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培优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从课本到培优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1:17

文档简介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本拓
颗白课木,帮你夯文某础
一、积累运用。
1.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诗歌的内容。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破旧的茅屋”代表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代表
A.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
B.贫穷的生活条件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
;“宝塔山”是
A.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B.延安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延安精神的扎根之地,
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是民族的精神脊梁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
和太阳。(仿写句子)

,在追寻
;像
,在追寻
2.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这段话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句中的“理想”“春光”“太阳”表明
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不仅仅是
,更是
令人振奋和鼓舞。
第七单元
121
三、回顾课文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追子
延河、
南泥湾、
延安,我把称追寻
继承
密洞炕、
发扬
信念、
光明
位优提合】
生发文木,帮你升能力
一、开阔视野。
1.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
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延安精神的是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D.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精神
2.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延安市境内有众多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历
史文物保护景点。如果去延安旅游,你最想去的是哪里呢?请查阅资料,选择最
想去的一处景点,为此地做一个旅游名片。
122
语文四年级上册(R)
二、素养提升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
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政府
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
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国家全面实施改
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自1986年起,党进一步加强对
扶贫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
开发式扶贫。2013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政
府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贫困人门力人
80000,77039
76542
70000
661t63849
600(00
55463
50000
4622
4000(0
30000
28662
2000
16567
10000
0
5753046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7年份
1978一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按2010年贫困标准)
材料二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了扶贫开发的进程。例如,我国
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截至2018年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
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民营
企业,通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推动了贫困治理的专
业化发展,提升了贫困治理的实际成效。
事实说明,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集全社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以及
困难群众,已成为中国治理贫困的宝贵经验。
(1)阅读材料一可知,为了消灭贫困,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七单元
123部分参考答案
此A选项正确
第一单元
(4)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
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解析】本题考
1观潮
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
「课本拓展
料一可找到本题答案。
一、1.C【解析】本題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二、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
解能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
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与“我
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
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情境不符合
一天。根据句中“至十八日为最盛”也可以推测出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既望”表示的时间,用排除法可确定C选项正确。
能力。A、C、D三个选项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展开描
(2)①仅如银线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如
写,B选项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雷霆,震撼激射①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解析】
二、1.(1)人多观潮者急切的心情(2)从侧面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描写了江潮的壮观。(3)示例:江潮还没有来,海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
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有
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一句是对潮
的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探头远望,有的三五成群大
水“形、色、声、势”的描写。
声讨论着,还有的举着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远
(3)示例: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
处的江面。【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盖地地扑来,犹如银白色的城郭,令人躲闪不及
和创意表达的能力。“人山人海”的意思是人群如
白色的江潮层层叠叠就像一条白色的玉带横在大
山似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昂首东望”“等着”
江的中央,那吞天沃日的潮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
“盼着”这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急切盼望大潮的心
片。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表达的能力。首先了
情。通过写观潮的人多和人们急切的心情从侧面
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意思是海水涌起
衬托了线塘江大潮非常壮观,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
来,就像玉城雪岭一般,潮水给线塘江系上一条白
看。第三小题根据提示抓住人们的动作、神态,固
玉的腰带。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扩写即可。
绕“等、盼”二字,展开想象即可。
2.(1)①风平浪静②居高临下③铺天盖地
2.示例:潮头已经过去,余下的潮水仍然以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首
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了一排排“雪山”,那声
先认真阅读选文,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找出与
音如同雄狮的怒吼,震耳欲聋。【解析】本题考查
句子相对应的词语。从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可以找
创意表达的能力。根据对本句的理解,虽然潮头已
出与句子①相对应的词语是“风平浪静”,从第3自
经西去,但是大潮的余波仍然声势不减,因此在作
然段“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一句
答时围绕关键词“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想象浪潮
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②相对应的词语是“居高临下”
退去之后的形态和声音即可。
从第3自然段“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
三、薄雾笼罩一条白线万马齐奔山崩地裂
盖地地来到眼前”一句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③相对应
漫天卷地【解析】本題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
的词语是“铺天盖地”。
概括能力。本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2)中山亭(或:观潮亭)对比【解析】本题
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作答时找出这三部分中描写
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自然段描写
钱塘江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关键词语,用四字词语概
了潮来前作者看到的景色,重点写了中山亭名字的
括即可。
由来及其朴素的外观,写它的幽静与潮来时的壮观
培优提高
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1.②①②④③【解析】本题考查对
(3)①如同蚊蝇嗡叫②惊湍跳沫(如瓜如豆
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阅读文字部分,
似碎银狂泻)③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④好像千
抓住关键词“翻卷回头”可知第一个空应为“回头
万头雪狮怒吼【解析】本题考查从选文中获取信
潮”选②,然后仔细观察图片,从潮的形状方面来
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题干所指,定位到文章中
辨别。
相关段落,找到相应信息。根据题干中的“潮水的
2.(1)农历八月十八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
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定位到第3自然段。“如素
海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
练横江而来”描写的是潮水还在远处时的样子,据
一最后一句和材料二第一句可获取本题答案。
此可从上文找出此时潮水的声音是“如同蚊蝇嗡
(2)潮头【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
叫”。“如雷鸣般”描写的是潮水来到眼前时的声
力,材料二描写了潮来时壮观的景色,将潮头比作
音,据此可从选文找出此时潮水的样子是“惊湍跳
“白练”“一群洁白的天鹅”。
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
(3)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接下来对潮水的描写是“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怒
通过关键词句“三四米高的水墙”“高九米的潮峰”
吼”,其中“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是潮水的样子,
可以看出画攒线的句子描写了潮峰气势汹涌的形
“好像千万头雪狮怒吼”则是潮水的声音。
态特点,选项A同样写了浪潮气势恢宏的景象,因
(4)素练雷鸣迅猛壮观【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