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含答案)--高中生物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含答案)--高中生物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6:1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6) 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题组一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下列关于细胞质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细胞的细胞质膜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B.细胞质膜不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C.细胞质膜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D.细胞质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2.如图为细胞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质膜的外侧
B.①与细胞识别有关
C.②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
D.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题组二 细胞质膜的功能
3.下列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A.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相互接触实现信息的传递
C.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4.以玉米种子、红墨水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墨水染色后要用清水进行冲洗
B.先用红墨水处理玉米种子,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未煮过的玉米胚细胞不呈红色,煮过的玉米胚细胞呈红色,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若煮过的玉米种子的胚乳与未煮过的玉米种子的胚乳均被染成红色,则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题组三 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5.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
B.细胞壁作为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D.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C.细菌的细胞壁也可以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物质除去
D.所有细胞最外层的结构都是细胞壁
7.下图表示各种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示能说明的是(  )
A.构成细胞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B.细胞质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质膜的功能有关
C.细胞质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
D.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8.(多选)脂滴是细胞内脂肪储存的主要场所,由单层磷脂分子包裹脂肪组成。研究表明,脂滴表面还存在许多功能蛋白,进一步揭示了脂滴可能参与细胞内物质的代谢和转运及细胞信号传递等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脂滴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属于单层膜
B.脂滴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
C.脂滴表面的功能蛋白与细胞信号传递有关
D.组成脂滴的单层磷脂分子应该是头部向内,尾部向外
9.分子转子可与特定的细胞质膜识别,经紫外光激活后,以每秒200万~300万转的转速进行旋转,改变细胞质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而完成钻孔,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质膜的识别依靠细胞质膜上的糖蛋白
B.细胞质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被改变不能说明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质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磷脂分子的结构有关
D.题图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解释分子转子完成钻孔的过程
10.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质膜的流动性。该技术先均匀地用荧光标记细胞表面蛋白,然后将其中一小块区域的荧光漂白,再观察周围已标记蛋白渗入这一膜上漂白区域的速率。漂白区域随时间完成荧光恢复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细胞质膜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
B.被漂白了的蛋白质荧光基团可以再恢复荧光
C.荧光恢复速率可表示蛋白质在膜上的扩散速率
D.该技术能测量单个蛋白质分子在膜上的运动速率
11.(14分)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质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质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质膜的_________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质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4课时分层作业(6)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B B A B ABD B C
11.(共14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1)蛋白质 (2)蛋白质 (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一定的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3分) 细胞质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3分)
1.不同细胞的细胞质膜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A正确;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质膜,B错误;细胞质膜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C正确;细胞质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D正确。
2.图中①为糖蛋白,其只分布在细胞质膜的外侧;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识别有关;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A不符合题意;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B不符合题意;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属于细胞质膜的功能之一,没有体现信息交流,C符合题意;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4.红墨水染色后要用清水洗去浮色,便于观察,A正确;先将玉米种子纵切,然后用红墨水处理玉米种子并观察其颜色变化,B错误;未煮过的玉米胚是活的,若其细胞的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则红墨水不能透过,故未煮过的玉米胚细胞不呈红色,煮过的玉米胚细胞呈红色,C正确;若煮过的玉米种子的胚乳与未煮过的玉米种子的胚乳均被染成红色,则说明胚乳细胞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死细胞,D正确。
5.作为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细胞质膜,细胞壁具有全透性,B错误。
6.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A正确;人体缺乏纤维素酶,所以人体不能水解纤维素,B错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一般用溶菌酶除去,而植物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C错误;细胞壁并不是所有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如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D错误。
7.由图可知,构成细胞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而糖类含量较少,A错误;髓鞘只是起保护作用,功能简单,蛋白质含量少,而人红细胞质膜、小鼠肝细胞质膜和变形虫细胞质膜功能相对复杂,蛋白质含量多,B正确,C错误;图中信息不能说明蛋白质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D错误。
8.脂滴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不属于膜的结构,膜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A错误;脂滴的形成体现了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并不能说明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即不能体现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B错误;脂滴通过其表面的功能蛋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等过程,C正确;脂滴内部为脂肪,外面为细胞质基质,故组成脂滴的单层磷脂分子,其亲水性头部向外,疏水性尾部向内,D错误。
9.细胞质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质膜的识别依靠细胞质膜上的糖蛋白,从而钻开细胞质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细胞质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被改变说明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细胞质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磷脂分子的结构有关,C正确;流动镶嵌模型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故题中模式图能从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解释分子转子完成钻孔的过程,D正确。
10.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于蛋白质的分布使细胞质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A错误;被漂白了的蛋白质荧光基团不可以再恢复荧光,这样才可以由漂白区域荧光恢复说明附近区域的荧光蛋白可以迁移过来,B错误;荧光恢复速率可表示蛋白质在膜上的扩散速率,C正确;应用该技术不能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运动速率,只能测定群体蛋白质的运动速率,D错误。
11.细胞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若温度降低,膜流动性减弱,两种荧光染料混合的时间大大延长,甚至不能混合。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