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导致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儒、道、佛彼此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②唐朝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③一部分儒学家的主观努力
④佛教、道教在发展中逐渐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统治者的提倡、儒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及儒、道、佛三家的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重要原因。
答案:A
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答案:C
3.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D
4.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
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
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
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不断丰富。
答案:C
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答案:C
6.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答案:C
7.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解析:宋代理学家“二程”在朱熹之前,故A项不正确;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B项正确;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C项错误;朱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理学主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B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朱熹宣扬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等是其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佛教要求人们将幸福寄托于来世,道家主张“无为”,都回避现实,这是双方境界的最大不同。
答案:C
9.右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解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B
10.“宇宙便是吾心”在哲学上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
解析:“宇宙便是吾心”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B
1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学被朱熹改造和完善后,逐渐成为南宋以后的正统思想。于谦的这种气节反映的就是理学思想。
答案:C
12.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王阳明对心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答案:B
13.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
A.对“理”的认识不同
B.求“理”的方法不同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陆九渊与朱熹二人的思想主张,陆的主张是“心即理”,即不需要到身心之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而朱的主张是“格物致知”,即要通过接触世间万物才能感知理,所以选B项。
答案:B
14.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两项不是两人的共识。探究万物,得到“天理”是朱熹和二程等理学家的观点,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6分,第16题18分,共44分)
15.右图《三教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请回答:
(1)三教融合最早是在什么时候?简要分析说明。(8分)
(2)“三教合一”这一思想主张最早是在何时提出的?结合隋唐到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三教合一”主张对儒学发展的作用。(8分)
(3)图中描绘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事实上这种场面真实吗?(10分)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时期。
(3)是从来不曾存在的,画家不过是凭借手中画笔,表达了自己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16.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它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下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填上相应的内容。(18分)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春秋繁露》
“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方法(“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王阳明
以“心学”更新理学;“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