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知识点概述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 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和 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内部圈层
① 划分依据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纵波(P波) :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
横波(S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纵波速度骤降,横波消失。
②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平均33km),大洋地壳薄(平均6km)。
组成:以硅、铝为主(硅铝层和硅镁层)。
③ 地幔 :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顶部):岩浆发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的组成部分。
下地幔:固态,密度大。
④ 地核 :
分外核(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和内核(固态)。
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地球磁场。
三、外部圈层
① 大气圈 :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为氮、氧。
对流层 (最底层):天气现象显著,温度随高度递减。
② 水圈 :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水循环是联系各圈层的纽带。
③ 生物圈 :
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最活跃的圈层,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四、重难点解析
① 地震波的应用 :
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判断地球内部结构(如横波消失说明外核为液态)。
难点 :区分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对应的深度(莫霍面约地下33km,古登堡面约地下2900km)。
② 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关系 :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易错点 :误认为软流层属于地壳或整个地幔。
③ 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高温高压下形成)。
难点 :横波消失的位置对应外核液态区。
④ 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如水循环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五、易错点提醒
① 地壳≠岩石圈 :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② 地幔与软流层的关系 :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属于地幔的一部分,而非地壳。
③ 地球内部温度的来源 :
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而非太阳辐射。
④ 外部圈层界限模糊 :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无明显边界,例如生物圈可渗透到其他圈层。
六、图表分析技巧
① 地震波速度变化图 :
横波消失处(约2900km)对应古登堡界面,外核为液态。
莫霍界面处纵波、横波速度同时增加。
②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
注意圈层厚度比例(地壳最薄,地核最厚)。
七、典型问题示例
Q : 为什么横波不能通过外核?
A : 外核为液态,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横波消失。
Q :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A : 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所有生物存在的空间)。
总结 :掌握地球圈层划分依据及特征,区分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与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注意易混淆概念(如岩石圈与地壳)。通过地震波速度变化图理解圈层分界是关键。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5·湖南·期中】
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可以被设在远离震中处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下来。时距曲线可以表示纵波和横波到达距震中不同距离的地震台站所需要的时间,下图是地震台站记录的某次地震的时距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震波W ( )
A.传播速度比 慢 B.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陡降
C.不能通过莫霍面 D.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
2.此次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2000千米的地震台站检测到的纵波和横波到达时间间隔最接近( )
A. 2分钟 B. 4分钟 C. 6分钟 D. 8分钟
3.根据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站时间的不同可以确定地震台站距震中的距离,若要确定震中的准确位置,至少需要 个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数据。( )
A. 1 B. 2 C. 3 D. 4
【23-24·山东枣庄·期中】
月球深部物质和内部结构是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的钥匙,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天文学家确认:月球有着和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并结合月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及物质密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月球内部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主要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结合图文资料,可以推断( )
①月壳的厚度最薄 ②月球内部可能存在软流层 ③月核不可能处于液态 ④月幔的密度最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24·江苏扬州·期中】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9时39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6.地震发生后,正在台湾岛附近航行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7.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最有可能是( )
A.地壳 B.下地幔 C.内核 D.外核
8.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个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2-23·贵州贵阳·期末】
202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召开“从鱼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轩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远古鱼类出现的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说明( )
①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演化 ②生物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③生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④生物演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贵州石阡化石分布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2-23·山东泰安·期中】
人类利用地震波(下左图)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
A. 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 B.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
C. S波在E界面处消失 D.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
1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1-22·浙江·阶段练习】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5.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
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21·云南玉溪·期中】
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8.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9.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20.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24-25·云南德宏·期末】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 喷发被认为是自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以来最强的喷发事件,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58千米。该灾害性事件导致了地震、海啸和剧烈的大气扰动,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和火山喷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K处为莫霍界面
B.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③层
C.地震预警主要依靠甲波和乙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地震发生时,在此海域捕鱼的渔民,只能感受到左右摇晃
22.喷发后在大气中漂浮、沉降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4-25·河北保定·阶段练习】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目前亚洲陆上油气勘探最深井的深度已接近一万米。图为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目前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储存在( )
A. 内核 B.外核 C.地幔 D.地壳
24.下图最有可能蕴含油气资源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4-25·湖南长沙·开学考试】
下左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6.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月球内部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24-25·山东威海·期末】
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完成下面小题。 速度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900km处纵波突然消失 D.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8.地震时,震中附近陆地上和海上渔船中的人,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44分。
【23-24·上海浦东新·期中】
29.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密切相关。读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代表地球的字母是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其公转具有 、 和 三大特征,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太阳正值壮年期,为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来源。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上要来自太阳( )
A.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炽热气体的燃烧 D.外部剧烈的太阳活动
(3)太阳辐射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下列地理事象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是( )
①黄河上游蕴含的巨大水能 ②我国北方地区储量丰富的煤炭
③我国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 ④两极地区美丽的极光 ⑤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4)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一些影响。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稳定的地球圈层结构为生命出现提供了舞台。在图2相应位置标注地球三大内部圈层的名称。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物质密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7)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
(8)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但生物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是在 代,而人类则是在新生代的 纪诞生。
【23-24·山西大同·期中】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在学习了地球演化之后,将不同地质时代的时间与主要事件总结成了不同地质年代简表(下表)。我们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 地壳运动 形成矿藏 生物的演化
新生 6600万年以来 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剧烈地壳运动,形成地势起伏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迅速发展
中生代 2.52亿—6600万年 联合古陆开始分裂 煤 恐龙占优势,后来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繁盛
古生代 5.41亿—2.52亿年 巨大地壳运动形成联合古陆 煤 三叶虫空前繁盛,蕨类植物发展
元古宙 25亿—5.41亿年 地壳运动强烈,地势起伏增加 出现了藻类,后期出现了褐藻和红藻等高级藻类;出现真核细胞生物
太古宙 40亿—25亿年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铁 原始生命出现
(1)指出地质年代中两个重要成煤期,并说明两个时期成煤的条件。
(2)从地球外部条件角度,说明地球生物能够不断演化的原因。
(3)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所处时期的物种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从地球圈层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生物灭绝的原因。
【22-23·天津·期中】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对应左图中的 (不连续面字母)。
(2)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其中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③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的公转轨道 (填行星名称)。
(3)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当时 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 时期。
(4)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曲线③④之间为 层。
(5)地球约38.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 、 。
【21-22·浙江温州·期中】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月球经过一颗恒星或行星前时,常常将其遮挡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现象,左图为当日我国某摄影师面朝西南方拍摄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将要被月球遮住。右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火星的基本数据。
名称 距日距离/(10*106km) 质量1 体积 自转周期/天 大气压强1 表面温度范围/℃ 主要大气成分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1 89~58 氮78.1%、氧21.6%、氩0.9%
火星 227.90 0.11 0.15 1.03 0.006 -133~27 二氧化碳95.3%、氮2.7%、氩1.6%
注1:地球质量、体积、 大气压强设为1。
(1)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时,为农历 (填“上”或“下”)半月,月球应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火星应该位于 (填“丙”或“丁”)位置;当日,摄像师是在 (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摄到图1照片类型。
(2)火星几乎没有磁场,使得 (填太阳活动类型)可以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可能是呈 (填“液态”或“固态”)的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所形成。
(3)简述地球大气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作用。
【21-22·湖南长沙·期中】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犬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 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材料二乙图中A为 波,B为 波,并写出判断依据 。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 (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4)地幔是 (填字母),物质状态为 (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依据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5·湖南·期中】
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可以被设在远离震中处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下来。时距曲线可以表示纵波和横波到达距震中不同距离的地震台站所需要的时间,下图是地震台站记录的某次地震的时距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震波W ( )
A.传播速度比 慢 B.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陡降
C.不能通过莫霍面 D.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
2.此次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2000千米的地震台站检测到的纵波和横波到达时间间隔最接近( )
A. 2分钟 B. 4分钟 C. 6分钟 D. 8分钟
3.根据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站时间的不同可以确定地震台站距震中的距离,若要确定震中的准确位置,至少需要 个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数据。(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和液体中均能传播。读图可知,在震中距相同情况下, 用时较 长,说明其为传播速度慢为横波,而 传播速度快为纵波,A错误。两者皆可以通过莫霍面,C错。纵波在固体和液体中均能传播, D错。古登堡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B正确。故选B。
【小题2】读图可知,在震中距2000千米处, 波传播时间为8分钟左右, 波传播时间约4分钟左右,两者时距差约为4分钟,故选B。
【小题3】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由于传播速度不同,纵波先到达地震台,横波后到达。通过测量纵波和横波到达时间之差,可以计算出地震台站到震中的距离。然后,以台站为中心,以计算出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地震肯定发生在圆上某点。如果有三个台站记录到地震波,就可以在地图上画出三个圆,三个圆的交点就是地震发生的位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 (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
【23-24·山东枣庄·期中】
月球深部物质和内部结构是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的钥匙,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天文学家确认:月球有着和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并结合月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及物质密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月球内部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主要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结合图文资料,可以推断( )
①月壳的厚度最薄 ②月球内部可能存在软流层
③月核不可能处于液态 ④月幔的密度最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解析】
【小题1】由材料可知,月震波在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突变点,大约在深度65千米和1400千米处,它们各自两侧的波速明显不同,故月球内部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主要有2个。故选A。
【小题2】通过第一小问可知,月球内部有2个不连续面,可依照地球,把月球内部自上向下分为3个圈层,依次是:月壳、月幔、月核。月壳的厚度平均大约65千米,是内部最薄的圈层。据图可知,在月幔顶部 (第一个不连续面以下)月震波的波速都增大,说明月球可能有类似于地球的软流层。①②正确。据图可知,在1400~1500米深度处,横波波速接近为0,说明月核有可能处于液态;从右侧密度图可以看出,月核密度最大,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
【23-24·江苏扬州·期中】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9时39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6.地震发生后,正在台湾岛附近航行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7.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最有可能是( )
A.地壳 B.下地幔 C.内核 D.外核
8.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个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分析】本题以台东县海域地震为材料,设置三道题目,涉及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小题1】地震波传播方式主要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类型的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地震发生时,处于水面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晃动而感受不到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小题2】此次地震发生在台东县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大洋地壳厚度一般为5-10千米,A正确;下地幔深度660-2900千米左右,B错误;地核包括内核和外核,其深度约为2900-6371千米,CD错误。故选A。
【小题3】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题目中的“黄金12秒”是由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更厚;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2-23·贵州贵阳·期末】
202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召开“从鱼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轩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远古鱼类出现的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说明( )
①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演化 ②生物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③生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④生物演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贵州石阡化石分布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远古鱼类开始出现的地质时期是古生代,在中生代志留纪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故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
【小题2】 “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说明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故①正确;由鱼向人,生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故③正确;人类的出现属于生物演化的一环,故②错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不断进化,故④错误;因此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
【小题3】化石一般为沉积岩,沉积岩就是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就是以前就有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化石一般位于地壳,接近地表的部分。故A正确,因此排除B、C、 D, 选择A。
【点睛】化石和煤一般分布在“沉积岩”中。沉积岩就是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就是以前就有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22-23·山东泰安·期中】
人类利用地震波(下左图)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
A. 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 B.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
C. S波在E界面处消失 D.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
1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小题1】据图可知,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故A错误;软流层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据左图可知,在二者之间,地震波速度一直在加快,故B错误; “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右图中莫霍面已经明确标出,所以E为古登堡面,据左图可知,S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故C正确;S波在古登堡面处已经消失,未进入外地核,故D错误。故排除A、B、D。选择C。
【小题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幔,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符合题意;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排除A、C、 D, 选择B。
【点睛】当地震来袭,首先到来的是P波,也就是纵波,纵波是推进波,粒子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所以人会感觉到上下颠簸,其破坏性较弱。紧接着S波就来了,也就是横波,它是一种剪切波,粒子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
【21-22·浙江·阶段练习】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5.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
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分析】
【小题1】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不会消失,是纵波,故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C。
【小题2】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②、③,震级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①④正确, 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小题3】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跟传播介质差异、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0-21·云南玉溪·期中】
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8.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9.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20.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A
【分析】
【小题1】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对,其它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
【小题2】图中各圈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各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B错。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对。物质运动的能量除来自太阳辐射外还有重力和地球内能等,D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小题3】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小题4】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4-25·云南德宏·期末】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 喷发被认为是自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以来最强的喷发事件,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58千米。该灾害性事件导致了地震、海啸和剧烈的大气扰动,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和火山喷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K处为莫霍界面
B.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③层
C.地震预警主要依靠甲波和乙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地震发生时,在此海域捕鱼的渔民,只能感受到左右摇晃
22.喷发后在大气中漂浮、沉降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
【小题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K处甲、乙速度均下降且乙波迅速下降到消失,此处为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界线),A错误;火山喷发的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③处为地球内核,B错误;甲波 (纵波)速度大于乙波 (横波),利用此时间差做地震预警,C正确;地震时甲波(纵波)可以在海水中传播,乙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难以在液态物质中传播,捕鱼的渔民只能感受到上下振动,D错误。故选C。【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火山灰物质飘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进入水圈,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形成岩石圈, 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岩石圈主要指的是软流层之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4-25·河北保定·阶段练习】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目前亚洲陆上油气勘探最深井的深度已接近一万米。图为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目前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储存在( )
A. 内核 B.外核 C.地幔 D.地壳
24.下图最有可能蕴含油气资源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解析】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薄不一,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目前亚洲陆上油气勘探最深井的深度已接近一万米,但没有超过地壳深度,因此目前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储存在地壳,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小题2】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错误;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横波在遇到油气资源时会直接消失, 速度减为0,A正确, CD错误。 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24-25·湖南长沙·开学考试】
下左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6.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月球内部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可知,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A正确;波速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B正确;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表面,D正确,C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小题2】由图可知,地震波在月壳中传播时,波速先不断增大,在深度50~100km处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说明此处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D正确;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存在,所以在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也探测到S波,A错误;“软流层”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B错误;此图为月球内部结构的局部图形,只体现出了月壳与月幔两层,但不代表月球内部分层只有与两层,C错误。故选D。
【点睛】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4-25·山东威海·期末】
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完成下面小题。 速度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900km处纵波突然消失 D.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8.地震时,震中附近陆地上和海上渔船中的人,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
【小题1】读图,在①和②层中,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②层底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故A选项错误;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故B选项错误;读图,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故C错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D选项正确。故选D。
【小题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使物体横向波动即左右摇晃,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使物体纵向波动即上下颠簸。地面上的人能感受到横波与纵波,在海上打渔的农夫只能感受到纵波,即上下颠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是由地震源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形成的波动。这些波动包括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在地壳中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44分。
【23-24·上海浦东新·期中】
29.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密切相关。读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代表地球的字母是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其公转具有 、 和 三大特征,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太阳正值壮年期,为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来源。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上要来自太阳( )
A.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炽热气体的燃烧 D.外部剧烈的太阳活动
(3)太阳辐射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下列地理事象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是( )
①黄河上游蕴含的巨大水能 ②我国北方地区储量丰富的煤炭
③我国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 ④两极地区美丽的极光
⑤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4)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一些影响。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稳定的地球圈层结构为生命出现提供了舞台。在图2相应位置标注地球三大内部圈层的名称。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物质密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7)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
(8)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但生物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是在 代,而人类则是在新生代的 纪诞生。
【答案】
(1)C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形
(2)A
(3)A
(4)会引起地球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会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太阳表面抛出高能带电粒子和高空大气相摩擦在高纬地区形成极光;可能会诱发一些自然灾害的出现。
(5)
(6)D
(7)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转周期不长;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④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
(8) 古生 第四
【分析】本道题以太阳系示意图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8个小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太阳辐射以及太阳活动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相关知识,难度较小,内容较多,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
(1)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代表地球的字母是C;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每秒钟约有400万吨氢转变为氦,产生巨大的能量,A正确,BCD错。故选A。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土画能量来源 水能来白大阳辐射 ①正确·燃烧来白大阳辐射 故②正确:有色金属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故③错误;极光来自于太阳活动,故④错误;生物资源由于太阳辐射产生,故⑤正确。①②⑤正确、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5)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中,地核最厚。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6)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因此D正确,故排除ABC,选择D。
(7)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原因是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不高不低,保持在1 左右;②自转周期不长,昼夜更替不长;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昼夜温差较小;④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对地球表面温度具的调节作用。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爬行动物出现于古生代,故生物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是在古生代,不断的繁衍发展,到中生代繁荣。人类是自然环境发展、地球演化的产物,人类产生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的第四纪。
【23-24·山西大同·期中】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在学习了地球演化之后,将不同地质时代的时间与主要事件总结成了不同地质年代简表(下表)。我们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 地壳运动 形成矿藏 生物的演化
新生 6600万年以来 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剧烈地壳运动,形成地势起伏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迅速发展
中生代 2.52亿—6600万年 联合古陆开始分裂 煤 恐龙占优势,后来出现了始祖鸟,裸子植物繁盛
古生代 5.41亿—2.52亿年 巨大地壳运动形成联合古陆 煤 三叶虫空前繁盛,蕨类植物发展
元古宙 25亿—5.41亿年 地壳运动强烈,地势起伏增加 出现了藻类,后期出现了褐藻和红藻等高级藻类;出现真核细胞生物
太古宙 40亿—25亿年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铁 原始生命出现
(1)指出地质年代中两个重要成煤期,并说明两个时期成煤的条件。
(2)从地球外部条件角度,说明地球生物能够不断演化的原因。
(3)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所处时期的物种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从地球圈层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生物灭绝的原因。
【答案】
(1)古生代、中生代。气候暖湿,植物生长繁盛 (为煤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地壳运动频繁 (为煤炭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
(2)稳定的太阳光照 (或安全的宇宙环境)
(3)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产生强烈爆炸,部分岩石圈破裂,产生强烈的火山喷发,直接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喷发时,形成大量烟尘弥漫,导致大量动物呼吸困难;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大量死亡;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变低,不利于生物呼吸作用;食物链断裂,很多生物因食物短缺而死亡;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灾害天气增多,不利于生物生存
【分析】本大题以地质年代表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动植物进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古生代、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期,煤炭本质是储存起来的太阳辐射,当气候暖湿时,植物生长繁盛,储存的太阳辐射多,煤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且末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地壳运动频繁,为煤炭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地球的存在生命的外部环境为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3)主要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对于岩石圈,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产生强烈爆炸,部分岩石圈破裂,产生强烈的火山喷发,直接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对于大气圈,火山喷发时,形成大量烟尘弥漫,导致大量动物呼吸困难;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大量死亡;对于生物圈,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变低,不利于生物呼吸作用;食物链断裂,很多生物因食物短缺而死亡;进而使得全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灾害天气增多,不利于生物生存。
【22-23·天津·期中】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对应左图中的 (不连续面字母)。
(2)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其中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③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的公转轨道 (填行星名称)。
(3)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当时 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 时期。
(4)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曲线③④之间为 层。
(5)地球约38.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 、 。
【答案】
(1)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外核 A
(2) 木星 土星
(3) 中生代 爬行 成煤
(4) 太阳黑子 日冕
(5) 充足的水分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适宜温度范围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和地理模式图为材料,涉及了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太阳系、地层结构、太阳大气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
(1)从左图中看,A界面是大致位于地下33km处,过A时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加快,为莫霍界面;B是大致位于地下2900km处,过B后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为古登堡界面;由右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上侧①②之间是地核中的外核,曲线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对应左图中A不连续面。
(2)由右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①与火星轨道相邻、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曲线②距太阳较近、为火星的公转轨道,曲线③距太阳更远、为木星的公转轨道,④位于木星轨道外侧、为土星的公转轨道。
(3)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的时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有“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之称;中生代的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地球上森林茂密,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4)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如果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曲线①②之间位于色球层内侧,为光球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为黑子;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外侧,为日冕层。
(5)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要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自身条件包括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适宜的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的包围。外部条件包括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的稳定、能够提供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本题只要求考生回答自身条件,考生结合此回答即可。
【21-22·浙江温州·期中】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月球经过一颗恒星或行星前时,常常将其遮挡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现象,左图为当日我国某摄影师面朝西南方拍摄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将要被月球遮住。右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火星的基本数据。
名称 距日距离/(10*106km) 质量1 体积 自转周期/天 大气压强1 表面温度范围/℃ 主要大气成分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1 89~58 氮78.1%、氧21.6%、氩0.9%
火星 227.90 0.11 0.15 1.03 0.006 -133~27 二氧化碳95.3%、氮2.7%、氩1.6%
注1:地球质量、体积、 大气压强设为1。
(1)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时,为农历 (填“上”或“下”)半月,月球应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火星应该位于 (填“丙”或“丁”)位置;当日,摄像师是在 (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摄到图1照片类型。
(2)火星几乎没有磁场,使得 (填太阳活动类型)可以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可能是呈 (填“液态”或“固态”)的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所形成。
(3)简述地球大气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作用。
【答案】
(1) 上 甲 丙 日落后
(2) 太阳风 液态 外核
(3)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维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好氧生物生命活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臭氧削弱紫外线;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分析】本题以“月掩星”为背景,涉及“月掩星”成因、月相、地球圈层、大气的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调用和运用能力。
【详解】
(1)由图可知,此时的月相为上弦月,为农历的上半月,由图和材料可知,形成“月掩火星”时火星、月球、地球成一直线,故可知月球位于甲位置,火星为丙位置,上弦月出现在太阳落下之后。拍摄的时间为日落后。
(2)由于火星没有磁场,使得太阳风中的高速带电粒子偏向火星的速度较慢,对火星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是由地核的外核呈液体的物质向地壳流动,形成两股方向相反的电流,同时激发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场所形成的。
(3)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削弱和保温作用,使地表保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地表生物的生命活动;为生物提供二氧化碳。保证生物的光合作用;平流层的臭氧削弱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由于大气层的摩擦作用,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21-22·湖南长沙·期中】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犬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 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材料二乙图中A为 波,B为 波,并写出判断依据 。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 (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4)地幔是 (填字母),物质状态为 (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依据是 。
【答案】
(1)A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深度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 莫霍 从西北向东南 (自西向东)递减
(4) E 固态 横波能够通过
【分析】本大题以地壳等厚度线图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内部分层、地震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
(1)海拔越高,地震波到达地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久,四个地方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的拉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达到8-14公里/S,横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慢,4-7公里/S。材料二乙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判断依据: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深度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距离莫霍界面多远,就可以知道地壳厚度多厚。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西北厚,东南薄,从西北向东南厚度逐渐递减。
(4)地幔是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依据是只能在固态传播的横波能够通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