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武力征服和胜利者霸权的批判,以及对平等和国际主义的崇尚,故选A项;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主要从政权性质、民主制度、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来,拆毁皇帝圆柱的行为并未直接展示出巴黎公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巴黎公社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排除C项;此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的封建专制早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2024·广东湛江二模)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这一演说中,要求当时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建立公有制的农场,表明当时列宁主张“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选C项;当时革命尚不具备“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可见列宁并没有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排除A项;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能表明当时列宁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且与《四月提纲》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提出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4·江苏如皋二模)1895年,提拉克倡议:要像民族英雄西瓦杰反对莫卧儿帝国统治那样,争取司瓦拉吉(吠陀经典中意为自主)。他强调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应团结起来,还认为司瓦拉吉要给人民各种民主权利,实行共和制。这表明,提拉克的思想宣传(  )
A.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
B.深受一战中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影响
C.化解了印度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D.推动印度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由“像民族英雄西瓦杰反对莫卧儿帝国统治那样”“要给人民各种民主权利,实行共和制”可得,这说明提拉克的思想宣传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故选A项;提拉克的倡议是在1895年提出的,一战发生于1914年,不能据此得出深受一战中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提拉克的倡议是为了印度的独立,并不能化解印度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排除C项;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2024·福建漳州二模)如图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传画(  )
A.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B.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
C.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
D.说明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其中凸显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这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是在皇帝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特殊性,故选A项;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于二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阿杜瓦战役中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作用,并不能得出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的结论,排除C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属于殖民侵略战争,但图中并不能得出“罪恶性”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 605人上升到27 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住房拥挤”可知,工业化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二“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可知,现代交通的发达;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可知,政府的倡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2)问,根据材料一“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问题”可知,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根据材料二“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知,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材料二“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可知,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根据材料二“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可知,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现代交通的发达;政府的倡导;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8分,答出四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门罗主义”的演变
材料 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98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占领巴拿马运河区;1906—1920年间,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03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34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首先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睦邻政策”“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可知,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然后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根据材料“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可知,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根据材料“美国从此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向了对外扩张之路”“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根据材料“1933年”“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综合材料可知,美国对拉美的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2分)
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20世纪30年代,面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8分)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分)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