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十一)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邯郸二模)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的父辈和祖先都非常注重教育,鼓励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这最有助于说明,文艺复兴( )
A.并未影响天主教会统治
B.对欧洲社会影响有限
C.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2024·山西太原二模)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同一年,尼德兰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论》,论述了人的骨骼、肌肉、血液、神经等7大系统,是解剖史上的里程碑。二者都( )
A.为现代科技革命准备了条件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C.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D.用实验方法进行了科学验证
3.(2024·江西九江二模)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
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
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4.(2024·山东菏泽一模)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
A.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
5.(2024·山东潍坊一模)15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同一船队中的船只和人员,必须结伴航行、互相保护、集体合作,不能擅自离开,直至抵达目的地。该法令( )
A.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B.践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纷争
D.反映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7.(2024·江苏宿迁调研)1572年,三艘满载精美商品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商品中最受欧洲青睐的丝绸、瓷器被西班牙商人抢售一空。作为“回报”,中国商人则带走了能带走的每一枚西班牙银元,这就是后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贸易路线( )
A.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 B.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
C.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 D.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
8.(2024·山东泰安二模)甘蔗原产于印度,16世纪以后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巴西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蔗糖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早期全球化发展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9.(2024·湖南株洲一模)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0.(2024·山西太原二模)1796年,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中有120名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议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B.保守势力阻碍经济发展
C.宪政制度尚未确立
D.封建贵族控制国家权力
11.(2024·湖南永州三模)在1787年宪法批准会议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指出:“人类总是趋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扭转人的本性,以对抗人类的自私热情也并不是不可行。聪慧的立法者应该试图润物细无声地扭转人性发展的势头,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最终使其向着有助于公益的方向发展。”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警示政党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B.建立防止专制的分权制衡机制
C.批评宪法中存在的种族岐视问题
D.争取各州对邦联政治体制的认可
12.(2024·广东深圳二模)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英国国内各界几乎都持欢迎态度。但在法国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国国内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产生很大分歧,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向保守并全力镇压内部的激进运动。英国政府意在( )
A.维持英国现存政治秩序
B.打击国内封建势力
C.赢得与法国争霸的优势
D.防范北美独立运动
13.(2024·辽宁抚顺一模)丹尼尔·J·布尔斯廷研究《独立宣言》的前言和结语中的主语时发现,提到的尽是“这些殖民地”“这些州”“他们”“自由独立的州”等词语,这主要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团结勇敢的反抗精神
B.天赋人权的民主原则
C.追求自由的解放意识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14.(2024·重庆二模)下图反映了近代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该国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确立
B.经历政体多次反复最终确立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15.(2024·福建福州三模)1681年,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海事条例》,1807年拿破仑把《海事条例》的私法部分纳入《法国商法典》第二编。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国家都把海商法作为商法典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
A.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
B.海洋法的发展具有传承性
C.西方的国际法最终成型
D.海洋成为列强间争夺焦点
16.(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 )
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
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
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
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18.(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红柿是一种全世界广泛栽培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至迟在公元前500年,西红柿已开始在墨西哥南部和其他地区被栽培。1519年以来,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一行征服墨西哥,并将西红柿献给了西班牙国王。16—17世纪,西红柿在欧洲多数地区只被当作观赏植物、药物,出现在庭院、花园、植物园和大草本植物的标本中,但意大利人除了用于做菜吃和作为水果零食生吃外,还独立研发了番茄酱作为佐料、调料和零食吃,甚至还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这种新品种又从欧洲传回美洲,展示了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规律。
约在1799年,英国驻叙利亚领事约翰·巴克把西红柿引种于叙利亚地区。19世纪西红柿在中东传开。在南亚,西红柿由葡萄牙探险家于16世纪传入引种于印度。西红柿在非洲传播的历史比较模糊混沌。概而论之,就是各色欧洲白人、介于白人和黄人之间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参与了美洲作物包括西红柿在非洲的传播。
中国种植的西红柿可能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清末光绪年间,北京农事试验场开始种植西红柿并做食用菜果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红柿的栽培食用和各种利用才得到大规模推广和普及。经过400年的发展演变,西红柿今天成了中国人最喜爱的菜果之一。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
——摘编自张蕾、孙静静《西红柿的世界发展传播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西红柿在传播中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7通史限时集训(十一)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邯郸二模)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的父辈和祖先都非常注重教育,鼓励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这最有助于说明,文艺复兴( )
A.并未影响天主教会统治
B.对欧洲社会影响有限
C.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自贵族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哲学家和学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主要局限在上层社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批判教会的腐朽和堕落,排除A项;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
2.(2024·山西太原二模)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同一年,尼德兰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论》,论述了人的骨骼、肌肉、血液、神经等7大系统,是解剖史上的里程碑。二者都( )
A.为现代科技革命准备了条件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C.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D.用实验方法进行了科学验证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论》都是建立在对宇宙、人体的科学分析之上的论断,体现出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科技革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属于思想文化层面,而题干所述属于科学层面,并且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采用了实验方法,但是维萨留斯采用的是解剖方法,排除D项。]
3.(2024·江西九江二模)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
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
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C [根据材料“生财有道,必为‘选民’”“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定论”的内容看,体现了资产阶级追逐财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故选C项;“新教”的概念过大,不等同于加尔文教,其伦理兴起早于“先定论”,且材料亦未体现“广泛认同”,排除A项;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真理的信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人类可以获得真实和客观的知识,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性主义流行是在18世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不会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24·山东菏泽一模)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
A.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
B [根据材料“自由是……一种天赋权利”“平等则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自由、平等是属于人的天赋权利,政府需要在法律上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体现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故选B项;伏尔泰强调政府从法律上要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 A项理解片面,排除;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强调理性和逻辑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人类通过运用理性能力,可以获取真知,并且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政治学书籍,它包括对国家的起源、概念、本质、职能的理解,对国家的类型、形式、结构的分析,以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国家与革命的关系的探讨,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2024·山东潍坊一模)15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同一船队中的船只和人员,必须结伴航行、互相保护、集体合作,不能擅自离开,直至抵达目的地。该法令( )
A.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B.践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纷争
D.反映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 [根据材料“英国女王……规定……必须结伴航行、互相保护、集体合作”可知,该法令要求船只结伴航行、互相保护、集体合作,这有利于减少英国商船在海上航行时遇到的危险,保护英国商船的利益,反映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576年国际法尚未产生,排除A项;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材料内容践行的是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该法令强调的是对本国商船的保护,并没有涉及对其他国家利益的威胁,不能得出“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纷争”的结论,排除C项。]
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C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描述了他与美洲原住民进行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开始建立,即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哥伦布与美洲原住民的物物交换,没有关于欧洲对美洲进行统治的描述,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材料中的物物交换属于经济交流,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B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2024·江苏宿迁调研)1572年,三艘满载精美商品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商品中最受欧洲青睐的丝绸、瓷器被西班牙商人抢售一空。作为“回报”,中国商人则带走了能带走的每一枚西班牙银元,这就是后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贸易路线( )
A.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 B.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
C.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 D.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
D [根据材料“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因此,该贸易路线推动了太平洋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班牙并没有将从美洲掠夺的财富用于发展工商业,而是用于换取东方的奢侈品,因此并没有“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性物种交换,排除C项。]
8.(2024·山东泰安二模)甘蔗原产于印度,16世纪以后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巴西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蔗糖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早期全球化发展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蔗糖经欧洲人之手,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成为国际商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之后,物种之间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双向性,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物种交流对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无法看出欧洲殖民者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9.(2024·湖南株洲一模)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A [根据材料“学讲英国话的情节”“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可知,语言自觉是民族意识生成的要素,法国公主学讲英国话及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都试图借肯定民族语言来增强人们对自身语言的自信,进而增进民族的认同感,故选A项;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但人文主义与材料中语言问题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两部作品虽然都涉及法国,但实质是肯定英语,与英法矛盾不断激化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10.(2024·山西太原二模)1796年,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中有120名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议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B.保守势力阻碍经济发展
C.宪政制度尚未确立
D.封建贵族控制国家权力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18世纪末,英国的下议院基本上由贵族所把持(超过全院人数的70%),据此可知,英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英国贵族把持着议会中的下议院,并没有述及该现象对“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之后,英国的宪政制度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英国下议院基本上由贵族把持,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控制国家权力”,排除D项。]
11.(2024·湖南永州三模)在1787年宪法批准会议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指出:“人类总是趋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扭转人的本性,以对抗人类的自私热情也并不是不可行。聪慧的立法者应该试图润物细无声地扭转人性发展的势头,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最终使其向着有助于公益的方向发展。”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警示政党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B.建立防止专制的分权制衡机制
C.批评宪法中存在的种族岐视问题
D.争取各州对邦联政治体制的认可
B [根据材料“聪慧的立法者应该试图润物细无声地扭转人性发展的势头”可知,汉密尔顿在会议上的发言主要关注了人类自私本性的现象,并强调了立法者应通过立法引导个体行为,使其向有助于公益的方向发展,可见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公益和权力制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建立防止专制的分权制衡机制,故选B项;美国政党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1787年宪法对于人性的引导,没有涉及种族歧视,排除C项;根据材料“最终使其向着有助于公益的方向发展”可知,材料侧重强调立法者通过法律引导人性,没有涉及各州对联邦政体的认可,排除D项。]
12.(2024·广东深圳二模)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英国国内各界几乎都持欢迎态度。但在法国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国国内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产生很大分歧,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向保守并全力镇压内部的激进运动。英国政府意在( )
A.维持英国现存政治秩序
B.打击国内封建势力
C.赢得与法国争霸的优势
D.防范北美独立运动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建立共和制后,这一制度可能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产生冲击或启示,导致英国国内出现对现存政治制度的反思和激进运动。为了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英国政府选择保守并镇压内部的激进力量,故选A项; 英国在17世纪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到18世纪末,国内的封建势力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对法国大革命从“欢迎”到“分歧”,未明确提及与法国争霸,排除C项;北美独立运动在1783年已经结束,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
13.(2024·辽宁抚顺一模)丹尼尔·J·布尔斯廷研究《独立宣言》的前言和结语中的主语时发现,提到的尽是“这些殖民地”“这些州”“他们”“自由独立的州”等词语,这主要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团结勇敢的反抗精神
B.天赋人权的民主原则
C.追求自由的解放意识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D [根据材料“这些殖民地”“这些州”“他们”“自由独立的州”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中各州虽然大小不一,但《独立宣言》把各州放在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在美国独立过程中形成了各州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独立宣言》的前言和结语中“这些州”“他们”等作为主语,并没有关于这些州团结反抗和追求自由等描述,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州权,而非人权,排除B项。]
14.(2024·重庆二模)下图反映了近代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该国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确立
B.经历政体多次反复最终确立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 [由图中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和“内阁对参议院负责”等信息可得,这个国家是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经历了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的多次反复才最终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故选B项;日本、俄国等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法国则是通过暴力革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才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A项;日本、俄国等通过改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而法国则经历了暴力的大革命过程,所以并未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美国最终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而不是法国,排除D项。]
15.(2024·福建福州三模)1681年,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海事条例》,1807年拿破仑把《海事条例》的私法部分纳入《法国商法典》第二编。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国家都把海商法作为商法典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
A.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
B.海洋法的发展具有传承性
C.西方的国际法最终成型
D.海洋成为列强间争夺焦点
D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商法典中的海商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争夺海上霸权。因此各国重视海商法,反映了近代各国对海洋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法国颁布的《海事条例》,不能推出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排除A项;B项表述只是对材料的描述,不是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只涉及海商法,不能反映西方的国际法最终成型,排除C项。]
16.(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 )
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
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
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
D [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强调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这一“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故选D项;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建立的标志是17世纪常驻外交使节与使团取代临时使者,材料侧重说明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法国虽然信仰天主教,但在战争中选择了新教一方,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而非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排除B项;宗教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只是在国际关系中被相对淡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
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
《论捕获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2分)
15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格劳秀斯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影响,创立了以人类理性和意志为基础的自然法理论,并将自然法扩展到国际关系,形成了关于战争与和平法、关于海洋自由以至整个国际法的学说。《战争与和平法》继承了《论捕获法》的部分内容,该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有利于欧洲混乱局面的结束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论捕获法》提出的一些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10分)
示例二:
《论捕获法》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激化了殖民国家的矛盾。(2分)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与葡萄牙缔结条约,划分势力范围,确定“教皇子午线”;16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不断发展,各国主权意识增强;荷兰崛起,渴望参与亚洲香料贸易,牟取巨额利润。《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盗行为辩护的产物。《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17世纪末,荷兰殖民者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把欧洲等其他国家排除在香料贸易之外。(10分)
18.(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红柿是一种全世界广泛栽培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至迟在公元前500年,西红柿已开始在墨西哥南部和其他地区被栽培。1519年以来,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一行征服墨西哥,并将西红柿献给了西班牙国王。16—17世纪,西红柿在欧洲多数地区只被当作观赏植物、药物,出现在庭院、花园、植物园和大草本植物的标本中,但意大利人除了用于做菜吃和作为水果零食生吃外,还独立研发了番茄酱作为佐料、调料和零食吃,甚至还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这种新品种又从欧洲传回美洲,展示了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规律。
约在1799年,英国驻叙利亚领事约翰·巴克把西红柿引种于叙利亚地区。19世纪西红柿在中东传开。在南亚,西红柿由葡萄牙探险家于16世纪传入引种于印度。西红柿在非洲传播的历史比较模糊混沌。概而论之,就是各色欧洲白人、介于白人和黄人之间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参与了美洲作物包括西红柿在非洲的传播。
中国种植的西红柿可能于明代万历年间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清末光绪年间,北京农事试验场开始种植西红柿并做食用菜果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红柿的栽培食用和各种利用才得到大规模推广和普及。经过400年的发展演变,西红柿今天成了中国人最喜爱的菜果之一,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
——摘编自张箭、孙静静《西红柿的世界发展传播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西红柿在传播中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解析] 首先提取一个西红柿在传播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西红柿已开始在墨西哥南部和其他地区被栽培……并将西红柿献给了西班牙国王”“19世纪西红柿在中东传开”“在南亚,西红柿由葡萄牙探险家于16世纪传入引种于印度”“中国种植的西红柿可能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由西方传教士传入”可知,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了西红柿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然后进行概述,根据材料西红柿的传播路径可知,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入到美洲,并将其带回欧洲。在此后的殖民扩张中,欧洲人将西红柿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及世界各地。然后进行评价,根据材料“甚至还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这种新品种又从欧洲传回美洲”“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红柿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优化、改良了品种,其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进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回扣观点,如欧洲殖民扩张推动西红柿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折射出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社会走向整体的过程。
[答案] 示例:
历史现象: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了西红柿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2分)
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并将其带回欧洲。在此后的殖民扩张中,欧洲人将西红柿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及世界各地。西红柿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优化、改良了品种,其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进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9分)
总之,欧洲殖民扩张推动西红柿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折射出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社会走向整体的过程。(1分)
(“示例”只供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0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