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重难点知识 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重难点知识 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48: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层与化石
① 地层的特点
层序律 :正常情况下,地层越靠下形成时间越早,越靠上形成时间越晚。
化石层序律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化石不同。
易错点 :
地层可能因构造运动(如断层、褶皱)导致顺序颠倒,需结合化石判断。
并非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化石形成需要生物遗体迅速被掩埋、缺氧等条件)。
② 化石的作用
确定地层的年代和顺序;
推测古地理环境(如含珊瑚化石的地层指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二、地质年代的划分
① 地质年代单位
宙→代→纪→世→期 (从大到小)。
重要宙与代 :
冥古宙 (地球形成初期,无生命);
太古宙 (出现原始生命,如蓝藻);
元古宙 (蓝藻大爆发,大气氧气增加);
显生宙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② 显生宙的主要特征
代 纪 生物特征 重大事件
古生代 寒武纪、奥陶纪等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三叶虫);鱼类出现;晚期出现两栖类、蕨类植物 早古生代:海洋生物时代
晚古生代:陆地植物出现,形成煤炭
中生代 三叠纪、侏罗纪等 爬行动物(恐龙)繁盛;裸子植物为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联合古陆解体;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等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重难点 :
中生代是恐龙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
成煤期对应植物繁盛时期(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中生代裸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
三、地球的演化历程
① 地球形成初期(冥古宙)
高温熔融状态;火山活动频繁;原始大气(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
② 生命演化关键节点
太古宙 :蓝藻出现,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大气成分)。
元古宙 :大气中氧气含量上升,臭氧层形成(为陆地生物出现创造条件)。
古生代 :海洋生物向陆地扩展(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中生代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主导,联合古陆解体。
新生代 :气候变冷,人类出现。
③ 海陆变迁
古生代 :陆地面积扩大,形成联合古陆(泛大陆)。
中生代 :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新生代 :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四、重难点与易错点
① 地质年代记忆技巧
口诀 :“冥太元显三生代”(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中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中生代与恐龙 :侏罗纪电影中恐龙活跃,对应中生代。
② 易混淆点
成煤期 :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和中生代(裸子植物)均为重要成煤期,需结合植物类型区分。
大气成分变化 :原始大气无氧气,蓝藻出现后逐渐增加,臭氧层形成于元古宙。
生物灭绝事件 :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或火山活动),非新生代。
五、典型例题与解析
① 判断题 :
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可以确定该地层形成于中生代。(√)
蓝藻的出现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增加。(×,蓝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减少二氧化碳)
② 简答题 :为什么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答案 :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大量植物遗体被掩埋、堆积,经地质作用形成煤炭。
六、总结
核心逻辑 :地层和化石是地球历史的“书页”,地质年代划分串联起地球演化的主线。
学习建议 :结合地质年代表图表,记忆各代、纪的标志性生物和事件;通过化石实例理解古环境变迁。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5·江苏无锡·期末】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的主要途径。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筝时间单位进行系统地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质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是( )
A.寒武纪和古生代 B.古生代和中生代
C.中生代和新生代 D.新生代和元古代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地理事物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裸子植物→蓝细菌→蕨类植物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3.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24-25·浙江宁波·期末】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1.6亿年前。2024年9月,该化石群遗址入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化石群中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在化石群附近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大量镍矿 B.野生稻谷 C.猛犸象脚印 D.煤炭
【24-25·湖南衡阳·期末】
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目前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洲亦有少数分布。早期地球有两块大陆,位于南半球的是网瓦纳古陆。有袋类动物在冈瓦纳古陆内部迁移,该大陆分裂成现今的数个大洲后,澳洲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绝大多数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区。图示意冈瓦纳古陆分布及有袋类动物可能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最符合目前有袋类动物分布特征的迁移路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依据有袋类动物起源的地质年代可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 )
A.中生代 B.元古宙
C.古生代 D.太古宙
【24-25·辽宁朝阳·期中】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 ,首次为有领类的崛起与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是由鱼进化而来的。下图为由鱼到人进化的假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鱼类出现的地质时期( )
A.大气中开始出现氧气 B.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9.人类从鱼进化而来的设想符合( )
A.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 B、生物演化从复杂到简单
C.生物演化从陆地到海洋 D.生物演化过程中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23-24·山西朔州·阶段练习】
地球的演化史,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古生物的演化史。从地球生命出现到人类出现和发展,经历了约35亿年。而寒武纪被称为“生命大爆发”的时代,也被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 )
A.寒武纪才开始出现藻类植物 B.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没有生物存在
C.寒武纪生物进化速度最快 D.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大量较高等动物开始出现
11.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的主要生物是( )
A.原核生物 B.鱼类
C.无脊椎动物 D.两栖类
12.在寒武纪之前,就出现了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生物,这种生物是( )
A. 蓝藻 B.蕨类植物
C.三叶虫 D.裸子植物
【23-24·安徽安庆·阶段练习】
下图为寒武纪到古近纪生物多样性统计图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 )
A.二叠纪末 B.三叠纪末
C.志留纪初 D.白垩纪末
14.图中( )
A.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侏罗纪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C.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更高
D.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成正比关系
【23-24·浙江湖州·期末】
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17.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23-24·福建漳州·期末】
关岭动物群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一带。该动物群产于晚三叠纪地层中,距今约2.2亿年,主要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双壳类等。下图示意关岭动物群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关岭动物群产于(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早古生代 D.晚古生代
19.推测晚三叠纪时期,贵州新铺乡一带( )
A.海域广阔 B.冰川广布
C.草原广布 D.气候干燥
【23-24·福建厦门·期末】
足迹化石可反映造迹生物的习性及其生活的古环境。下图示意某地区部分代表性足迹化石形态。其中,甲足迹化石反映了造迹生物利用前肢或后肢触底推动身体在水下撑行的行进方式,说明与其他化石的造迹生物生活环境迥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把足迹化石按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依照( )
A.足迹化石的分布高度 B.造迹生物的活动范围
C.足迹化石的埋藏深度 D.造迹生物的演化阶段
21.若地壳稳定,根据足迹化石特征可推知该地( )
A.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湿 B.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湿
C.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干 D.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干
【23-24·山西晋中·期末】
如图所示为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昆明鱼化石,昆明鱼生活在约五亿年前的海洋里,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已长出原始的脊椎、大脑、心脏和神经系统,为脊椎动物继续朝人类演化奠定了基础。完成下面小题。
22.通过研究古化石我们可以确定( )
①地层的年代 ②地势的起伏 ③不同地质年代生物的数量 ④地层形成时的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昆明鱼生存的地质年代( )
A.地壳比较稳定 B.蕨类植物繁盛
C. 爬行动物盛行 D.现代地貌格局形成
【2024·湖南永州·二模】
由于地壳运动,使得上、下两套沉积岩地层之间往往出现明显的沉积间断,有一段时期没有沉积,这称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地层之间的界面称为不整合面。读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示意图 (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属于不整合面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5.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海陆变迁过程中( )
A.二叠纪早期为海洋环境 B.二叠纪晚期为陆地环境
C.寒武纪为海洋环境 D.石炭纪为陆地环境
26.有关科罗拉多大峡谷地质演化中的道法正确的是( )
A.泥盆纪沉积环境最稳定 B.地震频繁
C.地层多次升降 D.石炭纪后沉积不连续
【23-24·上海·期中】
27.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中生代
C.古生代后期 D.新生代
【23-24·广西河池·阶段练习】
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该小组某位同学记录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笔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的特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该同学描述中的笔误有(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9.下列现象或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
A.温室大棚—太阳活动 B.波浪潮汐—太阳辐射
C.火山喷发—太阳活动 D.风力发电——太阳辐射
【23-24·山东济南·期中】
当氧气分子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与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地球大气的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关于大气垂直分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二氧化碳吸热增温 B.②层被称为高空对流层
C.③层臭氧吸收长波辐射 D.④层大气厚度全球相同
31.据图推测( )
A.臭氧层形成于元古代时期 B.裸子植物开始出现在中生代时期
C.大气中 含量持续下降 D.真核生物出现对高等生物影响小
【21-22·河南郑州·期末】
地质记录中的断代是指沉积岩层的地质记录并不总是连续的。下图为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有( )
A.生物演化 B.地层深度
C.岩石类型 D.地形类型
33. D岩层形成时代最可能是( )
A.二叠纪 B.三叠纪
C.侏罗纪 D. 日垩纪
34.根据甲地岩层分布可推断出乙地( )
A. V与X出现断代 B. X与Y出现断代
C. Y与Z出现断代 D.没有出现断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54分。
【23-24·上海杨浦·期末】
35.地球演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
(1)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B.各类地层中均含有化石
C.含有软骨鱼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古生代 D.在新生代地层中容易找到丰富的石油资源
(2)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层的形成按时间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单选)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④③①
(3)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矿产资源,两次主要的成煤时期是 , 。
(4)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的地质年代是( )(单选)
A.太古代 B.元古代 C. 中生代 D.新生代
(5)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单选)
A.海洋面积不断扩大 B.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C.大气温度逐渐升高 D.陆地上形成了很多巨型盆地
(6)图2所示地质年代的海陆演化特征是 ,该地质年代结束的标志是 。
【23-24·上海·期中】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以上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对此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下左图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1)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古老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2)在右图“地质年代示意图”中,分别写出恐龙、以及哺乳类动物对应的数字 、 。
(3)同学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因失误把许多资料混淆在一起,请你试着帮助他们进行资料整理,选择与恐龙化石标本所属的地质年代匹配的内容,并将数字代号填入表内。
1.地球几乎全被海洋覆盖;2.我国的大陆轮廓基本形成;3.地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泛大陆;
4.地表逐渐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格局;5.爬行动物盛行;6.人类出现;7.出现鱼类;8.哺乳动物大发展;
9.海生藻类植物繁盛;10.海洋中形成最原始的生命体;11.蕨类植物发展;12.被子植物发展;
13.裸子植物发展;14.是重要的石油生成时期;15.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恐龙化石标本所在岩层的地质年代
a.海陆轮廓特点
b.生物演化特点
c.成矿特点
(4)根据实地考察,他们得到考察结论: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海洋/陆地)环境向 (海洋/陆地)环境的演变。
【2023·山东淄博·三模】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地映(下图)是指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的狭窄陆地,形成时间晚于南、北美大陆,地形以山地为主,从成因看山岳地貌类型多样。中美地峡就像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道闸门:闸门关闭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以通过该海域自由交换;闸门关闭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海水的交换受到限制。专家通过获取中美地峡两侧附近海域沉积地层的年龄、各地层形成时的海水性质和生物种群特征等信息,并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中美地峡闸门关闭的时间。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中美地峡形成的原因。
(2)列举中美地峡主要的山岳地貌类型并指出其成因。
(3)请你为专家研究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2-23·江苏宿迁·期中】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红色岩层分布广泛,是我国丹霞地貌分布较多的省份,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的红山丹霞地貌,整体海拔在4200-5100m之间,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构成,最突出的特征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若干方山、峰从、石柱、石墙、石洞等小微造型地貌,与周边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红山—雪山—峡谷—溪流—森林—草甸—湿地—牧场—佛寺”景观,堪称四川品质最好的丹霞景观。下图为该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判断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侵入体的岩石名称,并描述其主要特点和用途。
(3)分析新龙红山丹霞地貌是四川品质最好的原因。
【23-24·四川内江·期末】
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下图为博物馆内的一个恐龙化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
(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古地理环境。
(2)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3)说出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5·江苏无锡·期末】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的主要途径。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筝时间单位进行系统地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质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是( )
A.寒武纪和古生代 B.古生代和中生代
C.中生代和新生代 D.新生代和元古代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地理事物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裸子植物→蓝细菌→蕨类植物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3.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成煤时期一次是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另一次是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时期,也是主要成煤时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题2】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地球进入生命期,之后出现植物和动物的各自演化与进化,植物从藻类到陆生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进化,动物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爬行、哺乳动物进化;所以A、C、D错误;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恐龙为爬行动物,故B正确,所以选B。
【小题3】根据课本知识可知,联合古陆形成时期为古生代,在中生代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所以联合古陆最终解体时间为新生代,所以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24-25·浙江宁波·期末】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1.6亿年前。2024年9月,该化石群遗址入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化石群中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在化石群附近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大量镍矿 B.野生稻谷 C.猛犸象脚印 D.煤炭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1.6亿年前”可知,该地层形成时期为侏罗纪,属于中生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中生代是恐龙大繁盛的时代,所以该化石群中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属于中生代时期,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小题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一二叠纪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所以还可能发现煤炭,D正确;镍的形成主要在前寒武纪,A错误;
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B错误;
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其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哺乳动物繁盛的新生代时期,C错误;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24-25·湖南衡阳·期末】
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目前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洲亦有少数分布。早期地球有两块大陆,位于南半球的是网瓦纳古陆。有袋类动物在冈瓦纳古陆内部迁移,该大陆分裂成现今的数个大洲后,澳洲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绝大多数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区。图示意冈瓦纳古陆分布及有袋类动物可能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最符合目前有袋类动物分布特征的迁移路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依据有袋类动物起源的地质年代可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 )
A.中生代 B.元古宙
C.古生代 D.太古宙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及大洲的轮廓可以推断,南美洲位于图中最左下角,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图中最右侧。材料指明,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因此,有袋类动物迁徙路线始于南美洲,B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西北侧为印度所在陆地,目前该地区无有袋类动物分布,说明有袋类动物迁徙未经过该地区,因此,有袋类动物可能迁徙的路线为丁,D正确,A错误。故选D。
【小题2】结合材料可知,有袋类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形成冈瓦纳大陆等两块大陆。冈瓦纳古陆应在有袋类动物迁徙后解体,据此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中生代,A正确。太古宙时期仅出现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不存在有袋类动物,BD错误。古生代后期出现爬行动物,尚未出现有待类动物,且古生代全球形成联合古陆,尚未解体,C错误。故选A。
【点睛】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而得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24-25·辽宁朝阳·期中】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 ,首次为有领类的崛起与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是由鱼进化而来的。下图为由鱼到人进化的假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鱼类出现的地质时期( )
A.大气中开始出现氧气 B.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9.人类从鱼进化而来的设想符合( )
A.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 B、生物演化从复杂到简单
C.生物演化从陆地到海洋 D.生物演化过程中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
【小题1】根据所学知识,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中期;元古代的藻类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地球上开始产生氧气的时代是元古代,故A错误;在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故B正确;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的地质时代是中生代,故C错误;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故D错误。故选B。
【小题2】鱼类是低级、简单的水生生物,而人类是高级且复杂的陆生哺乳动物,生物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前寒武纪:冥古宙无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原核生物;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23-24·山西朔州·阶段练习】
地球的演化史,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古生物的演化史。从地球生命出现到人类出现和发展,经历了约35亿年。而寒武纪被称为“生命大爆发”的时代,也被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 )
A.寒武纪才开始出现藻类植物 B.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没有生物存在
C.寒武纪生物进化速度最快 D.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大量较高等动物开始出现
11.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的主要生物是( )
A.原核生物 B.鱼类
C.无脊椎动物 D.两栖类
12.在寒武纪之前,就出现了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生物,这种生物是( )
A. 蓝藻 B.蕨类植物
C.三叶虫 D.裸子植物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藻类和软体动物等生物,但生命形态简单,演化速度慢,数量稀少,A、B错误;
而在寒武纪,出现了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个时期地球上大量硬体生物开始出现,而显生宙指的是地球上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故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D正确;寒武纪并不是生物进化速度最快时期,C错误。故选D。
【小题2】古生代早期寒武纪三叶虫达到顶峰,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大爆发,C正确;
原核生物在前寒武纪就出现了,A错误;
鱼类是在晚古生代才开始出现,B错误;
两栖类是在晚古生代中期出现,D错误。
故选C。
【小题3】在前寒武纪出现了一些原核生物,其中蓝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A正确;
蕨类植物最早出现于早古生代志留纪晚期(4.2亿年前),晚古生代泥盆纪(距今4-3.6亿年前)、石炭纪(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繁盛, B错误;
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末期,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但它不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生物,C错误;
裸子植物最早出现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晚期,中生代繁盛,D错误。故选A。
【点睛】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的最粗略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地表环境和生命形式有不同的特征。
【23-24·安徽安庆·阶段练习】
下图为寒武纪到古近纪生物多样性统计图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 )
A.二叠纪末 B.三叠纪末
C.志留纪初 D.白垩纪末
14.图中( )
A.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侏罗纪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C.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更高
D.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成正比关系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在图示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位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最大,且这一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在几次大灭绝中也是最低,这反映了二叠纪末物种灭绝的规模最大,A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小题2】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A错误;
侏罗纪是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不是属于哺乳类动物时代,B错误;
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据图中的生物多样性显示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多样性更高,C正确;图中的实线是全球海平面变化,黑点表示的物种大灭绝多出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阶段低值区附近,所以推断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有关,但没有成正比关系,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23-24·浙江湖州·期末】
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17.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小题1】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甲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甲时期温度比现代低,冰川融化少,海平面低于现代,C错误;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没有人类出现,没有出现传统农作物歉收,D错误。故选B。
【小题2】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是恐龙的繁盛年代,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时代。据图示可知,中生代全球平均气温较高,平均降水较少,全球总体上温暖干旱明显,不存在冷暖干湿交替现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后期物种大灭绝;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23-24·福建漳州·期末】
关岭动物群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一带。该动物群产于晚三叠纪地层中,距今约2.2亿年,主要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双壳类等。下图示意关岭动物群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关岭动物群产于(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早古生代 D.晚古生代
19.推测晚三叠纪时期,贵州新铺乡一带( )
A.海域广阔 B.冰川广布
C.草原广布 D.气候干燥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分析】
【小题1】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产于晚三叠纪地层中,距今约2.2亿年,主要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双壳类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属于中生代,B正确。新生代是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的地质年代,A错误;早古生代主要是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是两栖动物时代,CD错误。故选B。
【小题2】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主要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双壳类等,以海生动物为主,推测晚三叠纪时期,贵州新铺乡一带海域广阔,A正确;
冰川广布、草原广布、气候干燥不能生活大量海生动物,BCD错误。故选A。
【点睛】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 (前寒武纪)-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古生代)-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出现人类 (新生代第四纪)。
【23-24·福建厦门·期末】
足迹化石可反映造迹生物的习性及其生活的古环境。下图示意某地区部分代表性足迹化石形态。其中,甲足迹化石反映了造迹生物利用前肢或后肢触底推动身体在水下撑行的行进方式,说明与其他化石的造迹生物生活环境迥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把足迹化石按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依照( )
A.足迹化石的分布高度 B.造迹生物的活动范围
C.足迹化石的埋藏深度 D.造迹生物的演化阶段
21.若地壳稳定,根据足迹化石特征可推知该地( )
A.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湿 B.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湿
C.三叠纪至侏罗纪气候变干 D.侏罗纪至白垩纪气候变干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小题1】化石可以提供生物演化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追溯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的历史,这是地质学研究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因此,把足迹化石按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根据造迹生物的演化阶段,D正确;分布高度、活动范围、埋藏深度无法准确反映生物的演化过程,ABC错误,故选D。
【小题2】由材料“甲足迹化石反映了造迹生物利用前肢或后肢触底推动身体在水下撑行的行进方式,说明与其他化石的造迹生物生活环境迥异”可知,甲足迹化石生物生活在水生环境,乙丙的足迹化石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因此,可推知,甲到乙的过程中气候变干,水体环境面积缩小,A错误,C正确;乙丙动物生活环境为陆上环境,根据足迹特征无法推知气候的变化,BD错误,故选C。
【点睛】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首先应是在潮湿的环境留下脚印,另外,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环境,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
【23-24·山西晋中·期末】
如图所示为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昆明鱼化石,昆明鱼生活在约五亿年前的海洋里,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已长出原始的脊椎、大脑、心脏和神经系统,为脊椎动物继续朝人类演化奠定了基础。完成下面小题。
22.通过研究古化石我们可以确定( )
①地层的年代 ②地势的起伏 ③不同地质年代生物的数量 ④地层形成时的环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昆明鱼生存的地质年代( )
A.地壳比较稳定 B.蕨类植物繁盛
C. 爬行动物盛行 D.现代地貌格局形成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分析】
【小题1】根据所学可知,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因此古生物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因此通过研究古化石我们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等,但不能确定不同地质年代生物的数量,①④正确,③错误。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可以通过目测或者测量认知,不需要通过研究古化石得到,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小题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昆明鱼生活在约五亿年前的海洋里,是最早的脊椎动物。根据所学可知,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据此可知,昆明鱼生存在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B正确;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A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4·湖南永州·二模】
由于地壳运动,使得上、下两套沉积岩地层之间往往出现明显的沉积间断,有一段时期没有沉积,这称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地层之间的界面称为不整合面。读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示意图 (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属于不整合面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5.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海陆变迁过程中( )
A.二叠纪早期为海洋环境 B.二叠纪晚期为陆地环境
C.寒武纪为海洋环境 D.石炭纪为陆地环境
26.有关科罗拉多大峡谷地质演化中的道法正确的是( )
A.泥盆纪沉积环境最稳定 B.地震频繁
C.地层多次升降 D.石炭纪后沉积不连续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据材料可知,地层不整合,即地层序列中两地层之间的不协调,意味着不整合面上下两地层之间经历了沉积中断。由于岩浆侵入岩体,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遭受外力侵蚀,然后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水平方向沉积的苏泊组地层,该地层上下两个不整合面为①②,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题2】据图可知,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陆生动植物遗迹、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为陆地环境,A错误;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含有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B错误;寒武纪到石炭纪,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C正确, D错误。故选C。
【小题3】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图可知,寒武纪到石炭纪这一段时间,沉积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鱼骨片、蚌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可能为广阔的海洋环境,沉积环境稳定,A错误;进入二叠纪之后,在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植物和陆生动物遗迹化石、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说明当时地壳抬升加强,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陆地为主的自然环境;而在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又出现贝壳、珊瑚、海绵等海洋生物化石,推测当时可能地壳下降或海面抬升,形成海洋为主的自然环境;根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西部山区,说明后来地壳抬升运动明显加强,形成了现今的陆地环境。由此推测该区域地层多次升降,C正确,B错误;据图可知,石炭纪后沉积连续分布, 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是从生命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到目前最复杂的人,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不可逆转;从海陆变迁角度看是从海洋到陆地的演化。
【23-24·上海·期中】
27.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中生代
C.古生代后期 D.新生代
【答案】C
【详解】中生代时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B错误;
新生代时期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D错误;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的伊迪卡拉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这个时期是晚古生代,即古生代后期,故A错误,C正确。故选C。
【23-24·广西河池·阶段练习】
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该小组某位同学记录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笔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的特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该同学描述中的笔误有(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9.下列现象或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
A.温室大棚—太阳活动 B.波浪潮汐—太阳辐射
C.火山喷发—太阳活动 D.风力发电——太阳辐射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该同学的描述中有三处笔误:①“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动力有着密切关系,与太阳辐射无关;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不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③“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故选C。
【小题2】温室大棚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大棚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温室大棚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错误;波浪能量的直接来源是风能,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潮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B错误;火山喷发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运动,主要是岩浆活动,C错误;风力发电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
【23-24·山东济南·期中】
当氧气分子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与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地球大气的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关于大气垂直分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二氧化碳吸热增温 B.②层被称为高空对流层
C.③层臭氧吸收长波辐射 D.④层大气厚度全球相同
31.据图推测( )
A.臭氧层形成于元古代时期 B.裸子植物开始出现在中生代时期
C.大气中 含量持续下降 D.真核生物出现对高等生物影响小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
【小题1】③平流层包含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使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C错误;水汽和二氧化碳集中分布在对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对流层气温升高,而①属于高层大气,A错误;④属于对流层,其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氏宴耐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D错误。①和②属于高层大气,②又被称为高空对流层即"中间层",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B正确。故选B。
【小题2】据材料可知:当氧气分子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与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距今25亿-5亿年即元古代时期,氧气含量急剧增加,但当时高空中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形成臭氧层,A正确;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B错误;
读图可知,大气中( 含量在后生生物出现后先上升再波动下降,C错误;真核生物出现后,氧气含量急剧增加,为高等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A。
【点睛】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对流层厚度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1-22·河南郑州·期末】
地质记录中的断代是指沉积岩层的地质记录并不总是连续的。下图为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有( )
A.生物演化 B.地层深度
C.岩石类型 D.地形类型
33. D岩层形成时代最可能是( )
A.二叠纪 B.三叠纪
C.侏罗纪 D. 日垩纪
34.根据甲地岩层分布可推断出乙地( )
A. V与X出现断代 B. X与Y出现断代
C. Y与Z出现断代 D.没有出现断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不同地层形成的化石类型和数量划分的,通过生物的演化来划分地质历史年代,A正确。地层深度、岩石类型和地形类型无法作为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BCD错误。故选A。
【小题2】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根据图片,D岩层中含有恐龙足迹化石,最可能形成于恐龙繁盛的中生代时期;而其下方的B岩层中含有贝类、菊石和鱼类化石,形成于古生代时期;其上方的F岩层中含有恐龙和鸟类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因此位于中间的D岩层最可能形成于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时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题3】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根据图片,乙地V岩层侵入到X岩层内,无法推断乙地V与X是否出现断代,A错误。根据化石的类型,乙地W岩层与甲地B岩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因此乙地X与Y形成时期缺失了甲地的CDE中的一部分岩层,X与Y出现断代,B正确,D错误。乙地Y地层与甲地F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Z地层与G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根据甲地岩层分布,乙地Y与Z没有出现断代,C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54分。
【23-24·上海杨浦·期末】
35.地球演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
(1)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B.各类地层中均含有化石
C.含有软骨鱼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古生代 D.在新生代地层中容易找到丰富的石油资源
(2)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层的形成按时间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单选)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④③①
(3)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矿产资源,两次主要的成煤时期是 , 。
(4)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的地质年代是( )(单选)
A.太古代 B.元古代 C. 中生代 D.新生代
(5)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单选)
A.海洋面积不断扩大 B.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C.大气温度逐渐升高 D.陆地上形成了很多巨型盆地
(6)图2所示地质年代的海陆演化特征是 ,该地质年代结束的标志是 。
【答案】
(1)CD
(2)D
(3) 古生代后期 中生代
(4)A
(5)B
(6)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恐龙灭绝
【分析】本题以地球演化为材料,涉及地层和化石、地质年代的海陆演化特征、两次主要的成煤时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
(1)化石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A错误;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的地层中才可能有化石,B错误;
软骨鱼类的化石在古生代的地层中非常常见,因此可以推断含有软骨鱼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古生代,C正确;
新生代地层因其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历史演化过程,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石油资源丰富的主要地质时期,D正确。故CD正确。
(2)据图可知,③侵入到了地层②④,说明②④地层早于③;根据地层沉积顺序越靠近地面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晚,②早于④;①为岩浆侵入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变质岩,形成晚于③。综上,①②③④四个地层的形成按时间早晚排序为②④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矿产资源,两次主要的成煤时期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以及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4)结合所学知识.叠层石是一种记录地球早期生命的化石 它们起源于大古代.并在元古代达到顶峰.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由材料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大气成分发生变化,B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推测,ACD错误。故选B。
(6)据图可知,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类动物空前繁盛,可以判断为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的海陆演化特征是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恐龙灭绝是该地质年代结束的标志。
【23-24·上海·期中】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以上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对此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下左图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1)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古老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2)在右图“地质年代示意图”中,分别写出恐龙、以及哺乳类动物对应的数字 、 。
(3)同学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因失误把许多资料混淆在一起,请你试着帮助他们进行资料整理,选择与恐龙化石标本所属的地质年代匹配的内容,并将数字代号填入表内。
1.地球几乎全被海洋覆盖;2.我国的大陆轮廓基本形成;3.地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泛大陆;
4.地表逐渐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格局;5.爬行动物盛行;6.人类出现;7.出现鱼类;8.哺乳动物大发展;
9.海生藻类植物繁盛;10.海洋中形成最原始的生命体;11.蕨类植物发展;12.被子植物发展;13.裸子植物发展;14.是重要的石油生成时期;15.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恐龙化石标本所在岩层的地质年代
a.海陆轮廓特点
b.生物演化特点
c.成矿特点
(4)根据实地考察,他们得到考察结论: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海洋/陆地)环境向 (海洋/陆地)环境的演变。
【答案】
(1)古生
(2) ④ ⑤
(3) 2 5、 13 14、 15
(4) 海洋 陆地
【分析】本大题以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和地质年代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历史年代、古生物的演化和矿物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古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三叶虫一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一新生代,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古老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2)读图可知,①为太古宙、②为元古宙、③为古生代、④为中生代、⑤为新生代。中生代被称为“恐龙的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故恐龙对应④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对应⑤新生代。
(3)本题以地质历史事件为背景,设置一个表格,知识点涉及地质历史时期海陆轮廓的特点,生物演化的特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1、在太古宙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定,地球几乎被海洋覆盖;2、中生代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3、晚古生代南北大陆联合形成泛大陆;4、新生代地表逐渐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格局;5、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6、新生代人类出现;7、古生代出现鱼类,后期鱼类演化为两栖类;8、新生代哺乳动物大发展;9、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10.太古代海洋中形成最原始的生命体;11.古生代蕨类植物发展;12.新生代被子植物发展;13.中生代裸子植物发展;14.中生代是重要的石油生成时期;15.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恐龙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时期,此时的海陆轮廓特点,2中生代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生物演化特点,5中生代裸子植物发展;13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成矿特点:14-15是重要的成油、成煤时期。
(4)根据实地考察,他们得到考察结论:青藏高原有生活于海洋环境的三叶虫化石,因此地理环境经历了由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演变,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2023·山东淄博·三模】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地映(下图)是指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的狭窄陆地,形成时间晚于南、北美大陆,地形以山地为主,从成因看山岳地貌类型多样。中美地峡就像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道闸门:闸门关闭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以通过该海域自由交换;闸门关闭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海水的交换受到限制。专家通过获取中美地峡两侧附近海域沉积地层的年龄、各地层形成时的海水性质和生物种群特征等信息,并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中美地峡闸门关闭的时间。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中美地峡形成的原因。
(2)列举中美地峡主要的山岳地貌类型并指出其成因。
(3)请你为专家研究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
(1)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美洲板块隆起形成陆地,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形成中美地峡。
(2)火山、褶皱山;原因:板块碰撞挤压,岩层弯曲隆起形成褶皱山,同时板块边缘地下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3)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 (生物种群特征),从而确定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
【分析】本题以中美地峡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质作用过程、山岳地貌类型及原因、研究地球历史方法的理论依据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
(1)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南极洲板块为海洋板块,比较薄,而美洲板块比较厚,南极洲板块会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导致美洲板块隆起形成陆地,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形成中美地峡。
(2)中美地峡主要的山岳地貌类型是褶皱山和火山;根据上题可知,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板块碰撞挤压,岩层弯曲隆起形成褶皱山,同时板块边缘地下岩浆沿着裂隙或岩石中的薄弱地带喷处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火山。
(3)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可以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生物种群特征),从而确定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
22-23·江苏宿迁·期中】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红色岩层分布广泛,是我国丹霞地貌分布较多的省份,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的红山丹霞地貌,整体海拔在4200-5100m之间,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构成,最突出的特征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若干方山、峰从、石柱、石墙、石洞等小微造型地貌,与周边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红山—雪山—峡谷—溪流—森林—草甸—湿地—牧场—佛寺”景观,堪称四川品质最好的丹霞景观。下图为该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判断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侵入体的岩石名称,并描述其主要特点和用途。
(3)分析新龙红山丹霞地貌是四川品质最好的原因。
【答案】
(1)在三叠纪之后,古近纪之前。判断理由:岩浆侵入三叠纪地层中,故侵入活动产生于三叠纪之后;古近纪地层覆盖于侵入岩之上,并且底部形态完整(或:且侵入岩顶部被侵蚀缺失),故侵入活动产生于古近纪之前。
(2)花岗岩。主要特点:有结晶颗粒、结构紧密 (硬度高、耐磨损)。用途:可用于做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等。
(3)高原山地地区,山势高峻,丹霞地貌大气磅礴;断层广布,以及河流下切作用强烈,使红色岩层广泛暴露;小、微造型地貌多样,地貌景观丰富;与其它高寒山区景观组合性好,景观组合形式独特。
【分析】本题结合地质剖面图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该题需要结合图中已标明的三叠纪地层、古近纪地层以及两地层间的古侵蚀面分析,三叠纪地层在下,上覆盖着古近纪地层,故可判断二者的新老关系,侵入体侵入三叠纪地层,可判断其在三叠纪之后形成,且侵入岩顶部被侵蚀缺失,可以判断在古近纪地层沉积之前,其侵入活动已发生且完成。
(2)侵入体由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形成,应为花岗岩。花岗岩由岩浆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一般有较大结晶颗粒,质地紧密,硬度高,多用作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3)结合材料,该题问的品质最好需要从地貌景观的角度分析。红山丹霞位于藏区,地质抬升,断裂发育,加之河流下切侵蚀,红色岩层断面、剖面出露面大,山体高大,且多微造型地貌,景观丰富;与藏区其它景观搭配,共同构成了“红山——雪山—峡谷——溪流—森林一草甸一湿地一牧场一佛寺”景观,景观组合独特;高原山地地区,山势高峻,丹霞地貌大气磅礴。
【23-24·四川内江·期末】
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下图为博物馆内的一个恐龙化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
(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古地理环境。
(2)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3)说出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
【答案】(1)高温多雨(温暖多雨);滨湖地区;植被茂密。
(2)植被(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
(3)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了解地球进化史,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
【分析】本题以自贡市恐龙化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质历史环境、自然地理整体性、环境变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 (1)在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跟海洋隔绝,在侏罗纪中期,四川盆地内温暖湿润,湖泊较多,植被繁茂,是恐龙的天然栖息地。
(2)石炭纪这一时期,其形成的煤炭储量便占据了全球储量的半数以上,裸子植物的出现则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材料。恐龙生活时代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
(3)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以古为鉴,展望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是: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