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崇实致用;王夫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 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由此导入新课。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
2、代表作: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3、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
4、评价:反封建思想先驱
反映时代要求
民主色彩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介绍:
2、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番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主要特色)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平介绍:
2、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合作探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三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课堂小结: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
教学反思: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老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