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时固基练(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D B D D B A B C C
11.(1)2NaCl+2H2O2NaOH+H2↑+Cl2↑
(2)负 氢气(或H2)
(3)淀粉碘化钾(或淀粉碘化钠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有气泡产生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13.(1)ABCD (2)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3)BD (4)Cl2+2NaOH===NaCl+NaClO+H2O (5)2HCl+NaClO===Cl2↑+NaCl+H2O
1.C [制备气体时首先应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依次加入药品,反应制备气体。]
2.D [A项,题给装置有多处错误,不能用长颈漏斗,应用分液漏斗,同时应有加热仪器,集气瓶中的导管应长进短出,还应有尾气处理装置,错误;B项,收集氯气时,导管应长进短出,错误;C项,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用饱和食盐水吸收Cl2,错误。]
3.D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应缓缓加热以减少浓盐酸的损失,D错误。]
4.B [首先,实验室制Cl2时,当浓盐酸浓度逐渐变小后将不再反应产生Cl2;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知,参加反应的HCl与M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故方法①中含4 mol HCl的浓盐酸不可能全部反应,所得Cl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而方法②中87 g MnO2完全反应生成1 mol Cl2,所以方法②比①所得的氯气多。]
5.D [若用长颈漏斗代替盛浓盐酸的分液漏斗,则无法控制浓盐酸的用量,并且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Cl2也可能会部分逸出,A项错误;在讲台上直接做氯气的制备实验,容易中毒,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B项错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用饱和食盐水吸收Cl2,C项错误;可在集气瓶口放一张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D项正确。]
6.D [联想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该反应的发生条件,即MnO2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D选项正确。]
7.B [阴极得到H2和NaOH,无单质钠产生,A错误;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后呈红色,C错误;溶液中有NaOH,呈碱性,D错误。]
8.A [B、C、D三选项要制取的气体的密度都比空气大,不能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且制取Cl2、O2需要加热。]
9.B [按制气→除HCl→除H2O→制备FeCl3→吸收Cl2顺序连接。]
10.C [根据方程式2NaCl+2H2O,得:
m(NaOH)=0.2 mol×40 g·mol-1=8 g,
m(H2)=0.1 mol×2 g·mol-1=0.2 g,
m(Cl2)=0.1 mol×71 g·mol-1=7.1 g。
w(NaOH)=×100%≈8.63%。]
11.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NaOH、H2和Cl2,H2的密度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D中收集的气体是H2,而H2在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所以a为电源的负极,A极上除了有氢气产生外,溶液中还产生NaOH,所以遇酚酞溶液变红。b为电源的正极,B极上产生氯气,可以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
12.C [粗盐中含有Ca2+、Mg2+等,Mg2+与电解质在阴极产生的OH-作用产生Mg(OH)2。]
13.(1)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备氯气,装置Ⅰ中的盐酸是稀盐酸,不能用于制取少量氯气,A错误;氯气也能与碳酸氢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且Cl2应该是长口进短口出,B错误;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备氯气,装置Ⅲ中缺少加热装置,不能制备氯气,C错误;用装置Ⅳ干燥氯气时应该是长口进短口出,D错误。(2)由于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且氯气有毒,尾气需用碱液吸收,则除了二氧化锰、浓盐酸外还需要的试剂有除去氯化氢的饱和食盐水,干燥氯气的浓硫酸以及吸收尾气的氢氧化钠溶液。(3)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产生Cl2,A装置正确;浓盐酸易挥发,发生装置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挥发的HCl和水蒸气,应通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除去HCl,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B装置错误;用浓硫酸干燥氯气,导气管长进短出,C装置正确;氯气与金属在试管中反应若用单孔塞,容易造成试管内压强过大,且导管应插入试管底部,D装置错误。(4)氯气是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实验室一般用NaOH溶液吸收Cl2。(5)NaClO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Cl2↑+NaCl+H2O。
3 / 3基础课时固基练(11) 氯气的发现与制备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试卷共50分)
1.实验室制备氯气时用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缓慢加热,使气体均匀逸出 ③在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④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 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碱液中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2.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氯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图中只存在两处错误
B.该实验中收集氯气的方法正确
C.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用饱和食盐水进行尾气处理
D.在集气瓶的导管口处放一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以验证是否有氯气生成
3.下列关于氯气制取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方充满黄绿色气体
B.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同时得到烧碱
C.实验室制法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法的化学方程式是不同的
D.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最好大火加热,使温度迅速升高
4.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
①用含4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87 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若不考虑HCl的挥发,则反应后所得氯气的物质的量( )
A.方法①比②多 B.方法②比①多
C.两种方法一样多 D.无法比较
5.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盛浓盐酸的分液漏斗可用长颈漏斗代替
B.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氯气的制备实验,可在讲台上直接做氯气的制备实验
C.可用饱和食盐水吸收尾气
D.可在集气瓶口放一张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观察氯气是否收集满
6.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试管壁黏附有MnO2,除去MnO2可用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KOH溶液
C.稀盐酸 D.热的浓盐酸
7.关于电解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时在阳极(接电源正极)得到氯气,在阴极(接电源负极)得到金属钠
B.在阳极附近有黄绿色的气体产生
C.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
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电解液全部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8.如图所示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KClO3和MnO2生成氧气
9.已知:2Fe+3Cl22FeCl3。如图所示仪器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无水FeCl3,仪器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e—f—g—h
B.a—e—d—c—b—h—i—g
C.a—d—e—c—b—h—i—g
D.a—c—b—d—e—h—i—f
10.电解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6%的饱和食盐水,生成0.1 mol H2后,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约是( )
A.8.02% B.8.00%
C.8.63% D.8.21%
11.(7分)某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检验其生成物的实验,当图中开关K闭合片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a为电源的________极(填“正”或“负”);D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2分)
(3)C试管盛放________溶液。溶液中A电极附近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易错题)用惰性电极电解未精制的饱和食盐水,食盐水装在U形管内。结果很快在某一电极附近出现食盐水浑浊现象。造成浑浊的难溶物主要是( )
A.碳酸镁 B.硫酸钡
C.氢氧化镁 D.碳酸钡
13.(10分)(素养题)(1)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1分)
Ⅰ Ⅱ
Ⅲ Ⅳ
A.装置Ⅰ可用于制取少量氯气
B.用装置Ⅱ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Ⅲ制取氯气
D.用装置Ⅳ干燥氯气
(2)实验室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除了二氧化锰、浓盐酸外还需要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已知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氯气。若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及验证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2分)
(4)氯气是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写出实验室氯气尾气处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漂白剂(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会产生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