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主要在于( )
A.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B.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大思想家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相对安定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D
2.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李贽是反理学的先驱,理学在明清时期是官方正统思想,故选A。
答案:A
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李贽认为人都有私心,穿衣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李贽主张尊重人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4.下列有关李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他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他肯定道家学说
D.他肯定农民起义
解析:李贽反对那些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
答案:C
5.右图是明清时期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你认为下列哪一组思想属于他的主张( )
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作为今日衡量是非的标准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③歌颂历史上的改革家
④肯定农民起义
⑤反对“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李贽的主张,⑤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A
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了以“天下之法”否定“一家之法”实际是否定了君主专制;以“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了法治的突出地位。A项不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D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
答案:C
7.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①黄宗羲 ②荀子
③董仲舒 ④朱熹
B.①董仲舒 ②荀子
③黄宗羲 ④朱熹
C.①朱熹
②董仲舒 ③荀子
④黄宗羲
D.①董仲舒 ②黄宗羲 ③荀子
④朱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①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体现了荀子的思想;③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④体现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
答案:B
8.下列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担负起服务于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物质追求,A项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因此不正确。
答案:A
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能同意的观点是( )
A.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
B.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C.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
D.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
解析: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容易割据一方,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但郡县制要比分封制进步;“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表明其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材料没有涉及对农民的压迫问题。
答案:A
10.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这句话的高度概括,这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答案:B
1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共同点有( )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提倡工商皆本
③主张言论自由
④背叛儒家思想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①②③④均为三者思想共同点。
答案:C
1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解析:注意材料中“天下非一姓之私”,说明其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13.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
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解析:中国古代史虽然从表象上看是一离一合、一治一乱,但整体发展规律是统一占主流,即使在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所以说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所做的客观总结是错误的。
答案:D
14.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解析: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思想家,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等思想。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2分,第16题22分,共4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贽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哪些?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悲观”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抨击孔子、民本思想。
(2)政治上: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思想上: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16.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以德治国”是我党反复强调的重要方针。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图片中的人物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所反映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8分)
(2)图片中后三人的思想主张有着继承与发展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3)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德治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德治有何本质区别?(8分)
答案:(1)孔子主张实行“仁”和“礼”;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不一致。原因: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后三者主张维护封建统治。
(2)都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董仲舒增加了“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朱熹将儒学发展为理学;顾炎武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对君主限制的种种主张。
(3)本质区别:①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统治;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