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这掩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故选C项;材料设定时间是鸦片战争前后,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A项;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4·山东菏泽一模)魏源认为,英夷国律例,凡他国商携违禁货物入境者,罚其货价三倍。是即科以彼国之法,亦无可辞。其非因缴烟土而停贸易又明矣。这反映出魏源( )
A.把师夷之长技延伸政治领域
B.肯定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
D.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
D [根据材料“英夷国律例……罚其货价三倍”可知,魏源认为英国的法律对待别国商人违反禁令的处理是“罚其货价三倍”,这是用他们国家的法律,也不能推辞,是合理合法的,表明魏源不再认为西方是蛮夷,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魏源把师夷之长技延伸政治领域,排除A项;材料只是魏源对英国法律制度的看法,不代表对整个西方法律制度的肯定,排除B项;“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3.(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B [由材料“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洪仁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强大中国、与西方人一样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这已经超越了对传统农民政权的认识,所以并不能据此体现农民政权的性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比题干中《资政新篇》发布的时间1859年要晚,所以洪仁玕的主张并不能说顺应中体西用的潮流,排除C项;洪仁玕只是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未付诸行动,因而不能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
4.(2024·河北邢台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A [根据材料“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这加剧了中国的债务危机,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借款导致中国债务危机的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列强加紧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排除D项。]
5.(2024·山西吕梁二模)鸦片战争后,对于中外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在清政府看来,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中国现在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各省必须一律坚守,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这表明清政府( )
A.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B.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安全
C.坚持用条约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D.尚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根据材料“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示诚信而期折服”可知,清政府认为,条约是用来裁制和驾驭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羁縻外交多借通商为饵以驭夷,说明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识淡薄,尚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D项;根据材料“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甚至将签订和遵守条约视为施恩之举,以期其折服,排除A项;国际法强调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等原则,而题干中提到的条约是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安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丧权辱国的,并非维护国家利益,排除C项。]
6.(2024·江西五市九校联考)下面是晚清某一时期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西方列强提出门户开放
C.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D.清政府加强了国防建设
D [1876—1880年清政府钢铁进口量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1876年前后清政府一方面筹划海防,建立近代化海军,另一方面命令左宗棠收复新疆,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都需要与钢铁有关的军事工业发展,而这一时期正值洋务运动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的时期,故选D项。]
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8.(2024·湖南娄底模拟)晚清时期,最先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在中国影响不大。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
A.维新变法达到高潮
B.关注女性的身心利益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跟上了世界潮流
C [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在中国影响不大,之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变化剧烈,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进行反思,意识到中国的落后,缠足也是落后的表现之一,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
9.(2024·山东德州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序中高度赞扬其著述的影响;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及:“《富国策》,明生利分利之义,旧章尽废,而泰西民富百倍。”他们旨在( )
A.反思甲午战败原因
B.探索社会变革路径
C.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D.传播西方经济思想
B [甲午中日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是由于看到了其著作“明生利分利之义”“泰西民富百倍”,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探索社会变革路径的尝试,故选B项。]
10.(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B [材料“人心激愤久矣……赢粮景从”,反映的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说明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可知,体现了民间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抗意识,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国人对列强的态度,没有体现列强侵华的手段及其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可知,列强侵略激起了国人的反帝要求,即“灭洋”,没有体现“扶清”,排除D项。]
11.(2024·辽宁抚顺一模)下面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
进口 出口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1849 24 9 829 757 259 1849 25 9 877 1 358 182
1850 37 15 308 803 818 1850 34 14 464 2 100 506
1851 54 27 634 1 216 922 1851 53 26 697 4 615 533
1852 66 38 760 2 094 971 1852 70 40 592 7 980 747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C.对外贸易具有优势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根据“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可知,1849—1852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
12.(2024·江苏南通二模)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
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
B [1896年,谭嗣同在其诗歌《金陵听说法》中不仅使用了中国的古代典故,还引入圣经典故、印度和英国的政治词汇以及佛教用语,这表明谭嗣同在诗歌中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维新派主张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其目的是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选B项;“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均不是本民族事物,与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A项;谭嗣同诗歌中也包括中国古代典故和印度文化,“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传统三教思想指的是儒释道,材料信息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项。]
13.(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D [根据题干可知,翁同龢和孙家鼐都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不赞同,如翁同龢“真说经家一野狐也”的评论及孙家鼐“是导天下于乱也”的结论,这充分说明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开始于1898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导的维新变法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冲击”,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翁同龢和孙家鼐都属于旧有知识分子,且题干并没有述及新兴知识分子,排除C项。]
14.(2024·广东深圳二模)1860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权臣桂良主张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方针既定,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据此可知( )
A.洋务派主张遭顽固派抵制
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
C.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
D.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
B [根据材料“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夷”指西方列强,“逆”指农民起义军,清政府积极准备对外国列强妥协,对内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根据材料“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可知,清政府的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共同主张对外妥协,未涉及双方之间的分歧,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排除C项;“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清代漕运以跨区域调度粮食供应京师,用于发放军队、官员的俸饷之米。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
B.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
A [根据材料“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和所学知识可知,咸丰三年是1853年,此时国内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变动,清政府财政紧张,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2024·江苏扬州模拟)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 )
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
B.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
C.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
D.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
C [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只学习西方器物并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言论已经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故选C项;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的言论在于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而不是“传统夷夏观”,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的言论在于论述洋务派“本”“末”观,并没有将“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进行比较,排除B项;郭嵩焘的言论仅是述及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器物的主张是颠倒了“本”与“末”,这并不意味着西学难以“体用兼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选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
1877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
1880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定留学生的一边。
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
——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和吴子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在晚清的改革和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关于“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出发,进行评析。若选择李鸿章的观点“李鸿章认为派遣幼童赴美有利于国家发展,支持派遣留学生赴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和改革家,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强化国力。他支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认为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他的开明思想和前瞻性,他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民族危机,必须向西方学习,改革传统教育体制。若选择吴子登的观点“吴子登认为幼童缺乏儒学教育,德性未坚,留美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吴子登作为晚清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留美幼童的看法可能更加谨慎。他可能认为,虽然留学美国有助于培养现代人才,但同时也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吴子登的观点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他认为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综合来看,李鸿章和吴子登的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李鸿章主张留学美国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强化国力,这是应对晚清民族危机的必然选择。而吴子登则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认为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末尾附上总结性语言(小结),以升华所选择的观点。李鸿章和吴子登在“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上的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评价他们的观点时,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需求,既要看到留学美国对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重要性,也要关注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李鸿章认为派遣幼童赴美有利于国家发展,支持派遣留学生赴美。(2分)
评析:李鸿章的观点顺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但实施效果有限。(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因急需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幼童留美兴起,培养了一批人才。(4分)
但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且只局限于学习技术,并不能真正使中国走向富强。由于派遣留学生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且美国兴起排华逆流,迫使李鸿章态度发生转变,赴美留学一事最终夭折。(4分)
示例二:
观点:吴子登认为幼童缺乏儒学教育,德性未坚,留美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2分)
评析:吴子登的观点不符合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但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传统的军事装备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而吴子登认为幼童缺乏儒学教育,德性未坚,易受西方不良习气的影响,反对幼童留美,是导致幼童留美一事夭折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4分)
吴子登本人精通西洋数理,任职留学监督,思想既开放又保守。留美幼童年龄幼小,缺少儒学根基,面对美国社会环境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容易被西方文化浸染,丧失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因而吴子登的担忧有其合理的一面。(4分)
18.(2024·湖南常德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等《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一“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可知,民国初期的教科书对戊戌变法的描述基本以否定为主,将戊戌变法的性质定义为清政府的一次内政改革,而且将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突出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民国刚刚建立,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突出清政府的腐朽和改良道路的失败,可以进一步强化民众对革命必然性的认同;根据材料二“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但是国人思想已变”可知《新著本国史》对戊戌变法的描述淡化了变法的过程和失败的结果,重点强调变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当时的社会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因为当时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初期,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想相互交织,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反思;根据材料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可知,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主要从经济基础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爆发的原因,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历史事件分析中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中国的教育发展深受苏联影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学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之,不同时期社会对戊戌变法的描述具有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
[答案] 示例:
论题:历史教科书中戊戌变法的叙事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境况。(1分)
阐释:民国初期,为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理念,认识清末政府的腐朽没落,帮助学生明白共和政府推翻清政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戊戌变法的叙事,突出清政府的黑暗,尤其侧重对变法阻力的介绍。(4分)《新著本国史》所在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想的互动交织影响着教育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全新的社会形势,历史教育有所发展。《新著本国史》对戊戌变法的叙事,侧重于变法的影响,认为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起到启蒙作用。(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历史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对戊戌变法的叙事,首次从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角度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4分)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因此也可以成为了解时代的一面镜子。(1分)
1 / 32通史限时集训(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2.(2024·山东菏泽一模)魏源认为,英夷国律例,凡他国商携违禁货物入境者,罚其货价三倍。是即科以彼国之法,亦无可辞。其非因缴烟土而停贸易又明矣。这反映出魏源( )
A.把师夷之长技延伸政治领域
B.肯定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
D.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
3.(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4.(2024·河北邢台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5.(2024·山西吕梁二模)鸦片战争后,对于中外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在清政府看来,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中国现在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各省必须一律坚守,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这表明清政府( )
A.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B.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安全
C.坚持用条约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D.尚未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6.(2024·江西五市九校联考)下面是晚清某一时期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西方列强提出门户开放
C.西方列强扩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D.清政府加强了国防建设
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8.(2024·湖南娄底模拟)晚清时期,最先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在中国影响不大。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
A.维新变法达到高潮
B.关注女性的身心利益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跟上了世界潮流
9.(2024·山东德州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序中高度赞扬其著述的影响;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及:“《富国策》,明生利分利之义,旧章尽废,而泰西民富百倍。”他们旨在( )
A.反思甲午战败原因
B.探索社会变革路径
C.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D.传播西方经济思想
10.(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11.(2024·辽宁抚顺一模)下面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
进口 出口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1849 24 9 829 757 259 1849 25 9 877 1 358 182
1850 37 15 308 803 818 1850 34 14 464 2 100 506
1851 54 27 634 1 216 922 1851 53 26 697 4 615 533
1852 66 38 760 2 094 971 1852 70 40 592 7 980 747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C.对外贸易具有优势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2024·江苏南通二模)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
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
13.(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14.(2024·广东深圳二模)1860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权臣桂良主张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方针既定,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据此可知( )
A.洋务派主张遭顽固派抵制
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
C.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
D.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
1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清代漕运以跨区域调度粮食供应京师,用于发放军队、官员的俸饷之米。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
B.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
16.(2024·江苏扬州模拟)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 )
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
B.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
C.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
D.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选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
1877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
1880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定留学生的一边。
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
——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8.(2024·湖南常德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等《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