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补充阅读七
对比阅读。
文章一:
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一张思德
仇秀莉
长征途中,红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草丛上笼罩着迷蒙的雾气,腐草
下掩盖着危险的泥潭,气候变化无常。红军既要在这荒凉的草地上行走,还要冲
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敌机的狂轰滥炸,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战士们心中都装着
革命必胜的信念,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挽扶,以高昂乐观的情绪激励着前进的勇
气。缺衣少药的艰难日子,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不怕苦、不怕累,累活脏活抢
着干,原本壮实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了,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
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最危险的是我们在草地上露营时,有的草皮
看起来很平展,但只要在原地多待一会儿,就会陷进泥沼。
一天,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只见他拼命向上挣扎,有的战
士伸手去拉,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一点点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大家都
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我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
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
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我不忍心踩他的身子,立在那儿没动。
张思德急着冲我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
光,我迈出了左脚一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
浑身是泥的张思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场的官兵们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
友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纷纷称赞他在危急关头善于动脑筋。
在过草地20多天后,更严重的困难出现了,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
饥饿无情地成胁着战士们。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
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吃,还四处挖野菜充饥。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兜小蘑
菇,张思德怕它有毒便决定先尝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由此断定
此蘑菇有毒而扔掉,避免了一起群体中毒事件。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让我愈
发敬佩张思德先人后己、为了革命的胜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德。
(选文有删改)
126语文四年级上册(R)
文章二:
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
千部的腐败,常常是因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主席的这个“约法三章”,
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如今回想起,
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
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
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穿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
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文件
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
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
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可他
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
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的儿子严格要求,给毛岸
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
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
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
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
第七单元127部分参考答案
此A选项正确
第一单元
(4)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
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解析】本题考
1观潮
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
「课本拓展
料一可找到本题答案。
一、1.C【解析】本題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二、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
解能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
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与“我
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
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情境不符合
一天。根据句中“至十八日为最盛”也可以推测出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既望”表示的时间,用排除法可确定C选项正确。
能力。A、C、D三个选项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展开描
(2)①仅如银线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如
写,B选项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雷霆,震撼激射①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解析】
二、1.(1)人多观潮者急切的心情(2)从侧面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描写了江潮的壮观。(3)示例:江潮还没有来,海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
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有
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一句是对潮
的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探头远望,有的三五成群大
水“形、色、声、势”的描写。
声讨论着,还有的举着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远
(3)示例: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
处的江面。【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盖地地扑来,犹如银白色的城郭,令人躲闪不及
和创意表达的能力。“人山人海”的意思是人群如
白色的江潮层层叠叠就像一条白色的玉带横在大
山似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昂首东望”“等着”
江的中央,那吞天沃日的潮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
“盼着”这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急切盼望大潮的心
片。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表达的能力。首先了
情。通过写观潮的人多和人们急切的心情从侧面
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意思是海水涌起
衬托了线塘江大潮非常壮观,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
来,就像玉城雪岭一般,潮水给线塘江系上一条白
看。第三小题根据提示抓住人们的动作、神态,固
玉的腰带。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扩写即可。
绕“等、盼”二字,展开想象即可。
2.(1)①风平浪静②居高临下③铺天盖地
2.示例:潮头已经过去,余下的潮水仍然以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首
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了一排排“雪山”,那声
先认真阅读选文,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找出与
音如同雄狮的怒吼,震耳欲聋。【解析】本题考查
句子相对应的词语。从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可以找
创意表达的能力。根据对本句的理解,虽然潮头已
出与句子①相对应的词语是“风平浪静”,从第3自
经西去,但是大潮的余波仍然声势不减,因此在作
然段“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一句
答时围绕关键词“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想象浪潮
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②相对应的词语是“居高临下”
退去之后的形态和声音即可。
从第3自然段“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
三、薄雾笼罩一条白线万马齐奔山崩地裂
盖地地来到眼前”一句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③相对应
漫天卷地【解析】本題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
的词语是“铺天盖地”。
概括能力。本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2)中山亭(或:观潮亭)对比【解析】本题
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作答时找出这三部分中描写
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自然段描写
钱塘江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关键词语,用四字词语概
了潮来前作者看到的景色,重点写了中山亭名字的
括即可。
由来及其朴素的外观,写它的幽静与潮来时的壮观
培优提高
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1.②①②④③【解析】本题考查对
(3)①如同蚊蝇嗡叫②惊湍跳沫(如瓜如豆
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阅读文字部分,
似碎银狂泻)③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④好像千
抓住关键词“翻卷回头”可知第一个空应为“回头
万头雪狮怒吼【解析】本题考查从选文中获取信
潮”选②,然后仔细观察图片,从潮的形状方面来
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题干所指,定位到文章中
辨别。
相关段落,找到相应信息。根据题干中的“潮水的
2.(1)农历八月十八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
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定位到第3自然段。“如素
海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
练横江而来”描写的是潮水还在远处时的样子,据
一最后一句和材料二第一句可获取本题答案。
此可从上文找出此时潮水的声音是“如同蚊蝇嗡
(2)潮头【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
叫”。“如雷鸣般”描写的是潮水来到眼前时的声
力,材料二描写了潮来时壮观的景色,将潮头比作
音,据此可从选文找出此时潮水的样子是“惊湍跳
“白练”“一群洁白的天鹅”。
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
(3)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接下来对潮水的描写是“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怒
通过关键词句“三四米高的水墙”“高九米的潮峰”
吼”,其中“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是潮水的样子,
可以看出画攒线的句子描写了潮峰气势汹涌的形
“好像千万头雪狮怒吼”则是潮水的声音。
态特点,选项A同样写了浪潮气势恢宏的景象,因
(4)素练雷鸣迅猛壮观【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