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1.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他们创立的学说被称为( )
A.佛学
B.理学
C.墨学
D.心学
答案:B
2.
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答案:B
3.(2014·深圳宝安区期末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的作者应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从题干中“心”、“意”、“良知”可知作者主张属心学范畴,王阳明为心学代表,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解析: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理学,故排除C、D项,材料认为“心”与“物”都是“理”的儿子,只不过一里一外,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5.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反映“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是魏晋南北朝。故选B项。
答案:B
6.
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
B.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问易篇》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王守仁的言论
材料三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中国文化史概论》
问题: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据材料一指出“危机”的主要表现。宋代的儒家学者是怎样应对“危机”的?
(2)据材料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解析:第(1)问从理学产生的背景的角度来回答。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第(2)问从世界本原、求理方法的角度来思考。
第(3)问回答理学的积极影响。
答案:(1)危机: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应对: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创立“理学”。
(2)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王守仁则主张
“致良知”而不必外求。
(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
A.心学
B.理学
C.阴阳五行
D.佛教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时间限制排除A、B项。阴阳五行说战国时广为流行,后来被秦汉、儒家和道教吸取。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广泛流行。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2.(2014·泰安质检)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科学”主张通过实验或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理论,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相似,故B项正确;“仁”“三纲五常”和“正君心”的理念均与“科学”的含义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概念辨析能力。根据信息“明理”可知理学已经产生,排除A、B项。材料反对外在手段明理,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故选D项。
答案:D
4.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项“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汉代董仲舒;B项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
答案:C
5.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求把握宋明理学的基本内涵。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强调的万物本原问题。故选C。A、B、D项分别是老子、董仲舒、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特点。
答案:C
6.(改编题)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柳宗元认为佛教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佛教没有取得政治统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A、B项错误;材料谈论佛教与儒学关系,没有涉及儒学弊端日益暴露,故C项错误。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文成公全书》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解析:本题围绕儒学伦理道德思想的变迁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
第(2)问结合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背景剖析。
第(3)问根据材料提炼信息概括朱熹道德规范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第(4)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所学回答“致良知”的方法。
第(5)问从传统伦理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理性态度入手分析。
答案:(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