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2.(2024·河北保定二模)进入宋代以后,在国内贸易中,长途贩运性的贸易已不占主要地位, “坐贾”(有固定营业地点的商人)取代“行商”(走街串巷、流动贩卖的商人)成为商人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丝路贸易的冲击
C.商人资本的增多 D.市镇经济的发展
3.(2024·山西太原模拟)下面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4.(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贷,缓和矛盾
5.(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6.(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
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
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
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7.(2024·广东惠州调研)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
8.(2024·江苏苏州模拟)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缓和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9.(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北宋中叶的秦观认为:“今天下之田称沃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宋朝地方官在《劝农文》中通常以两浙的农作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农器之制必访诸浙,耕者、蚕者亦取法于浙”。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
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C.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传统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10.(2024·山东济南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该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11.(2024·江西鹰潭一模)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12.(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地区 商税数 户数 户均
北方 3 633 392贯 5 676 606 640文
南方 4 114 751贯 10 893 868 377文
全国 7 748 143贯 16 570 474 467文
(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
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
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13.(2024·安徽池州二模)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
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14.(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15.(2024·安徽黄山一模)宋代《方舆胜览》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而同时代的《茅亭客话》则记载了成都新繁县李氏“家养蚕甚多,将成,值桑大贵,遂不终饲而埋之,鬻其桑叶,大获其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灵活性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C.丝织业已走向衰落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6.(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
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
二、非选择题
17.(2024·福建部分学校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北宋出现了农民“轻乡危家,远出千里”的现象,大量客户迫于生计,频繁更换居住地点和地主。北宋实行募兵制,重点招募离开土地、心怀不满的青壮年,神宗时厉行募役法,招募“四方浮浪之人充役”。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而且多有人力密集的规模经营,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农民失业之后“转客于市,佣力以食”“无田之人,多入城市开张店业”。首都开封因为机会多,“游手浮浪最多”。宋代社会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安定。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成宋代人口“流动而不郁积祸患”的有利条件。
18.(2024·山东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4分)
(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10分)
4 / 6通史限时集训(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出现了舶商、海商等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出现了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并且政府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中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私人海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对此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故选B项;元代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海外贸易,并没有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限制,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民间舶商、海商的外贸收入不能直接成为政府的财源,且材料中也没有明确指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元朝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政治性贸易,主要特点是“厚往薄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4·河北保定二模)进入宋代以后,在国内贸易中,长途贩运性的贸易已不占主要地位, “坐贾”(有固定营业地点的商人)取代“行商”(走街串巷、流动贩卖的商人)成为商人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丝路贸易的冲击
C.商人资本的增多 D.市镇经济的发展
D [市镇的崛起,使许多原本流动经商的商人有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是宋代商人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商人的流动,与“坐贾”产生不符,排除A项;丝路贸易是对外贸易,题干体现的是国内贸易,排除B项;商人资本的增多与商人的经商形式选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3.(2024·山西太原模拟)下面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D [材料表格中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且每次都会送出大量岁币,说明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争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有一定关系,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并未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排除A项;材料表格的现象是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岁币,与内部改革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干弱枝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方针,是对内政策,而材料现象是对外表现,排除C项。]
4.(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贷,缓和矛盾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后,原有差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经费,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官户等交纳的助役钱属于新增的额外收入,说明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会减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社会现象,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把土地私有制变成公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起到限制高利贷作用的是青苗法,排除D项。]
5.(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C [结合材料中“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
6.(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
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
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
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A [根据材料“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可知,辽统治者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有利于儒学人才参与政治,从而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重用儒学人才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而非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排除B项;辽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采取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儒学并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辽朝统治者对儒学人才的重视,不能说明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
7.(2024·广东惠州调研)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
C [根据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隆重”可知,辽、金、西夏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孔子的儒学,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在与汉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日益加强,故选C项;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为文宣帝’”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理学兴起于北宋,无法体现理学的传播情况,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缓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金、西夏的民族政权和宋朝政权处于对峙时期,“统一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2024·江苏苏州模拟)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缓和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C [由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机构权力大,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由材料“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可知,这些措施会有效防止地方专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C项;行省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其权力运作与君权相权的关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关于行省的权力运作问题,而不是行省的设置与分布问题,无法得出“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的结论,排除B项;官员集体议政开始于秦朝的朝议制度,地方官员开始集体议政早于元朝,排除D项。]
9.(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北宋中叶的秦观认为:“今天下之田称沃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宋朝地方官在《劝农文》中通常以两浙的农作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农器之制必访诸浙,耕者、蚕者亦取法于浙”。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
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C.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传统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A [根据材料“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可知,南方农业亩产数量多于其他地区,并且以两浙的生产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说明当时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大量流向市场,无法得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排除D项。]
10.(2024·山东济南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该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C [根据材料“袍服官帽……市井民众……为主”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而非民众审美,排除 D项。]
11.(2024·江西鹰潭一模)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D [根据材料“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影响深刻,故选D项;材料重点强调文化交流与影响,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优越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单方面体现宋对辽的茶文化影响,“交融互鉴”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茶文化的交流,没有提及人们的生活概况,不足以得出“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
12.(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地区 商税数 户数 户均
北方 3 633 392贯 5 676 606 640文
南方 4 114 751贯 10 893 868 377文
全国 7 748 143贯 16 570 474 467文
(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
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
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 [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时期,北方地区的商税数及户数均低于南方,但户均高于南方地区,说明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故选C项;材料未对比南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比南北方商税数和户数,且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无法得知南北方经济差距变化,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重心南移也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13.(2024·安徽池州二模)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
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A [根据材料得出,宋朝科举考试不问家世,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A项正确;宋朝仍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朝未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D [根据材料“打破‘文武之别’”“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提高武将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减少对武将的限制,提高武将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国防颓势,故选D项;根据材料“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可知,宋神宗想改变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文官和武官都属于官僚阶层,重视武官不涉及阶层的流动,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扩大科举规模主要表现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增多,与材料中“打破‘文武之别’”“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等无关,排除C项。]
15.(2024·安徽黄山一模)宋代《方舆胜览》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而同时代的《茅亭客话》则记载了成都新繁县李氏“家养蚕甚多,将成,值桑大贵,遂不终饲而埋之,鬻其桑叶,大获其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灵活性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C.丝织业已走向衰落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A [根据材料“家养蚕甚多……鬻其桑叶,大获其利”可知,成都重视养蚕,当时李氏养蚕很多,但蚕快成熟时桑叶价格大涨,其转而贩卖桑叶,获利丰厚,体现了其商业经营的灵活性,故选A项;人地矛盾集中在土地经营方面,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桑叶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供不应求,反映了当时市场对桑叶需求扩大,侧面反映了当时丝织业发展繁荣,推动桑叶需求上涨,并非走向衰落,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主要是苏浙一带发展迅速,并非集中于成都,且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江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排除D项。]
16.(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
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
A [根据材料“便于稽查盗贼”“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鳞图册的出现加强了宋代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法律,“日益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乡里组织”通常指的是在农村社区中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群体,它是乡以下村民聚居区内的组织,材料内容与乡里组织是否规范有序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福建部分学校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北宋出现了农民“轻乡危家,远出千里”的现象,大量客户迫于生计,频繁更换居住地点和地主。北宋实行募兵制,重点招募离开土地、心怀不满的青壮年,神宗时厉行募役法,招募“四方浮浪之人充役”。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而且多有人力密集的规模经营,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农民失业之后“转客于市,佣力以食”“无田之人,多入城市开张店业”。首都开封因为机会多,“游手浮浪最多”。宋代社会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安定。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成宋代人口“流动而不郁积祸患”的有利条件。
[解析] 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根据材料“北宋实行募兵制”可知募兵制的实施;经济上,根据材料“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可知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可知大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神宗时厉行募役法”可知统治者对流民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文化上,根据材料“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可知安土重迁观念的淡化与传统四民秩序的松动(抑商政策的松弛)。
[答案] 有利条件:安土重迁观念的淡化;募兵制的实施;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传统四民秩序的松动(抑商政策的松弛);大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对流民问题的关注和重视。(10分,任答四点即可)
18.(2024·山东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4分)
(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10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行省官员产生与隶属、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体制架构以及历史演进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由材料二“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可得出,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由材料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得出,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由材料一“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可得出,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由材料一“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并结合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可得出,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评述”,所以答题时要有评有述,先述后评,评价时要做到全面客观。首先,要归纳和叙述每个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角度。由材料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得出,材料一的观点是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地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从论证角度看,由材料一“从法理上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得出,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由材料二“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得出,材料二的观点是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由材料二“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可得出,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然后,全面客观评价两个观点,并提出评价的意义,即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分析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
[答案] (1)特点: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材料一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地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4分)
材料二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4分)
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分析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2分)
21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