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2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通史限时集训(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12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通史限时集训(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5:22

文档简介

通史限时集训(十二)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安徽合肥二模)19世纪中叶,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2.(2024·山东日照二模)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
3.(2024·辽宁锦州一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德国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4.(2024·山西运城二模)1824年,法国企图干涉哥伦比亚独立,哥伦比亚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按照门罗宣言的精神与美国结盟,但美国却没有答应这一请求。在18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中,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同意坐下来与委内瑞拉谈判,和平解决了领土争端。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援助哥伦比亚违背了门罗主义
C.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主权的尊重
D.美国反对改变拉美被殖民现状
5.(2024·湖南长沙模拟)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6.(2024·河南五市二模)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这最能用来说明(  )
A.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B.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C.欧美政党制度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7.(2024·广西南宁一模)随着对职业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舆论的施压,英国于1891年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开启了英国职业病防治的新路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
A.福利国家促进人文精神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法律体系完善
C.国家干预助推医疗技术革新
D.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8.(2024·广东梅州一模)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  )
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
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834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2/3,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意志(  )
A.市场统一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B.自由主义潮流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要求克服分裂状态
D.实力增强推动海外殖民扩张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854年,美国通过的《土地价格递减法》规定,针对上市多年而没有销售的西部地区土地,按与其上市时间成反比的规则重新核定新的上市价格,上市时间越长,出售价格越低。同时,美国西部各州设立了移民局,各州还纷纷出版书籍介绍本州基本情况。美国上述举措(  )
A.意在扭转国内战争基本态势
B.埋下了南北冲突的隐患
C.导致了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1.(2024·湖南岳阳一模)如图为一位高三学生在学完某国近代政治制度后,用物理电路知识绘制的图示。由此可推知(  )
A.大权控于国家元首手中
B.帝国议会制衡政府首脑
C.国民居于权力核心地位
D.联邦议会控制立法大权
12.(2024·山东德州模拟)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14.(2024·广东湛江二模)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5.(2024·江苏如皋二模)1895年,提拉克倡议:要像民族英雄西瓦杰反对莫卧儿帝国统治那样,争取司瓦拉吉(吠陀经典中意为自主)。他强调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应团结起来,还认为司瓦拉吉要给人民各种民主权利,实行共和制。这表明,提拉克的思想宣传(  )
A.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
B.深受一战中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影响
C.化解了印度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D.推动印度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6.(2024·福建漳州二模)如图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传画(  )
A.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B.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
C.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
D.说明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
二、非选择题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 605人上升到27 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8分)
18.(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门罗主义”的演变
材料 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占领巴拿马运河区;1906—1920年间,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3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7 / 7通史限时集训(十二) 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安徽合肥二模)19世纪中叶,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该协会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有利于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故选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涉及棉花的质量标准,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无关,排除C项;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有利于确保棉纺织业原料品质,但“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2024·山东日照二模)欧洲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产受供需法则的限制,但商品的销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穷人;公用事业,如铁路、煤气和给水设备是当然的专利事业,应归国有;用所得税和遗产税作为经济平衡的杠杆。这一思想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垄断资本家对国计民生的操控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勒是强调要保护穷人,强化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控制,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由此可推知这一思想针对的是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故选B项;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排除A项;这一思想针对的是阶层分化,主张增强政府职能,以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项;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形态,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排除D项。]
3.(2024·辽宁锦州一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德国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D [根据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说明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故选D项;古希腊时期已经产生了欧洲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德国并没有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
4.(2024·山西运城二模)1824年,法国企图干涉哥伦比亚独立,哥伦比亚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按照门罗宣言的精神与美国结盟,但美国却没有答应这一请求。在18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中,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同意坐下来与委内瑞拉谈判,和平解决了领土争端。这反映出(  )
A.门罗主义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援助哥伦比亚违背了门罗主义
C.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主权的尊重
D.美国反对改变拉美被殖民现状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美国之所以没能阻止法国对哥伦比亚的干涉,是因为美国的国力弱于法国;到1895年,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已经有了能力阻止英国对委内瑞拉的压迫。这说明美国门罗主义的推行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美国的门罗主义是要实现对美洲的霸权,所以援助哥伦比亚并不违反门罗主义,排除B项;美国门罗主义是对拉丁美洲国家主权的干涉,并没有尊重拉丁美洲各国的主权,排除C项;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向美洲殖民,但美国自己却干涉拉美事务,改变拉美殖民现状,排除D项。]
5.(2024·湖南长沙模拟)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C.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并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有利于政府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文官改革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因此,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选拔专业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
6.(2024·河南五市二模)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这最能用来说明(  )
A.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B.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C.欧美政党制度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A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说明英国旧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不利于政治发展,而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说明美国同样面临旧的选官制度不利于政治良性发展的困境,所以上述两个事例最能用来说明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属于政治范畴,且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欧美政党制度产生于上述选官制度弊端出现之前,排除C项;题干所述旧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与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时间距离较远,且也与其彻底性无关,排除D项。]
7.(2024·广西南宁一模)随着对职业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舆论的施压,英国于1891年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开启了英国职业病防治的新路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
A.福利国家促进人文精神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法律体系完善
C.国家干预助推医疗技术革新
D.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职业病的频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护工人的健康与权益,英国政府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这表明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故选B项;福利国家是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发展特点,与本题的时空不匹配,排除A项;西方国家干预起于罗斯福新政,并在二战后得到发展,同时,材料中主要是针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与路径,不能得出职业病医疗技术革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来加大对职业病的防治,防治职业病有利于缓和阶级关系,而工业革命是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分裂与对立,排除D项。]
8.(2024·广东梅州一模)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  )
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
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
C [根据材料“彼素来疏于礼让……故亦有其国昌”可知,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认为美国人民上下级平等,国内人民团结,其对美国强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当时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部分藩士开始觉醒,故选C项;倒幕运动促使幕藩秩序走向崩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一个藩士的说法,并未说明该说法得到具体执行,不能得出当时日本“身份秩序开始打破”,排除B项;日本倒幕运动爆发的背景是日本面临内忧外患,材料并未体现当时日本的内忧外患,不能得出“倒幕运动迫在眉睫”,排除D项。]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834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2/3,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意志(  )
A.市场统一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B.自由主义潮流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要求克服分裂状态
D.实力增强推动海外殖民扩张
C [根据材料信息“普鲁士的推动”“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结合材料时间1834年可知,随着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要求克服四分五裂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故选C项;材料中看不出德意志经济的高速发展,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自由主义潮流、海外殖民扩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854年,美国通过的《土地价格递减法》规定,针对上市多年而没有销售的西部地区土地,按与其上市时间成反比的规则重新核定新的上市价格,上市时间越长,出售价格越低。同时,美国西部各州设立了移民局,各州还纷纷出版书籍介绍本州基本情况。美国上述举措(  )
A.意在扭转国内战争基本态势
B.埋下了南北冲突的隐患
C.导致了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 [根据材料“核定新的上市价格……设立了移民局……出版书籍介绍本州”可知,1854年美国通过《土地价格递减法》采取多种措施,有利于加快西部土地出售和鼓励向西部移民,结合所学1854年前后美国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美国南方和北方争夺西部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成为引发南北战争的重要原因,埋下了南北冲突的隐患,故选B项;美国南北战争于1861年爆发,1854年尚未发生国内战争,更谈不上扭转国内战争态势,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各种措施鼓励向西部地区移民,从而加剧了南方和北方、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而非种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美国采取措施重新核定西部土地价格,并未显示将土地卖给农民,因而体现不出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D项。]
11.(2024·湖南岳阳一模)如图为一位高三学生在学完某国近代政治制度后,用物理电路知识绘制的图示。由此可推知(  )
A.大权控于国家元首手中
B.帝国议会制衡政府首脑
C.国民居于权力核心地位
D.联邦议会控制立法大权
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议会,同时人民只能通过议会维护个人权益,这说明皇帝掌控了国家大权,故选A项;图片中帝国议会受内阁控制,无法制衡政府首脑,排除B项;国民只能通过议会表达个人诉求,国家元首总揽国家各项权力,居于核心地位,排除C项;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都要受到皇帝和宰相的控制,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宰相控制了立法权,排除D项。]
12.(2024·山东德州模拟)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A [根据材料“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可知,马克思批评了工人阶级在早期反抗运动中单纯破坏机器的错误方式,根据材料“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可知,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反抗要认清正确的斗争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是针对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的评论,认为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只是简单地捣毁机器,把机器的使用当作他们贫困的根源,没有认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故选A项;材料反映无产阶级的斗争没有找准对象、没有掌握正确的斗争方式,与无产阶级联合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批评了工人阶级早期斗争的原始性、落后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需要科学理论为指导,没有体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排除C项;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A [巴黎公社认为凯旋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国际权利的否定,以及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通过拆毁拿破仑凯旋柱,巴黎公社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立场,强调了对国际权利与和平的追求;这一行为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武力征服和胜利者霸权的批判,以及对平等和国际主义的崇尚,故选A项;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主要从政权性质、民主制度、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来,拆毁皇帝圆柱的行为并未直接展示出巴黎公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B项;巴黎公社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排除C项;此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的封建专制早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
14.(2024·广东湛江二模)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这一演说中,要求当时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建立公有制的农场,表明当时列宁主张“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选C项;当时革命尚不具备“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可见列宁并没有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排除A项;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能表明当时列宁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且与《四月提纲》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提出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2024·江苏如皋二模)1895年,提拉克倡议:要像民族英雄西瓦杰反对莫卧儿帝国统治那样,争取司瓦拉吉(吠陀经典中意为自主)。他强调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应团结起来,还认为司瓦拉吉要给人民各种民主权利,实行共和制。这表明,提拉克的思想宣传(  )
A.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
B.深受一战中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影响
C.化解了印度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D.推动印度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A [由“像民族英雄西瓦杰反对莫卧儿帝国统治那样”“要给人民各种民主权利,实行共和制”可得,这说明提拉克的思想宣传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故选A项;提拉克的倡议是在1895年提出的,一战发生于1914年,不能据此得出深受一战中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提拉克的倡议是为了印度的独立,并不能化解印度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排除C项;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2024·福建漳州二模)如图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传画(  )
A.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B.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
C.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
D.说明了殖民主义侵略的罪恶性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其中凸显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这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是在皇帝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特殊性,故选A项;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于二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阿杜瓦战役中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作用,并不能得出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推动战争胜利的结论,排除C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属于殖民侵略战争,但图中并不能得出“罪恶性”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 605人上升到27 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住房拥挤”可知,工业化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二“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可知,现代交通的发达;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可知,政府的倡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第(2)问,根据材料一“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问题”可知,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根据材料二“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知,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材料二“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可知,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根据材料二“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可知,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答案] (1)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现代交通的发达;政府的倡导;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8分,答出四点即可)
18.(2024·山东日照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门罗主义”的演变
材料 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占领巴拿马运河区;1906—1920年间,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3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解析] 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首先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睦邻政策”“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可知,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然后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根据材料“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可知,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根据材料“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根据材料“1933年”“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综合材料可知,美国对拉美的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变”的是具体的政策策略,“不变”的是控制拉美、称霸西半球的战略目标。(2分)
美国对拉美政策策略的变化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调整。美国独立之初,提出“门罗主义”,意在排挤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力大大提升,主宰拉美的野心膨胀,通过扩张掠夺领土,“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宣扬“睦邻政策”,但仍然加紧对拉美武装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各项政策,尽管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服务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都损害了拉美国家的主权和发展。(8分)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各国应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分)
12 / 3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