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预习导学]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也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
”。(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
[知识点拨]
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佛道)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伦理道德)
③提出“
”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道德之善)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官方哲学)
(2)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章句集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
就可得到天理。(反省内心)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
”、“心外无理”的命题。(心外无物)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
”“知行合一”的学说。(致良知)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
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误区警示]
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课堂讲义]
主题一 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2.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3.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从消极方面看,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清人戴震抨击理学“以理杀人”。
(2)从积极方面看,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方法总结]
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
主题二 陆王心学
1.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2)认识论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内容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
实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世界的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认识事物的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1)材料一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两则材料反映的哲学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一体现了朱熹的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克制人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支配和指导行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材料二体现了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方法总结]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