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9:5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
2.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
A.王国威胁
B.边境不宁
C.土地兼并
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由“无为”到“有为”的背景。当时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可见A、B、C三项都是当时西汉面临的社会问题。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逐步确立的,故当时不存在其地位动摇的问题,所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
答案:C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5.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故①②正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本身就带有浓厚迷信思想,故③正确;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答案:D
7.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按律应处死罪的人,最后被董仲舒无罪释放,释放的理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这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答案:B
8.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始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答案:D
9.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密切相关(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权神授
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①②③属于新儒学的内容,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④错误,这是孟子的思想。
答案:B
11.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①②③是汉武帝为独尊儒术而在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情景。
答案:B
12.汉代儒学与“孔孟学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关注民生
B.强调教化作用
C.主张爱惜民力
D.神化儒学
解析:由史实可知应选D。
答案:D
13.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学说。在①②③④中《诗》《书》《春秋》都属于儒家经典,而《墨子》则属于墨家学派的著作,应该排除。
答案:C
14.汉武帝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下列与此相关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B.大一统的文化体制形成
C.民间私人办学蔚然成风
D.选官方式和程序排斥民意
解析:汉武帝时期,虽然也存在着民间私人办学,但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是儒家思想,而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是官办学校,因此说,民间私人办学蔚然成风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关系不大。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2分,第16题22分,共4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6分)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6分)
答案:(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儒家“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
16.(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枣强学者还推断,当年的董故庄村与旧县村本为一村。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两县政府还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景县县城有“董仲舒路”,枣强县城则有“董仲舒艺术碑廊”,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在对外宣传中,两县政府大多称本县为董仲舒的故乡。有学者指出,衡水景县、枣强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界对董仲舒的两种不同评价,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8分)
(2)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6分)
(3)当前很多地方都在争当历史人物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源地,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8分)
答案:(1)如比较同意积极影响,可主要从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角度分析。如果比较同意消极影响,可从儒学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角度分析。
(2)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发掘;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