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
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时期在南方推广小麦种植,推动了稻麦复种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使用的效率,故选D项;东晋时期扬州地区主要为汉族,并非促进游牧民族封建化,排除A项;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种植小麦,先北民南迁,再有南方种植小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
2.(2024·湖南郴州二模)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D [根据材料“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可知,西晋初期,同姓王权力较大,这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大封同姓王与门阀势力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并未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并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酿成“八王之乱”,排除B项;刺史职能在东汉就已经改变,排除C项。]
3.(2024·江西抚州二模)韩愈仿照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儒家道统的思想,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B.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
C.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
D.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B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韩愈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秩序,材料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A项;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
4.(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A [根据材料“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可知,相比于东晋前期门阀士族独立掌管军权而言,东晋后期低级士族和庶族地主势力崛起,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不断衰弱,故选A项;宋代设置三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排除B项;“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说明当时地方武将实力不断增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必然导致权力交替,引发社会动荡和激烈的武装冲突,排除D项。]
5.(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江南经济的发展
D [江东政治由东吴到东晋中期的南北士族共同统治到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即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一些地主和商人崛起,从而影响了江东政治,故选D项;由材料“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可知,江东政治的变化是由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引起的,而不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导致的,且二者时间上也不符,排除A项;北方人口南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直是九品中正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
6.(2024·河北保定一模)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
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有利于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出唐朝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故选C项;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材料说明底层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提拔,担任监察御史或侍御史等监察职务,未涉及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
7.(2024·河北衡水联考)开元九年,唐朝下令:“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同时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亩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 [根据材料“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可知,政府要求逃亡的客户百日内向现居住地或者原居住地自首,同时规定把实际土地进行核实,将超过登记的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户,这可以将隐匿在官僚地主庄园的土地给检括出来,这使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和土地增多,人丁是两税法之前的主要征税标准,因而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A项;政府检括出来的土地,可以分给自首户以缓解阶级矛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B项;唐代赋税制度改革是在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瓦解导致租庸调制难以维系,而材料时间为开元九年,时间不对,排除C项;材料中政府的政策侧重于国家对户籍的控制和土地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不能直接推动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8.(2024·河北邢台一模)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 《茅亭客话》
A.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B.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
C.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C [根据表格“园橘千株欲变金”“以贩鬻蔬果自业”“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等可知,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说明此时农业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故选C项;表格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结果(致富)”,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农业的种植方式,排除D项。]
9.(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B [由“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额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进而说明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题干仅提供了中央和地方分配钱税和粮税的情况,并未将其与两税法之前的税收总额进行比较,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D项。]
10.(2024·河北衡水一模)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 )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D [根据材料“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起居、祭祀等方面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说明魏晋时期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故选D项;材料体现民族文化交融,经济交流只是促进文化交融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治改革只是推动文化交融的一方面因素,“导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魏晋人口迁徙只是推动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之一,且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人口流动,排除C项。]
11.(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A [题干提到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冷所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
12.(2024·湖南大联考一模)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
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故选D项;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3.(2024·江西鹰潭一模)唐初政府明文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约四方多士,竞于供送,在朝名寮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中期( )
A.富商多与贵族官僚勾结
B.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变
D.国家出现财政收入困难
C [根据材料“唐初……‘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长安富民……在朝名寮往往出于门下……豪友”可知,唐初政府明令禁止工商业者与士人为伍;唐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和商人交往甚密,这反映出唐中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故选C项;士大夫阶层和商人交往并不能代表富商多与贵族官僚勾结,排除A项;唐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前期到唐中期有关商人的情况,没有关于国家财政情况的描述,排除D项。]
14.(2024·山东烟台一模)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B [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代,南方部分地区的农民能够在一年的不同时间段里进行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显示出了农业生产的频繁和高效;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还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能够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故选B项;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影响的是作物种植的周期、频率以及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农作物种类影响不大,排除A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不能影响作物熟制,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南北方粮食产量基本持平,到南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明显超过北方,排除D项。]
15.(2024·甘肃陇南二模)虽然学术界普遍认同贾思勰出生于益都(今属山东)的儒学世家,有深厚的儒学造诣,但学者们对其著作《齐民要术》的创作意图的认识却大相径庭,集中体现在《齐民要术》是“为帝王师”和向平民百姓宣扬生产技术的争论。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历史研究要重视史料实证
B.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
C.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
D.阶级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认识
C [根据材料可知,学术界对贾思勰的出身背景认识基本一致,但对其编著《齐民要术》的目的认识却不同,这体现了史学家主观意识对其理解《齐民要术》写作目的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是对《齐民要术》写作目的的历史解释,不涉及历史资料的史料实证,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齐民要术》写作目的的观点,没有历史资料的运用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表明争论者的阶级立场,排除D项。]
16.(2024·江西抚州二模)颜真卿在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写下了《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碑文,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这一书体的特点是( )
A.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B.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C.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A [颜真卿的书法是楷体,楷书特点是字体方正,规矩严整,A项正确;飘若浮云,矫如惊龙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排除B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是行书的特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湛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4分)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可得出民族交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社会上层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可得出不同地域文明的多样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可得出交融性;根据材料三“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可得出地域性(本土性);根据材料三“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可得出连续性;根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可得出多样性;根据材料二“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可得出民族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古代壁画是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融合了古代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元素,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根据材料二“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可得出古代壁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古代壁画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和文化符号,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古代壁画所反映的是古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答案] (1)原因:民族交融加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上层高度重视;不同地域文明的多样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基本特征:交融性;地域性(本土性);连续性;多样性;民族性。(4分,答出四点即可)
价值:古代壁画是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融合了古代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元素,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古代壁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古代壁画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和文化符号,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古代壁画所反映的是古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唐朝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一 关中本位政策为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所创建,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遗。
——据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二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 43.8 25 11.3 5.6 14.3 100
结合材料,对唐朝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解读。
[解析] 根据“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遗”“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和“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等信息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含义、实行的原因、破坏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关中本位政策是以关中地区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心,稳固唐代政治统治的重要政策。关中地处京畿,地势险要,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唐代统治者出自关陇集团,关中是其政治基础;唐代面临西北与西南军事侵扰,关中是重要军事基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关陇集团势力削弱;关中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南方经济地位上升;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将领自主权扩大,藩镇割据,关陇集团崩溃,关中本位政策逐步瓦解。最后得出结论,关中本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稳固了唐代政治统治,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答案] 示例:唐代关中本位政策是以关中地区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心,稳固唐代政治统治的重要政策。
关中地处京畿,地势险要,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唐代统治者出自关陇集团,关中是其政治基础;唐代面临西北与西南军事侵扰,关中是重要军事基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关陇集团势力削弱;关中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南方经济地位上升;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将领自主权扩大,藩镇割据,关陇集团崩溃,关中本位政策逐步瓦解。
总之,关中本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稳固了唐代政治统治,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1分)
26 / 38通史限时集训(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
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
2.(2024·湖南郴州二模)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3.(2024·江西抚州二模)韩愈仿照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儒家道统的思想,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B.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
C.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
D.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4.(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5.(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江南经济的发展
6.(2024·河北保定一模)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
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7.(2024·河北衡水联考)开元九年,唐朝下令:“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同时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亩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8.(2024·河北邢台一模)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 《茅亭客话》
A.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B.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
C.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9.(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10.(2024·河北衡水一模)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 )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11.(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12.(2024·湖南大联考一模)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
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13.(2024·江西鹰潭一模)唐初政府明文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约四方多士,竞于供送,在朝名寮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中期( )
A.富商多与贵族官僚勾结
B.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变
D.国家出现财政收入困难
14.(2024·山东烟台一模)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15.(2024·甘肃陇南二模)虽然学术界普遍认同贾思勰出生于益都(今属山东)的儒学世家,有深厚的儒学造诣,但学者们对其著作《齐民要术》的创作意图的认识却大相径庭,集中体现在《齐民要术》是“为帝王师”和向平民百姓宣扬生产技术的争论。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历史研究要重视史料实证
B.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
C.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
D.阶级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认识
16.(2024·江西抚州二模)颜真卿在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写下了《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碑文,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这一书体的特点是( )
A.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B.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C.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湛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4分)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10分)
18.(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唐朝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一 关中本位政策为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所创建,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遗。
——据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二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 43.8 25 11.3 5.6 14.3 100
结合材料,对唐朝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解读。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