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培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从课本到培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51:17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佛本石园一源自课电,#你务实基础
一、积累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A.坚定
B.赞叹
C.悲伤D.疑惑不解
(1)中华不振哪!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4)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2.下列选项对“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与前文伯父说的话相呼应。
B.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下,中国人有气不能出,有话不能说。
C.“中华不振”源于当时统治者腐败无能,外国列强争相侵略中国。
D.“中华不振”与“振聋发聩”中的“振”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周恩来具有远大抱负。
B.周恩来把个人读书的志向和民族的振兴联系了起来。
C.这是周恩来的伯父教给他的。
D.这是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现状后立下的志向。
二、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
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1)这个问题指的是
(2)把这个问题比作烈火,充分说明了
A.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像火一样强烈。
B.这个问题在周恩来心中已牢牢扎根。
C.这个问题像烈火一样非常难以解决。
112语文四年级上册(R)
D.这个问题让周恩来非常担心。
(3)想一想,把下面的比喻句补充完整。
少年周恩来立雄心壮志的精神像
一样
激励着我前进。
2.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这一带”指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
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
这一切都是因为“
三、概括课文讲了哪三件事,完成思维导图。
为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件半:
第一件半:
第三件半:
毫优会生发文体,我阳升力
一、开阔视野
1.把爱国名句与对应的人物用线连起来。
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梁启超
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1950年,钱学森同志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
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
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从此,钱学森受到
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移民局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
天。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
第七单元113部分参考答案
此A选项正确
第一单元
(4)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
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解析】本题考
1观潮
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
「课本拓展
料一可找到本题答案。
一、1.C【解析】本題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二、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
解能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
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与“我
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
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情境不符合
一天。根据句中“至十八日为最盛”也可以推测出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既望”表示的时间,用排除法可确定C选项正确。
能力。A、C、D三个选项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展开描
(2)①仅如银线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如
写,B选项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雷霆,震撼激射①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解析】
二、1.(1)人多观潮者急切的心情(2)从侧面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描写了江潮的壮观。(3)示例:江潮还没有来,海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
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有
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一句是对潮
的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探头远望,有的三五成群大
水“形、色、声、势”的描写。
声讨论着,还有的举着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远
(3)示例: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
处的江面。【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盖地地扑来,犹如银白色的城郭,令人躲闪不及
和创意表达的能力。“人山人海”的意思是人群如
白色的江潮层层叠叠就像一条白色的玉带横在大
山似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昂首东望”“等着”
江的中央,那吞天沃日的潮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
“盼着”这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急切盼望大潮的心
片。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表达的能力。首先了
情。通过写观潮的人多和人们急切的心情从侧面
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意思是海水涌起
衬托了线塘江大潮非常壮观,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
来,就像玉城雪岭一般,潮水给线塘江系上一条白
看。第三小题根据提示抓住人们的动作、神态,固
玉的腰带。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扩写即可。
绕“等、盼”二字,展开想象即可。
2.(1)①风平浪静②居高临下③铺天盖地
2.示例:潮头已经过去,余下的潮水仍然以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首
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了一排排“雪山”,那声
先认真阅读选文,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找出与
音如同雄狮的怒吼,震耳欲聋。【解析】本题考查
句子相对应的词语。从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可以找
创意表达的能力。根据对本句的理解,虽然潮头已
出与句子①相对应的词语是“风平浪静”,从第3自
经西去,但是大潮的余波仍然声势不减,因此在作
然段“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一句
答时围绕关键词“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想象浪潮
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②相对应的词语是“居高临下”
退去之后的形态和声音即可。
从第3自然段“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
三、薄雾笼罩一条白线万马齐奔山崩地裂
盖地地来到眼前”一句中可以找到与句子③相对应
漫天卷地【解析】本題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
的词语是“铺天盖地”。
概括能力。本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2)中山亭(或:观潮亭)对比【解析】本题
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作答时找出这三部分中描写
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自然段描写
钱塘江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关键词语,用四字词语概
了潮来前作者看到的景色,重点写了中山亭名字的
括即可。
由来及其朴素的外观,写它的幽静与潮来时的壮观
培优提高
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1.②①②④③【解析】本题考查对
(3)①如同蚊蝇嗡叫②惊湍跳沫(如瓜如豆
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阅读文字部分,
似碎银狂泻)③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④好像千
抓住关键词“翻卷回头”可知第一个空应为“回头
万头雪狮怒吼【解析】本题考查从选文中获取信
潮”选②,然后仔细观察图片,从潮的形状方面来
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题干所指,定位到文章中
辨别。
相关段落,找到相应信息。根据题干中的“潮水的
2.(1)农历八月十八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
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定位到第3自然段。“如素
海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
练横江而来”描写的是潮水还在远处时的样子,据
一最后一句和材料二第一句可获取本题答案。
此可从上文找出此时潮水的声音是“如同蚊蝇嗡
(2)潮头【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
叫”。“如雷鸣般”描写的是潮水来到眼前时的声
力,材料二描写了潮来时壮观的景色,将潮头比作
音,据此可从选文找出此时潮水的样子是“惊湍跳
“白练”“一群洁白的天鹅”。
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
(3)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接下来对潮水的描写是“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怒
通过关键词句“三四米高的水墙”“高九米的潮峰”
吼”,其中“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是潮水的样子,
可以看出画攒线的句子描写了潮峰气势汹涌的形
“好像千万头雪狮怒吼”则是潮水的声音。
态特点,选项A同样写了浪潮气势恢宏的景象,因
(4)素练雷鸣迅猛壮观【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