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21:38: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
【教学目标】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亚圣”孟子和“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主张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概况  
2.出现的社会原因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4.历史作用  
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1.孔子的简介  
2.孔子的思想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亚圣”孟子  
2.“集大成者”荀子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作用;儒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荀子对儒家的改造。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配合提问法、史料阅读法、课堂讨论法等。课堂上可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史实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总结,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针对“百家争鸣”文言文观点较多的特点,教师可对主要派别和主要思想适当的介绍,以形成学生对基本史实准确的掌握。同时配合多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大成至圣”。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都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影响至深。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概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不同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四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著书立说,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的社会原因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要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归纳,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为: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  
教师讲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的势力对比重新划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面对争霸和争雄,各诸侯国都十分重视人才。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伴随着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而崛起。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的情况。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即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然后教师除对儒家外,做一下简单介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著作是《老子》,又名《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1.孔子的简介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卒于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但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做国下级官吏,后来做过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55岁时由于对鲁国统治失望,开始周游列国达十四年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晚年,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并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关于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是孔子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变“学在官府”为“学在私塾”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1.“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被成为“亚圣”。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统治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用性本善来归纳人的本性,强调道德规范,并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2.“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也主张实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荀子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治世”与“盛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并举例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并主张只有通过“礼义”通过“法治”才能改变人的本性。他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说荀子即是儒家思想的发展者,但我们又说他是儒家思想的创新者。他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也综合了法家思想“法治”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两位有名的学生:韩非子、李斯,促成了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后研讨】  
学完本节课后很多同学对“百家争鸣”的各个流派的主张产生了兴趣,于是很想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师借助这股热情也不失时机的提出这样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本课小结】  
本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