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六)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 [由材料“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众对于革命志士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到支持,故选D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非暴力革命,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
2.(2024·福建福州二模)下面为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人)。这一现象( )
总人数 拥有科举功名者 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 有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者
185 134 46 139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C [根据材料可知,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中,既有拥有科举功名的旧知识分子,又有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至民国时期,政府改革教育和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制,发展新式教育,材料所述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情况反映从旧制度向新制度、旧政府向新政府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当时顺应了历史潮流,并非“操之过急”,排除A项;江苏各县知事的选任主要受选官制度影响,与南北势力斗争妥协关系不大,排除B项;县知事是低级官员,仅凭官员拥有科举功名出身、有前清为官经历,不能断定他们支持帝制复辟,排除D项。]
3.(2024·江西南昌一模)下表可以用来佐证民国初年( )
北洋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注册公司发展表
起讫时间 月数 按何规 版注册 注册公 司数 平均每 月数
1912.4— 1913.5 14 (清)公司注册章程 20 1.4
1913.6— 1914.8 15 (民国)公司注册暂行章程 85 5.7
1914.9— 1915.12 16 (民国)公司注册规则 121 7.6
A.经济法规颁行导致近代经济结构的变革
B.西方文明传入促使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C.北洋政府重视维护民族经济发展的秩序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C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册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民国)公司注册规则实施后,增长更为明显,这表明北洋政府对民族经济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通过相关法规来维护经济秩序,故选C项;A项说法夸大经济法规的作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革不是经济法规颁行的结果,经济法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排除;表中的数据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法规与注册公司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排除D项。]
4.(2024·广东梅州一模)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D [根据材料“民国成立以后”“‘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成立以后,部分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中“君”变为“国”,体现了民众国家意识的增强,反映了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故选D项;牌位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意识的增强,时至今日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未消失,排除A项;“国”体现了民族国家观念,不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等西方民主思想,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革命”,而非“改良”,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5.(2024·广东湛江模拟)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A [根据材料“每多误会共和……伦理荡尽”“盖家庭废则孝道亡”可知,民国初年,很多民众对共和、自由、平等思想存在误会,出现了很多违背家庭伦理的现象,这说明当时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故选A项;黄兴等人是革命党人,主张推翻帝制,而不是要求恢复帝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对平等思想存在误解,并不是强调平等思潮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许多民众对民主共和理念存在误会,并不能得出“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D项。]
6.(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下表所示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落实分权制衡原则
C.阻止袁世凯称帝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D [解读表格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很多条款限制了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袁世凯即将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这些条款,故选D项;中华民国属于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项;B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当时制定这些条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政独裁,而不是防止其称帝,故排除C项。]
7.(2024·辽宁沈阳一模)刘仲敬在《民国记事本末》中谈道:“晚清财政混乱,新政无不劫贫济富,故民变大兴,多以思旧制而恶新政,本非反满……民国初年军费膨胀,各省截流地丁,洪宪后历届政府无从染指,以而治乱之事难以归治。”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军阀混战割据加剧了民国初年的军费膨胀
B.财政混乱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C.中央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执政危机
D.民智未开导致了民主革命的失败
B [刘仲敬认为不论晚清时期还是民国时期,财政的匮乏始终是造成祸乱的起点,为了扩大税源而进行改革自然加大社会矛盾,这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所在,故选B项;刘仲敬认为晚清的民变在于财政政策的盘剥,而民国时期的问题在于政府的不作为,排除A项;中央政府不作为符合民国时期,不符合晚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社会动荡和财政的关系,并不是民智未开与革命失败的关系,排除D项。]
8.(2024·安徽淮北一模)1915年1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首创左起横排兼使用西式标点的书刊形式,“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创刊后一度畅销。该杂志( )
A.开启近代出版事业新篇章
B.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念
C.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
D.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D [根据材料“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可知,《科学》杂志创刊后一度畅销,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故选D项;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开启”说法错误,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排除C项。]
9.(2024·湖南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A [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并转发所属各校”可知,胡适、钱玄同等倡导的以白话文为载体的新文学得到政府支持并通过法令颁行推广,有利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仿古昔之成规……辅助理解”可知,推行新式标点的目的是借鉴古今中外的语言规则以帮助阅读理解,并非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北洋政府推动新文学形式,并未涉及政治变革,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新文学形式的推广,而非教育革新,排除D项。]
10.(2024·河南二十名校调研)陈廷湘指出: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的主张偏向于纯启蒙救国。五四运动以后,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并进而转向与政治救国相统一的“运动”。陈廷湘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
C.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
D.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 [根据材料“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政治救国”可知,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等人由纯启蒙救国转向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与政治救国相统一,即五四运动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故选C项;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救亡方式的转变,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11.(2024·江苏扬州调研)1921年8月,上海烟草工人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随后,上海印刷工人会、上海纺织工会浦东分会、上海邮务友谊会先后成立。1921年下半年,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B.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A [根据材料“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8月开始成立工会,且在下半年开展罢工斗争,体现了中共一大提出的“支援工人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党的中心任务确立,故选A项;1922年举行的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期间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广东汕尾、揭阳测试)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宣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党必须“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论(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
B.来源于三大政策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根据材料“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党对内要求反对军阀专制统治,对外要求恢复我国独立主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这与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基本契合,故选D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材料中并没有新文化运动对这一言论的影响的描述,排除C项。]
13.(2024·安徽名校教研联盟联考)中华民国时期,湖北民间出现新式婚礼,这种婚礼删繁就简,戒奢崇俭,废除跪拜,改行鞠躬,并摒弃了大部分封建迷信因素,特别是歧视妇女的一些厌胜驱邪之术逐渐敛迹;改革野蛮低级的闹房陋俗,代之以文明的演说会、歌唱会、跳舞会等。新式婚礼的出现( )
A.助推了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
B.促进了社会婚姻关系的稳定
C.普遍提升了民众的文明素养
D.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积极成果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国时期,西方文明的涌入,与中国传统婚俗相融合,出现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服务职能因此得到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婚姻关系得以稳定,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1920年9月至1922年初,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论战。下表所示为他们对推翻资本主义后的社会设想的主要观点对比。由此可知,这场论战( )
争论焦点 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政治制度 反对一切强权和一切国家 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个人权利 取消一切束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社会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对的
经济建设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实行“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 只有依靠集中统一的领导,才能使各地方各职业的生产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A.带有强烈的爱国和救亡色彩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分歧
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绝对自由的观点,通过这次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故选C项。]
15.(2024·安徽蚌埠模拟)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此后,许多地方的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
B.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相结合
C.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立足于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
B [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提到农会在初步运动时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农村社会中的深厚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采取了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这种做法既考虑到了农民的宗法社会心理,也顺应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减少革命的阻力,增加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选B项;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说明其没有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排除A项;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
16.(2024·江西宜春模拟)1914年正月初一,有人记道:“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官亦无如之何,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从俗从宜,非势力所能强迫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习俗变迁蕴含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C.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
D.共和理念缺乏深厚群众基础
B [根据材料“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可知,这体现出“旧年”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其中的“元旦”是西式历法,体现出新的历法也影响到民众生活,即当时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民族主义思想和共和理念,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新旧并存,而不是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国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6分)
[解析] 第(1)问,就“持帝制论者”而言,根据材料“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专制者其精神也”可知,现行共和制度徒有其表,实为实行专制;根据材料“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可知,君主制有利于促成立宪,拯救国家。就“持共和论者”而言,根据材料“且吾欲问论者……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可知,变共和为君主制无法确保立宪的实施,恐沦为君主专制。第(2)问,就积极影响而言,根据材料“1915年”“帝制论者杨度宣称……”“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可知,“国体之争”是近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就不足之处来说,该论争未能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
[答案] (1)持帝制论者:现行共和制度徒有其表,实为实行专制;君主制有利于促成立宪,拯救国家。(4分)
持共和论者:变共和为君主制无法确保立宪的实施,恐沦为君主专制。(2分)
(2)“国体之争”是近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斗争;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基础;推动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但论争未能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6分)
18.(2024·北京石景山模拟)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1978年,学者邵维正在参与编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的过程中,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在海外的中共党史论著中对此也早有议论,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邵维正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材料二 邵维正对日期的考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代表行踪入手证明中共一大不是7月1日召开的。通过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并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中共一大代表的行踪大体得到确认: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代表只有5人,不足半数;所有代表到齐的时间为7月20日之后。
第二个阶段:综合分析,初步锁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他获得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交过来的档案,该档案原件存于共产国际,据文件内容可以确定三点:开会时间接近“23日”或“24日”;在上海的会期为8天;由于“侦探闯会”,后来会址转移。
第三个阶段:连环印证,最终确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中共一大曾因受到法国巡捕的侵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邵维正从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据此,他断定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这与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档案文件记载的时间不谋而合。此外,一些代表曾回忆,巡捕走的第二天凌晨,与会代表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邵维正也找到了1921年《申报》的相关报道,显示谋杀案时间为7月31日,进一步证明了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为7月30日。再向前推移8天,中共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
——摘编自李步前《邵维正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考证》
(1)根据材料一,概述邵维正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邵维正考证过程使用的史料类型及辨析考证的方法。(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邵维正……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得出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根据材料一“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得出敌对势力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党史工作者有责任考证历史真相;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出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一些重大问题。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得出口述史料,采访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根据材料二“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得出文献史料,日记、档案和报刊杂志资料等。 第二小问,第一,首先指明方法。根据材料二“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探访……刘仁静”等得出论从史出、多源互证的方法。第二,举例说明。根据材料二邵维正运用论从史出、多源互证的方法考证出中共一大真相的措施得出邵维正在发现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存在不同说法的问题后,广泛搜集日记、报刊等资料,访问刘仁静等当事人,追踪中共一大代表行程,还利用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将苏联移交的档案资料、当时的报纸、口述史料等进行多源互证、综合分析,最终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
[答案] (1)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敌对势力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党史工作者有责任考证历史真相;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一些重大问题。(4分)
(2)史料类型:口述史料,采访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文献史料,日记、档案和报刊杂志资料。(4分)
辨析考证方法:论从史出、多源互证的方法。(2分)
示例一:邵维正在发现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存在不同说法的问题后,广泛搜集日记、报刊等资料,访问刘仁静等当事人,追踪中共一大代表行程,还利用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将苏联移交的档案资料、当时的报纸、口述史料等进行多源互证、综合分析,最终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4分)
示例二:邵维正把从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文献史料获取的信息,与参加一大的北京代表刘仁静的口述史料相比照,确定了中共一大召开不是在1921年7月1日;通过查阅当时的报刊,如《上海生活报》《申报》的报道,与共产国际保存的文件相互印证,确定了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是7月30日。经过多源互证、综合分析,最终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4分)
29 / 30通史限时集训(六)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2.(2024·福建福州二模)下面为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人)。这一现象( )
总人数 拥有科举功名者 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 有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者
185 134 46 139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3.(2024·江西南昌一模)下表可以用来佐证民国初年( )
北洋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注册公司发展表
起讫时间 月数 按何规 版注册 注册公 司数 平均每 月数
1912.4— 1913.5 14 (清)公司注册章程 20 1.4
1913.6— 1914.8 15 (民国)公司注册暂行章程 85 5.7
1914.9— 1915.12 16 (民国)公司注册规则 121 7.6
A.经济法规颁行导致近代经济结构的变革
B.西方文明传入促使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C.北洋政府重视维护民族经济发展的秩序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4.(2024·广东梅州一模)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5.(2024·广东湛江模拟)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6.(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下表所示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落实分权制衡原则
C.阻止袁世凯称帝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7.(2024·辽宁沈阳一模)刘仲敬在《民国记事本末》中谈道:“晚清财政混乱,新政无不劫贫济富,故民变大兴,多以思旧制而恶新政,本非反满……民国初年军费膨胀,各省截流地丁,洪宪后历届政府无从染指,以而治乱之事难以归治。”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军阀混战割据加剧了民国初年的军费膨胀
B.财政混乱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C.中央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执政危机
D.民智未开导致了民主革命的失败
8.(2024·安徽淮北一模)1915年1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首创左起横排兼使用西式标点的书刊形式,“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创刊后一度畅销。该杂志( )
A.开启近代出版事业新篇章
B.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念
C.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
D.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9.(2024·湖南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10.(2024·河南二十名校调研)陈廷湘指出: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的主张偏向于纯启蒙救国。五四运动以后,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并进而转向与政治救国相统一的“运动”。陈廷湘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
C.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
D.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1.(2024·江苏扬州调研)1921年8月,上海烟草工人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随后,上海印刷工人会、上海纺织工会浦东分会、上海邮务友谊会先后成立。1921年下半年,各地广大工人群众开展多次罢工斗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B.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12.(2024·广东汕尾、揭阳测试)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宣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党必须“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论(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
B.来源于三大政策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3.(2024·安徽名校教研联盟联考)中华民国时期,湖北民间出现新式婚礼,这种婚礼删繁就简,戒奢崇俭,废除跪拜,改行鞠躬,并摒弃了大部分封建迷信因素,特别是歧视妇女的一些厌胜驱邪之术逐渐敛迹;改革野蛮低级的闹房陋俗,代之以文明的演说会、歌唱会、跳舞会等。新式婚礼的出现( )
A.助推了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
B.促进了社会婚姻关系的稳定
C.普遍提升了民众的文明素养
D.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积极成果
14.(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1920年9月至1922年初,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论战。下表所示为他们对推翻资本主义后的社会设想的主要观点对比。由此可知,这场论战( )
争论焦点 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政治制度 反对一切强权和一切国家 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个人权利 取消一切束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社会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对的
经济建设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实行“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 只有依靠集中统一的领导,才能使各地方各职业的生产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A.带有强烈的爱国和救亡色彩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分歧
15.(2024·安徽蚌埠模拟)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此后,许多地方的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
B.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相结合
C.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立足于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
16.(2024·江西宜春模拟)1914年正月初一,有人记道:“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官亦无如之何,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从俗从宜,非势力所能强迫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习俗变迁蕴含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C.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
D.共和理念缺乏深厚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国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6分)
18.(2024·北京石景山模拟)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1978年,学者邵维正在参与编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的过程中,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在海外的中共党史论著中对此也早有议论,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邵维正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材料二 邵维正对日期的考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代表行踪入手证明中共一大不是7月1日召开的。通过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并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中共一大代表的行踪大体得到确认: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代表只有5人,不足半数;所有代表到齐的时间为7月20日之后。
第二个阶段:综合分析,初步锁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他获得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交过来的档案,该档案原件存于共产国际,据文件内容可以确定三点:开会时间接近“23日”或“24日”;在上海的会期为8天;由于“侦探闯会”,后来会址转移。
第三个阶段:连环印证,最终确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中共一大曾因受到法国巡捕的侵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邵维正从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据此,他断定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这与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档案文件记载的时间不谋而合。此外,一些代表曾回忆,巡捕走的第二天凌晨,与会代表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邵维正也找到了1921年《申报》的相关报道,显示谋杀案时间为7月31日,进一步证明了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为7月30日。再向前推移8天,中共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
——摘编自李步前《邵维正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考证》
(1)根据材料一,概述邵维正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邵维正考证过程使用的史料类型及辨析考证的方法。(10分)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