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主张“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提示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