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限时集训(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面为1950—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 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D [1950—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巩固政权是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这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婴幼保育问题的关注和采取的部分措施体现出对婴幼儿群体和妇女解放问题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有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D项;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的保育措施有助于解决妇女工作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也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排除A项;我国开始工业化建设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
2.(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下图所示为画家赵域于1953年绘制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基层自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B.新政权建设得到民众的支持
C.宪法充分保障了公民参政权
D.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
B [该图为画家赵域于1953年绘制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这表明当时民众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新政权建设颇受民众欢迎,故选B项;该宣传画并未反映基层自治的信息,故排除A项;1953年宪法还未制定,故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故排除D项。]
3.(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是“南通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秘书处于1950年8月10日编印的《代表名册》,载有全部代表名单259人,代表统计如下:
项目 职工、工商、农民代表 中国共产党、市政府和军管会、机关、军队代表 特邀代表(社会名人) 其他
人数 125人 27人 25人 82人
占比 48.3% 10.4% 9.7% 31.7%
从上述材料可知(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
B.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D.《代表名册》见证了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
D [根据题干可知,《代表名册》中的代表是参加“南通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领域,体现出民众参与的广泛性,故这一会议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代表名册》见证了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的,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提出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都是在195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三项。]
4.(2024·福建福州二模)下表为1950—1952年国家对辽宁的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
年份 1950 1951 1952
比重 39.6% 22.7% 31.3%
其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
C.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 [通过表格数据可知1951年国家对辽宁的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较1950年有明显下降,1952年又有所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的朝鲜战争有关,1950年10月,中国决定入朝作战,从国家安全角度必然会减少对辽宁的工业投资,而1952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好转,我国又逐步恢复了对辽宁的工业投资,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56年底,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着眼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关系不大,排除C项;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正是材料表明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5.(2024·河北保定二模)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对商标申请、审查、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所有未注册商标进行登记,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这些做法( )
A.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
C.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商标的注册,这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项正确;这一时期市场经济正逐渐退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三大改造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排除B项;材料中做法是政府在规范经济的运行,而非强化干预,排除D项。]
6.(2024·福建泉州模拟)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决贯彻婚姻法,保障妇女权利》指出,广大的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保存着“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这说明( )
A.《婚姻法》制定迫在眉睫
B.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C.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序推进
D.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已结束
B [根据材料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是“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还存在,这说明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B项正确;从《人民日报》社论《坚决贯彻婚姻法,保障妇女权利》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时的《婚姻法》已经制定并颁布了,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序推进,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婚姻制度,排除D项。]
7.(2023·福建漳州三模)
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表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 参与讨论人数 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 500多人 3 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 8 000余人 5 900多条
全民 1.5亿人 118万条
上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根据表格信息中征询意见对象及修改意见条数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中征询对象广泛、协商成果明显,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故选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基层治理无关,故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排除D项。]
8.(2024·湖北孝感模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
A.突出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B.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紧接着就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因此在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注重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工科系,而将人文学科合并于北大,由此说明,院系调整是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出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C项。]
9.(2024·福建厦门二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完善了工业体系
C.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消除了国防压力
A [根据材料“重点……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对内陆地区工业发展予以支持,体现了新政权通过国家的力量协调我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即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故选A项;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内陆地区,是为了均衡工业的地域分布,不属于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全国工业分布的布局安排,这有利于内地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工业差距,但“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冷战的国际局势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政权的封锁,国防压力非常严峻,“消除了国防压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
10.(2024·湖南怀化二模)自1954年中央正式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推动“劳卫制”预备级工作的开展,到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热潮。据此,劳卫制( )
A.构建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B.彰显制度建设的优越性
C.意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D.有力保障三大改造实施
C [“劳卫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国防能力的作用,其意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故选C项;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为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劳卫制”是一种体育锻炼制度,并不能构建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劳卫制”并不能彰显制度建设的优越性,排除B项;我国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已经完成,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不是为了保障三大改造实施,排除D项。]
11.(2024·北京通州二模)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旅外科学家排除艰难险阻回国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6年,回国人员达2 000多人,涉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科学家回国( )
A.标志着中国收回教育主权
B.适应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C.开启了中国的分科教育
D.说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旅外科学家排除艰难险阻回国工作,适应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与收回教育主权无关,排除A项;中国的分科教育最早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江西上饶二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这主要说明我国( )
A.积极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提供中国方案
C.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观
D [根据题意可知,中国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积极的全球治理观,故选D项;我国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问题,而非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排除A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
13.(2024·广东佛山二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两国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外交待遇,不仅承担谈判建交的任务,还负责处理侨务和商务问题。这说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求同存异”方针成共识
C.新中国进行务实的外交活动
D.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故选C项。]
14.(2024·山东德州三模)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新农具花不了多少钱,还能把地侍弄得这样好。”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蹬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蹬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D [根据材料“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使用新式农具需要以互助组为单位,所以农户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共同耕种,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新式农具,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提高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故选D项;1949—1952年农业机械化尚未初步实现,排除A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5.(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一定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中国实力迅速增强,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这推动我国外交策略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因此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转变,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是中国在特定国际环境下的外交策略,不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因此中国没有放弃反美立场,排除C项。]
16.(2024·江西南昌摸底测试)1951年5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都应作为民族传统节目加以肯定,对旧有戏曲中颠倒或歪曲历史事实、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东西应坚决加以修改。这一做法旨在( )
A.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B.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C.改革旧有文化事业
D.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公布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对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东西加以修改,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新政权的认同,即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故选D项;材料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造,目的是增强人们对新社会的文化认同,而非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排除A项;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不是新中国进行戏曲改革的目的,排除B项;“改革旧有文化事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年画与时代发展。(14分)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 拟定一个主题, 进行解读。其次,根据题干拟定主题:新中国与女性形象的塑造。再次,围绕该主题进行解读。具体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根据材料二“自由婚姻 美满幸福”“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志在山村”“姑嫂选笔”分析四幅年画的创作背景和所反映的女性地位变化的内涵。最后,总结升华得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女性参与,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示例:
主题:新中国与女性形象的塑造。(2分)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无独立人格,长期遭受压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对女性的宣传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打击封建包办婚姻,让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掌握了自主权,因此1953年的宣传中以《自由婚姻 美满幸福》为题,大力宣传婚姻自由,树立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过渡时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1956年《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的宣传画凸显了女性在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积极热情,展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女性形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女性占据了重要位置。20世纪60年代《志在山村》和《姑嫂选笔》是妇女在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领域的精神写照,体现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10分)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女性参与,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
18.(2024·江苏如皋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2—1978年我国不同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趋势
地区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0年 1978年
东北地区 20.65% 20.89% 21.03% 19.20% 16.24%
东部地区 54.16% 50.07% 47.84% 48.31% 49.15%
西部地区 11.78% 15.16% 15.35% 15.70% 16.87%
中部地区 13.41% 13.88% 15.79% 16.79% 17.74%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根据表中1952—1978年我国不同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情况,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拟定论题为: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与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紧密相关。其次,围绕该论题展开论述,论述过程主要从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布局和发展概况,“一五”计划的开展、中苏关系的影响、国家安全的要求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二阶段,从“三线建设”开展的背景、“三线建设”的成就及影响、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可得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问题,但整体上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向。
[答案] 论题: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与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紧密相关。(1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近代中国工业布局的影响,全国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有一定发展,但整体基础极为薄弱,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1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中西部工业发展明显。受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东北地区的苏联援助项目较多,东北工业比重稳步提升。(2分)工业生产邻近内陆的主要原料产地,也合乎国家安全的要求,体现了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2分)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为应对潜在的战争风险,中国开启“三线建设”,将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工业建设基地,到20世纪70年代,中、西部的工业总产值占比稳步提升。(2分)这对于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进一步改善工业布局,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同时,受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靠近中苏边境的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1分)
总之,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问题,但整体上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向。(1分)
(其他论题:现代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呈现逐渐优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工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29 / 31通史限时集训(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面为1950—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 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2.(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下图所示为画家赵域于1953年绘制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基层自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B.新政权建设得到民众的支持
C.宪法充分保障了公民参政权
D.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
3.(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是“南通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秘书处于1950年8月10日编印的《代表名册》,载有全部代表名单259人,代表统计如下:
项目 职工、工商、农民代表 中国共产党、市政府和军管会、机关、军队代表 特邀代表(社会名人) 其他
人数 125人 27人 25人 82人
占比 48.3% 10.4% 9.7% 31.7%
从上述材料可知(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
B.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D.《代表名册》见证了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
4.(2024·福建福州二模)下表为1950—1952年国家对辽宁的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
年份 1950 1951 1952
比重 39.6% 22.7% 31.3%
其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
C.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5.(2024·河北保定二模)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对商标申请、审查、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所有未注册商标进行登记,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这些做法( )
A.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
C.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6.(2024·福建泉州模拟)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决贯彻婚姻法,保障妇女权利》指出,广大的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保存着“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这说明( )
A.《婚姻法》制定迫在眉睫
B.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C.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序推进
D.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已结束
7.(2023·福建漳州三模)
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表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 参与讨论人数 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 500多人 3 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 8 000余人 5 900多条
全民 1.5亿人 118万条
上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8.(2024·湖北孝感模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
A.突出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B.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9.(2024·福建厦门二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完善了工业体系
C.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消除了国防压力
10.(2024·湖南怀化二模)自1954年中央正式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推动“劳卫制”预备级工作的开展,到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热潮。据此,劳卫制( )
A.构建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B.彰显制度建设的优越性
C.意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D.有力保障三大改造实施
11.(2024·北京通州二模)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旅外科学家排除艰难险阻回国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6年,回国人员达2 000多人,涉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科学家回国( )
A.标志着中国收回教育主权
B.适应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C.开启了中国的分科教育
D.说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
12.(2024·江西上饶二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这主要说明我国( )
A.积极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提供中国方案
C.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观
13.(2024·广东佛山二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两国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外交待遇,不仅承担谈判建交的任务,还负责处理侨务和商务问题。这说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求同存异”方针成共识
C.新中国进行务实的外交活动
D.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4.(2024·山东德州三模)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新农具花不了多少钱,还能把地侍弄得这样好。”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蹬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蹬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15.(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16.(2024·江西南昌摸底测试)1951年5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都应作为民族传统节目加以肯定,对旧有戏曲中颠倒或歪曲历史事实、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东西应坚决加以修改。这一做法旨在( )
A.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B.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C.改革旧有文化事业
D.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
二、非选择题
17.(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年画与时代发展。(14分)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2024·江苏如皋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2—1978年我国不同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趋势
地区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0年 1978年
东北地区 20.65% 20.89% 21.03% 19.20% 16.24%
东部地区 54.16% 50.07% 47.84% 48.31% 49.15%
西部地区 11.78% 15.16% 15.35% 15.70% 16.87%
中部地区 13.41% 13.88% 15.79% 16.79% 17.74%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