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8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8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八)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1) ,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2) ,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①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②预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③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④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⑥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书写,⑦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积极进取的表现。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与第一段中“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所用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
B.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
C.这些“正义”的人,只会欺负弱小,却不敢对抗强权。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正是被这样的极致追求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B.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C.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让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在等着我们
D.我们正是凭借这样的极致追求去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3.第二段标序号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4.请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①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 A ,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 甲 ),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②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 乙 ),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 B 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③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碟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五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圆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了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6.选文第③段画线部分突出了因文化强盗的大肆掠夺而给莫高窟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8.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可否改成“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冒着缕缕茶香”?为什么?(6分)
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0.选文第②段加点的“没有”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9分)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质是创造性,想前人所未想、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它打破迷信盲从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致力于创造和超越。创新思维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它通常与灵感、直觉、顿悟紧密相连,是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突发飞跃的结果。创新思维还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也会有失败相伴随。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破”,就是要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思想与实际一致。“立”,就是要创立新说、创新实践。就是要有科学创新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而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过去,我们依靠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开拓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摘编自陈曙光《唱响开拓创新的时代最强音》)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如果仅仅把劳动看成是维持肉体存活的手段,那么就无法与动物的片面生产区分开来,这样的劳动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奴役自身,越使自己非现实化;只有当劳动者把劳动视为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自我意志的实现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时,这种劳动才能使其活动本身及其产品肯定人——展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只有这种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
这无疑是说,劳动本来就是实践主体展示其生命力量的生命活动、创造活动,创新是其应有之义。扬弃了各种对抗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理当推动实践创新,也只有实践创新,才能给生产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展示自我生命力的社会空间,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升人之为人的身体、思维、情怀和精神力量,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获得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必然会使劳动主体由以往枯燥乏味的异化劳动下的逃避劳动转变为富有激情、想象力和认知渴望的热爱劳动,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较之前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新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到了首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即从这个前提出发并通过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心态以及对他者、社会、生态环境负责的伦理意识和天地情怀,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解放劳动,激发生产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劳动者在参天尽物的造物中独具匠心地追求卓越,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践中当破则破,当立则立,破立结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B.劳动者如果仅把劳动当作生存手段,会感到枯燥乏味;若把劳动当作实现自我意志的创造活动,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C.材料一强调创新思维、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两则材料内容都与创新有关。
D.两则材料都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创新基于现实又突破现实、超越现实,事业的发展规模、推进速度取决于思维成果的开拓性和独创性。
B.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打破迷信盲从和旧习束缚,以无所畏惧的勇气,不断破旧立新、创造历史。
C.给劳动者展示生命力的社会空间,使劳动者扬弃异化劳动并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离不开实践创新。
D.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实践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1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创新思维的一项是(3分)(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B.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盐铁论》)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15.如何做优做强“中国制造”?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6分)
6/6文本对应练(八)
1.D [第一段中“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所用引号表示引用。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反语。D项,表示引用。故选D项。]
2.B [此空前面的“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一种极致的追求”,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这样的极致追求”,作前面的同位语,而A、D两项的主语是“我们”,排除A、D两项;而C项的“让”字句强调的是“等着我们”,不如B项的“将”字句更能突出“极致追求”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
3.解析:第②处,“预见了……的主动探寻”动宾搭配不当,把“预见了”改为“见证着”。第⑥处,不合逻辑。“时代……书写”为主动句,此处应该是被动句,可改为“时代……被书写”。第⑦处,一面对两面。“怎样的面貌”是两面,而“积极进取的表现”是一面,应改为“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去掉“积极进取”。
答案:②“预见了”改为“见证着”;⑥“将以怎样的面貌书写”改为“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⑦去掉“积极进取”。
4.解析:第(1)处,结合上句“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可知,工匠精神对企业的影响,再结合下句“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可知,是在说工匠精神对国家的影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第(2)处,结合下句“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中的“又”字可知,此句的关键词是“工匠精神”,再结合“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可知,此句表达的是“这也是工匠精神”,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这固然是工匠精神”。
答案:(1)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2)这固然是工匠精神
5.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组“没有……怎能有……”的结构,句式整齐,有一种匀称美,节奏鲜明,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热爱”“追求”“境界”等多个角度,层次分明,强调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达到了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一唱三叹,感情浓烈,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之情。
答案: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从“热爱”“追求”“境界”等多个角度强调了工匠精神的内涵。④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之情。
6.①明确罗列一次次掠夺的时间,突出文物损失的时间之长;②具体交代被掠夺文物的数量,突出文物损失之多;③明确地写出文化强盗的国籍、姓名,突出了文物损失后流散的范围之广;④使用省略号表明文中罗列的只是部分损失,突出了文物被掠夺的情况之严重。
7.解析:A处是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朝敦煌赶来,路途上非常辛苦,可填“风餐露宿”。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B处形容文物保护官邸,这些欧美人认为敦煌洞窟的文物保护官邸应是非常庄重的,非常肃穆的,有看守和门卫,可填“庄严肃穆”。庄严肃穆:庄重肃穆、严肃恭敬。
答案:A.风餐露宿 B.庄严肃穆
8.解析:不能改。“缕缕”放于“茶香”之后,语意重点在“缕缕”上,强调茶香丝丝缕缕的氤氲状态,目的是凸显了中国官员生活的悠闲安逸,刻画了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负责任、麻木自私的嘴脸,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愤恨之情;而改为“也正冒着缕缕茶香”,语意重点在“茶香”上,强调的是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有茶香,不能体现其悠闲安逸,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
答案:不能改。“缕缕”放于“茶香”之后,凸显了中国官员生活的悠闲安逸,刻画了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负责任、麻木自私的嘴脸,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愤恨之情。
9.解析:甲处,这些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来到敦煌,他们在路上有被风沙吞没的风险,但是他们不怕,可填“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乙处,根据后文“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可见洞窟不仅砌了一道砖,而且还上了一把锁,可填“上了一把锁”。
答案:甲: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 乙:上了一把锁
10.解析:句中加点的“没有”连续出现了三次,构成了“没有遇到”“没有碰见”“甚至没有遇到”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增强了气势,更好地抒发情感。重复使用三个“没有”,起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了外国文化强盗长驱直入的轻易,掠夺中国文物时的嚣张无耻,清朝官员对莫高窟文物价值的无知,保护文物的腐败无能。
答案:加点的“没有”突出了外国文化强盗长驱直入的轻易,掠夺中国文物时的嚣张无耻,清朝官员对莫高窟文物价值的无知,保护文物的腐败无能。
11.B [B项,逻辑关系不成立。材料二原文中“如果仅仅把劳动看成是维持肉体存活的手段……这种劳动才能使其活动本身及其产品肯定人——展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只是在强调什么是“真正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
12.A [A项,“事业的发展规模、推进速度取决于思维成果的开拓性和独创性”说法片面、绝对。材料一原文中“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只是在强调开创创造性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和思维成果的开拓性和独创性。]
13.C [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在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B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C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此处是对春景的客观描写,没有体现创新思维。D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故选C项。]
14.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阐释创新的必要性;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的创新形势迫切需要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观点;然后,分别论述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强调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应互相融合。
15.①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动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③融合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塑造出新型实践主体。
2/3